張廷瓚

張廷瓚

張廷瓚,字卣臣,號隨齋,是清代名臣、文學家、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老宰相)張英的長子。康熙十七年中舉人,次年(1679)考中己未科二甲二名進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歷官日講起居注官,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二十六年典試山東。後官翰林,侍讀學士。康熙御駕三征絕漠,皆扈從。不幸先於張英而卒。有《傳恭堂詩集》五卷。

張廷瓚墓位於大關鎮旵沖村葉莊村民組大塘窪右側,俗稱“蝦子地”。背依公堂山,逶迤向東,其一段腋部

有一平崗向南400米處,隆起一團形山丘,張廷瓚墓即在其中心,座北向南,墓前緩坡7、8米即田地,面向旵沖大路,遠方山巒起伏,所謂“五道香案”是也!左有來龍,右有去脈,酷似大蝦之兩大爪在墳冢(蝦頭)兩側內勾狀向前。兩爪之間有為墓葬而人工挖掘的小星塘一口。墓地左側下方有一口大塘,碧波蕩漾。墓地面積170(10×7)平方米,墳冢面積12.0(4×3)平方米。環以亂石壙,墳冢高出地面0.5米,為石灰三合土夯實的“大傘”,後壙嵌碑,有碑帽。碑高(土面以上)0.7米,寬0.55米,厚0.14米。碑正中陰文鐫刻:皇清誥 中議大夫曰講起居○○(左側並行有一“恭”字)詹事府少……,右上款賜進士第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嘉善年……,左款:大清康熙四十六年歲次丁亥季春月吉旦,男,若霖、若霈,孫……
張廷瓚墓,遠遠望去,青山綠水之間,氣勢不凡。現墓前兩側各有松樹一棵,高大正直。碑帽已於30年前當地人辦窯場移作它用。墓前下方小星塘已瘀塞,改成了稻田。墳冢正中有一直徑4厘米圓眼,估計是盜墓者試探有無寶藏。其實,張氏只有清白,才能父子多人幾代為官高位。留傳後世的是其博大精深的文學財富和千古傳唱的和諧美德。張廷瓚墓前百米外的黃莊人對墓葬保護有加,對墓主人人品十分尊重,以前修灶台的煙囪不直豎,橫或斜著向外出煙。至於墓碑上兩個被挖去的不知是廷瓚二字,還是沒有張廷瓚其名,不知是否為真假難辨的墳冢或衣冠冢。當地百姓均由上輩流傳至今:此墳乃老宰相之長子張廷瓚是也!在文學、歷史的研究考實上,非我等所項及。

詩選

長安即事

捷書飛羽達鸞坡,銅柱勛名自不磨。風掃天山晴卷籜,月明滄海夜澄波。青霄手摘妖星落,赤地人思化雨過。未

字畫選集字畫選集
識樓船功定後,九重宵旰更如何。
清時講武出長安,秋色華林曉露溥。草綠平原圍寶幄,弓彎明月落金丸。戰袍較射分諸將,行殿烹鮮出大官。聖主更勤《無逸》訓,封章多傍馬頭看。
碧落鳩工啟玉樓,丁丁聲徹九天秋。遠移瑤島雲常濕,暗擁蛟宮翠欲浮。王母迎來花作仗,洛妃歸去鳳為舟。人間永夜聞天樂,目斷銀河清淺流。
宏開秘閣集簪裾,巢許彈冠到石渠。一自弓旌搜海岳,更誰蓑笠狎樵漁。自慚金馬人非選,共喜瀛洲地有餘。漢代幾人夸博物,《子虛》爭薦馬相如。題戴楓仲夢入丹楓閣圖即送歸山右

平林秋散赤城霞,石徑森陰小閣遮。蕭瑟空山高士臥,曾無清夢到春花。

宮中詞

冰鏡淒清入簾幕,柳綿風軟羅衣薄。昭陽歌舞屬何人,獨倚銅龍看花落。憶昔辭家發半垂,於今雙鬢漸成絲。家人那識朱顏改,只記登車十五時。

守宮詞

丹砂夜搗飼龍子,玉痕血濺胭脂紫。曾共君王帶笑看,闌乾十二秋如水。長門一入夢難通,紈扇迎涼泣晚風。縱使羊車終不到,殷勤還護守宮紅。

小園

高柳周遮小閣開,陰陰石徑長莓苔。此中饒有華胥夢,到處皆成灩堆。世味潮同歸鳥倦,年光空被落花催。江天多少閒鷗鷺,一棹相從更不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