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大鯢保護區

張家界大鯢保護區

張家界大鯢保護區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境內。由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管理。成立於1995年,1996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大鯢及其生境。保護區總面積為142.85平方千米。

基本信息

簡介

張家界大鯢保護區張家界大鯢保護區
張家界大鯢保護區,核心區面積35.25平方千米;緩衝區面積107.45平方千米,範圍包括澧水幹流、婁水;試驗區面積0.15平方千米,位於武陵源區寶峰湖出口南邊,為湖南省大鯢救護中心所在地。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2~15℃,極端最高氣溫39℃,極端最低氣溫﹣13.7℃,最冷月2月平均氣溫2.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4.3℃。年均降水量1400~1500毫米,降水季節分配不均。無霜期240~303天。

濕地狀況

保護區濕地以山地為主要地貌類型,最高峰斗蓬山海拔1890.4米。斗蓬山為湖南湘、資、沅、澧四大水系的發源地,溪河兩岸多為崇山峻岭,地下溶洞廣布。澧水三源、澧水幹流及酉水、婁水為保護區內主要水源。澧水北源從五道水發源,流至趕塔,長86千米;中源從八大公山發源,流至趕塔,長60千米;南源從上洞街發源,流至兩河口,長31千米。澧水幹流流經保護區河段長248千米,酉水流經保護區河段長54千米,婁水流經保護區河段長70千米。土壤為輕砂質中厚層黃壤、原積母質發育的土壤,土層深厚,腐殖質層厚,肥力較高。

生物資源

張家界大鯢保護區張家界大鯢保護區
保護區內分布有茂盛的原始次生林,森林覆蓋率達40.8%,共有高等植物達3000餘種。為西南華中動物分布的過渡性地帶,動物資源比較豐富。

植物資源

保護區內共有木本植物96科52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19種,分別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1種,即珙桐;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9種,包括銀杏、伯樂樹、白豆杉、傘花木、蓖子三尖杉、鵝掌楸、香果樹,國家Ⅲ級重點保護植物9種,包括閩楠、銀鵲樹、華榛、樂東擬單性木蓮、長苞鐵杉、青檀、紅豆樹、黃連、天麻。此外還有100餘種經濟植物和中藥用植物,包括黃連、黨參、細辛、八角蓮、凹葉厚朴、七葉一枝花等。

動物資源

保護區內共有鳥類6目13科41種,獸類27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6種,包括獼猴水獺穿山甲、大鯢、大靈貓。其中獼猴種群數量約7、8群,300餘只。保護區為國內大鯢的集中分布區之一,有大鯢分布的江河及其較大的支流7條,流域內有魚類70多種,還有蛙類、蝦、蟹類、螺類等生物。此外區內還有昆蟲14目69科208種,以鱗翅目和鞘翅目為主。

保護工作

保護區於2004年建成四都坪核心保護點、大鯢研究四都坪工作站、張家界市永定區大鯢資源保護工作站。2008年設立張家界黃龍洞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觀察站。桑植縣為張家界大鯢保護區的核心區,縣政府先後在上洞街、芙蓉橋、五道水等7個鄉鎮設立了娃娃魚自然保護區。其中芙蓉橋娃娃魚保護區先後投入4000餘萬元,修建了長達700餘米的人工恆溫遂洞和三層立體式的娃娃魚養殖場,面積達5000平方米;五道水保護區先後投入500餘萬元資金,修建娃娃魚地下飼養場500餘平方米,開鑿人工陰河100餘米長,娃娃魚貯量達5000餘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