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楨

張家楨

張家禎(1874年~1950年),字海秋,清末癢生、教育家,清末民初鄒縣大峪口村(今屬鄒城市田黃鎮)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張家禎目睹家鄉落後狀況,立志在木村興學堂,提高民眾文化水平,振興山區經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到濟南農業學校讀書。宣統二年(1910年)因向省咨議局上興利剔弊、振興山東農業的請願書,得罪了權貴,受到開除學籍,追回文憑,罰交培養費的處分,只好回到原籍教書餬口

人物生平

1911年

宜統三年,王燕泉監督山東農校,取消了對張家禎的處分,調省城複試後去菏澤縣工作。不久,武昌起義爆發,時局動盪,他便又回到原籍。

1912年

民國元年九月,張家禎到充州農業學校任教。1917年,張家禎被委任為鄒縣縣立高等國小校校長。從1919年起,他決定每年抽300吊薪金捐作辦學基金,並將捐儲辦學基金的計畫呈請縣政府立案。張家禎在給縣長任奉剛的信中說,他捐資辦學的目的:一慕武訓之所為;二欲振本校之學風。”當時雖為民國,但因軍閥當道,人們把辦學當作追逐名利的手段,不少青年學生把讀書作為升官發財的階梯,學風很壞。他認為:“非將個人利益犧牲淨盡不足以為公益而挽澆風。”

1927

到1927年,他捐儲款本息已達8000吊。按月息2分,每年可得利息1900多吊.張家禎用這筆錢先招初級國小一個班,校名為“張氏私立大同國小校”,張家禎為校董兼校長。1928年8月舊開始上課,並報縣教育科備案。

張氏私立大同國小校的桌凳由張家禎用自己的大槐樹做成。後增加了班級,又籌款在村西頭蓋草房10間作教室,學校一切經常費用全由他負擔,生活有困難的學生還予以幫助。這所學校共辦了9年,後因抗日戰爭爆發被迫解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