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大諾老師畢業於黑龍江省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漢語文學專業,畢業至今曾擔任黑龍江省廣播電視報編輯,中央電視台策劃、編導,現為新華社“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編輯。
張大諾老師從1993年大學畢業至今,十餘年間從事了大量志願服務工作。2002年至今對十餘位絕症病人進行了最長為半年的臨終心理關懷;對近三十位80歲以上高危老人進行心理陪伴,消除他們的恐懼、孤單以及困惑;他將100種聲譜用視、嗅、味覺、觸覺作為比喻,使聾人可以想像得出具體的聲音;以文字的方式對病人進行關懷,形成了近20萬字的書稿;他用六年的時間鼓勵和幫助張雲成寫成了《假如我能行走三天》一書;他還曾挽救有自殺傾向的中學生近十名,資助失學兒童十餘名,發動並率領一所學校的學生錄製300餘盤有聲讀物,捐給盲校。目前他進行臨終關懷的時間達到平均每周10小時以上,他還正在幫助一名腦癱患者完成其文學夢。
張大諾老師把自己所有的空閒時間都獻給了弱勢群體,獻給了志願服務事業,2006年3月5日,張大諾老師被北京志願者協會評選為2005年度北京十大志願者。
志願服務
張大諾最開始只是想學雷鋒,每年三月學校都會組織的那種。但是真正接觸志願者服務是95年大學畢業後在黑龍江廣播電視報做記者,那時他到一個志願者協會採訪,然後算是正式加入了這個組織。第一個安排的工作是到一個城市特困戶家裡。二老都70歲了,膝下無兒無女。偶然在火車站上抱回了一個棄嬰,為了給這個孩子治病,兩位老人幾乎把積蓄都花光了,用他們的話就是“把棺材本都搭進去了”。家裡真是比農村里還窮,大冬天三個人在小破屋裡燒著柴火,吃的也很少。小孩子看到有人來了,就躲在牆角一邊。最開始只是解決他們冬天取暖的問題,送些煤錢,也把單位發的食品分他們一半。張大諾跟他們熟了之後,逐漸感受到了做志願者的最大快樂——就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的交流。本來並沒有親緣關係,可是他們卻那么信任別人,最後就跟一家人似的。這個過程其實很奇妙,做完了很快樂,也很有成就感。他與老人家相處了兩三年,後來利用工作之餘,就開始做更多的志願活動了。
主要事跡
12年前,剛剛畢業於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漢語文學專業的張大諾,來到黑龍江廣播電視報做編輯。在一次查看讀者來信中,無意中發現了一封遺書。這是18歲青年張雲成,不僅身患肌無力,又患有嚴重的肺部感染、支氣管擴張、肺氣腫等疾病。不堪繼續忍受痛苦的人生,
他決定自殺結束年輕的生命。 這封遺書震撼了大諾。大諾第一次真切地感到殘疾人巨大的悲苦與不幸。他理解張雲成絕望的心境,但他決心改變這位對生命已經沮喪無奈、處於深深絕望的殘疾青年的人生之路。
“你面對生命的苦難,並堅持為理想而抗爭的精神,足以影響很多人。你想做、認為值得去做的,就應該立刻去做……”編輯的回信,給張雲成18年灰暗的生命中看到了一絲寄託。
張雲成想實現他的文學夢想。然而,作為一個書沒怎么念過、連筆都幾乎握不起來的肌無力患者,寫字談何容易!按照大諾的吩咐和布置的作業,他開始用食指與無名指夾著筆,歪歪扭扭地寫出一行行字。
改寫這些文字時,大諾意識到:張雲成世界裡的許多類似東西,對他對別人都非常有價值。他被張雲成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自我命運的抗爭精神所感染。為鼓勵他的寫作熱情,大諾為張雲成布置了一個《假如我能行走三天》的作文題目。在大諾鼓勵和幫助下,經過數年漫長的積累,手稿居然達到17萬字!
凝結著張雲成和張大諾心血的這本書出版後,立即引起轟動。不僅連續四次再版,而且還在台灣、韓國等地相繼出版發行。更為重要的是,一位同樣殘疾讀者本來已經決定自殺,但看到《假如我能行走三天》後,放棄了輕生念頭。他特意寫信給作者──感謝你重新燃起我生的欲望!
腦癱患者
《假如我能行走三天》出版後,讓很多肌無力患者從中獲得了最大的鼓舞,這讓大諾非常驚訝,他壓根兒沒有想到,原來一個弱勢群體裡面,如果這個群體之中的一個人發出積極的聲音,竟會對整個群體有這么大的影響。於是,大諾轉向另一個弱勢群體。2003年,已經來到北京工作的大諾,開始接觸腦癱患者小宇。巧合的是,小宇也是一個充滿文學夢想的青年。大諾希望他也能夠寫出一部書,讓腦癱患者的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未來是有希望的,讓他們感知這個孩子是有很豐富的人生的想法,是一個真實的生命,而不是一個廢物!同時,能夠鼓勵整個腦癱群體堅強地生活。
小宇的文化基礎比張雲成要高,並且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寫作起來相對容易些。在頻繁地接觸中,大諾感到這些殘疾青年極其渴望有人傾聽、有人關懷,用心平等地去與他們進行精神上的交流。給他們心靈找到出口,使他們看到希望,其實是健全人的責任。他們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僅那么一點點就能夠滿足,比如能夠與健全人平等的交談,或者能夠像健全人一樣看書、行走┉┉5年來,在大諾支持和幫助下,曾經也多次產生悲觀、厭世念頭小宇,手稿也已經積累了20萬字。
臨終關懷
除了殘疾人,大諾還深入另一個弱勢群體領域----臨終關懷。在北京東郊的松堂關懷醫院。數年來,大諾每周定期前來探望孤寡老人。在那個生命垂危的世界裡,目睹的全是衰老、垂危和死亡。即使是自己的親生子女,也很難情願地經常前來看望這些無法自理的老人。 每次前來,大諾分明感覺到無數渴望交流的目光迎向他,他的手被一雙雙瘦骨嶙峋的老人之手緊緊攥住。一個年近90的奶奶一直恍惚覺得依然生活在“文革”時期,對所有人都心懷恐懼。大諾得知後,計畫下周去看望和幫助她,但不料下周老奶奶便去世了。她常坐的輪椅還空蕩蕩地放在病房外的走廊里,那一刻,大諾突然意識到:她是在對這個世界、對每個人的恐懼中走的,而我,本可以減輕她的恐懼,只要我能多來幾次。
做臨終關懷志願者,病人不僅是“獻愛心”的對象,而且是一種“逃不掉”的責任。在把愛心轉為責任的時候,大諾不能不直面疲憊,甚至痛苦。一周去三四次,從石景山區到朝陽區,每天來回至少三個小時路程,回家路上常常在捷運里一坐下就能入睡。
為盲人講體育
有人評價說張大諾是一個成功的志願者,成功就在於他能夠做別人所不能
做的事,想別人所不能想的事。為盲人講奧運比賽,大諾又開始了新的嘗試。將100種聲譜用視、嗅、味覺、觸覺作為比喻,使聾人可以想像得出具體的聲音。現在,他又以此方式也套用到盲人身上,調動他們的聽覺、味覺、觸覺。
但是,講剛述顏色時就遇到空前困難。盲人根本無法想像顏色是個什麼東西,他也無法理解奧運五環的顏色是什麼樣,足球場地綠草茵綠色是什麼感覺。冥思苦想,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換位思考,想像自己就是盲人,大諾終於用“紅色像夏天的熱風包圍,像火苗在烘烤,像吃了一口小辣椒的時候舌頭的感覺。”來啟發。
大諾認為:僅僅在中國,純盲人就有500多萬,而視力殘疾達1000多萬,有這么多人對奧運項目都處在一種無法理解無法享受的狀態,是不公平的。為此,大諾與體育大學志願者們共同編寫教材,奧運會項目很多,如果一一地把它們描述出來非常困難。而盲人又不能夠實驗,所以大諾就從中國的金牌強項和大型項目方面入手,在逐個攻克著。
特殊生日聚會
這些年,電台、電視台、報刊、雜誌,從中央到地方眾多的各類媒體採訪中,對大諾趨於一致的評價是“陽光使者”。與一些單位組織的“志願”活動不同,大諾把志願服務做成一份感情。對一個被幫助的對象,不是逢年過節給洗洗頭、幫助擦擦地,而是持續
多年地維繫。慢慢成為朋友。而成為朋友後,就再不感覺自己是做志願服務而是一種親情使然。十餘年間的志願服務,至今對十餘位絕症病人進行了最長為半年的臨終心理關懷;挽救有自殺傾向的中學生近十名,資助失學兒童十餘名,發動並率領一所學校的學生錄製300餘盤有聲讀物,捐給盲校;對近三十位80歲以上高危老人進行心理陪伴。
把自己奉獻給了弱勢群體,奉獻給了高尚的志願服務事業,與妻子亓昕的全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在北京這樣一個壓力巨大的城市,亓昕從不要求丈夫把時間和精力用去掙錢。反倒是她努力地賺錢,以便讓他安心並且有更多時間做這樣的事情。單位對他的志願服務很支持,為此,大諾從內心非常感激。
一天,大諾向往常一樣來到松堂關懷醫院,發現醫院裡近百位老人圍坐一起,等候給他過生日。李奶奶、張爺爺們爭相攥著他手,顫抖地久久不肯鬆開,向他祝福。那一刻,大諾眼睛濕潤了┉┉
經驗總結
做關懷老人的志願者需要注意的事情,有一點很重要,不要把他們看做是一些糊塗的人,一群在智力上有問題甚至完全喪失理性的人,他們有自己的生活邏輯,糊塗也有糊塗的邏輯,就象你看著是一輛車已經開不動了,沒有利用價值了,連自己都覺得要報廢了,但一啟動,它裡面的各個部件仍然在活動,找到它內在的“活動規律”,就能真正了解它,這些規律包括:
一、這些老人對這個醫院有自己的“理解”
有人認為這是療養院,有人認為這是學校,有人認為這是自己的家,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工廠,有的人說不上這是什麼地方,反正知道這是個吃飯睡覺的地方,在與老人交談中,先問清在她眼中,這裡是什麼地方,然後千萬不要糾正他們,不要奢望告訴他們真實的狀況,一來她們也
不可能相信你說的話,最重要的這會讓她們的思維發生混亂,她們剛來這裡時實際上非常困惑,這是什麼地方,後來經過一段時間,她們才找到一個解釋,這種解釋的誕生過程也許非常痛苦,甚至是有點讓大腦錯亂的,但一旦找到這種解釋,她們就安心了,就能夠從容地在這裡生活了,這種從容是一切快樂與健康的前提,因此不要去出動這一前提,尊重她們對這裡的定義,否則她們又該經受內心的困惑與思維的折磨。 二、構想她們的生活與心態
當明白她們對這裡的定義後,就能大致明白她們內心在想什麼,每天她們所想像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比如認為是自己家的奶奶,她每天如果稍微清醒的時候,那一定非常在乎在意“家”的感覺,她就是在家裡享受天倫之樂,如此構想就對她整個生活狀態有了全面的解,就知道怎樣與她交流了。另外,在構想她們生活時可以“細節化”,比如一個奶奶,她以前很喜歡吃燒餅,並且還賣過果子,那么就可以想著她去買燒餅的樣子,賣果子的樣子,夏天冬天,售價多少等等,這種想像幾乎就是完全按照她的方式生活一次,如此就能發現許多與老人交流的新的話題,比如賣果子就能生出以下問題,那時果子多少錢一斤?好不好賣啊?賣剩下的怎么辦啊?賣完了錢怎么花啊?冬天賣果子與夏天賣果子怎么不一樣啊?什麼果子是好果子啊?這一系列的問題就能讓你自己與老人的交流逐漸豐富,實際上交流逐漸豐富的過程也是老人對你越發親切的過程,能和她說上十分鐘,她就覺得你是她的親人了,就會把一些更隱秘的話告訴你,那樣你就能進入老人的真實內心世界了。
三、老人說的不要全信
老人們大多數有腦萎縮症狀,而且基本上把記憶與現實相混合,甚至包括夢境,她們會對對自己有所限制的人非常反感,而實際上,有些做法是必須的,經常的你會聽到對護工的埋怨,實際上,在大多數情況下護工或者不應該被責怪,或者事情沒那么嚴重,一個奶奶說護工對她有仇,對她迫害,一問結果,才知道實際上就是怕她從輪椅上滑下去,用一個繩子把她固定在輪椅上了;有的奶奶說護工偷她衣服,一盆一盆往外偷,實際上是護工給她洗衣服去了;有的奶奶說大夫對她不好,一細問只是大夫查房時沒有多呆,聽她講昨晚做的一個夢;有的奶奶說這裡沒有好人,實際上是她文化大革命時受過迫害。總之,當老人說一些不好的事情時,不要立刻相信,她們大多數是受集體生活限制覺得不習慣,並在自我想像中得出某一結論,不要全都信以為真。
四、處處留心他們的快樂
臨終關懷
在與老人的交談中,時刻敏感老人說什麼的時候非常高興,甚至提到了“高興”“快樂”“難忘”“真好”這樣的字眼,在心裡把帶給老人這些感覺的事情或者人記住,這些東西老人說完了就忘了,很難再想起,以後與她交流時可以經常提起這些東西,她們會很高興,而且每次與她們說這些她們都認為是第一次,不會厭煩,尤其在她們為什麼事很鬧心很痛苦時,可以用這些東西來減輕沖淡她們的痛苦,或者轉移她們的視線,有一個奶奶,她最高興的是忙了一輩子,現在不用幹活就可以“吃的不賴喝的不賴”,因此,她一和我說不高興的事,我立刻就對她說:“您現在吃的不賴喝的不賴”,她一聽立刻大聲回應:“是,我吃的不賴喝的不賴”,然後就有點高興了,當然,象這位奶奶這樣如此立竿見影並不多,但還是有一定效果的,最起碼,替老人收集並反覆提醒讓她們高興的事情,也是一份必要的責任了。 五、當他們生氣時
如果有爺爺奶奶對你發脾氣,或者說不喜歡你的話,對此不要著急,如果她是一個腦萎縮的老人,他並不是針對你,也不是你無意中冒犯了他,他更多是在發泄某種情緒,甚至於這是與你友好的表現,不要因此就再也不敢、不願接觸這個老人,一個奶奶,她就脾氣不太好,經常動不動就發火,而且沒有徵兆沒有原由,但每次她一生氣一對她笑,說一句隨便什麼話,她就立刻又笑了,又沒事似的說她的事情,老人的心象小孩的臉,說哭就哭,說變就變,而且不記仇,老人不會對只見過一面的人發火,她也沒那個“膽量”,一般只有她覺得和你已經熟了,甚至有了感情基礎後,才與你發火。因此,在與老人的交流中,不要認為自己很小心就能不惹她生氣,也不要認為她生氣了自己就
沒辦法與她再交流了,她們永遠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並不在乎你說了什麼,你說的話,幾乎不會讓生氣,她生氣也幾乎與你無關。 六、“拖字訣”
和老人接觸,有時“拖字訣”很管用,當老人和你說了什麼事讓你幫忙,或者有什麼痛苦讓你解除時,而這些事又都是她在腦萎縮狀態下出現的幻覺的時候,你可以先對她說的東西進行規勸,當然,是把它當做真實的事情與之交流,再與之規勸,當做真實的事情很重要,只有這樣她才會願意與你繼續交流,同時把更深更隱秘的話告訴你,(當然也許是更荒唐),然後你才能對症下藥地去勸她,而最重要的,她才有可能聽得進去你的話。如果你覺得實在沒有辦法解決她的苦惱,可以在勸完後給她以希望,比如說:“我明天還來,我們繼續說這個事;或者說:我會把你這個事給相關領導說,過兩天我告訴你結果”,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擺脫你無計可施的尷尬,一方面可以讓老人暫時地不再這個痛苦之中,而最重要的,當你過兩天再來看她時,也許她就把這個事情給忘記了。
七、對比法
張大諾
如果她總在說很真實的煩惱,怎么辦?尤其這個老人還非常清醒!一個很好的辦法,是對比法,比如一個實例,有一個奶奶一直為自己看不清東西而苦惱,勸她四五次都沒有什麼效果,後來無意中說了一句:“毛主席到老了,眼睛也不好,”這時她的反應不再是苦惱,而是一愣,自己喃喃地說:“是啊,毛主席眼睛也不好”,立刻趁熱打鐵,說:“和他比你真該好好想一想啊,他有最好的大夫,但還是一天不如一天,這就是自然規律,誰也抵抗不了”除了這種對比,在用“近處對比法”,對她說:“你知道嗎,這個樓里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都看不見(當然是騙她)”,“是嗎?有這么多啊?”“對呀,剛從樓上下來,樓上有幾十個九十歲以上的老人,他們全都看不見,”在這種對比之下,她的心情好受了不少,當然她還有反覆,這時,每當她又說她的苦惱,就又把那些對比的話和她說,效果還不錯,最後她會主動問:“樓上那些人也看不見啊?”她這么問就是自己有意地、主動地通過對比讓自己好受一些了。讓老人知道其他老人比她更苦,這是普遍規律,這個辦法還是很有效果的。 八、習慣於“反覆”
對老人有個比較好的辦法是頻繁地說,老人願意把同樣的苦惱反覆地和你說,你也需要把有用的勸慰話反覆和老人講,老人反覆地說一種苦惱,說明她更多是在發泄一種情緒,說這種苦惱已經成為她的生活習慣,而我們需要“豐富”她的這一習慣,即讓她反覆地和你說,再反覆地聽那些她覺得有道理的話,釋放她這種情緒,再從你那裡獲得更輕鬆一些的情緒,這一過程上演多少次老人都不會厭煩,和一位老人就她的一個苦惱來回說同樣的話說了不下五十次,她也不厭煩,不厭煩那么說,不厭煩那么聽,最重要的是你不厭煩,說實話要做到這點也不容易,這時可以調節心態,把說這些話當做是某種有趣的遊戲,遊戲的結果是爺爺奶奶獲得心靈的輕鬆,這樣就能以一種相對輕鬆
的態度與心態來說這些話,也就不怎么厭煩了。這些老人,他們進了這個醫院,可能要永遠地住在這裡,並在這裡安靜地離世,這裡是他們最後的家,這裡遇到的人是他們生命中最後遇到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這裡的醫護人員以及護工以及志願者確實擔負著很特殊也很重要的責任,閉上眼睛想一下:我、我們是這些老人在生命中最後見到的人……如此想時,會有莫名的情緒湧上來,它讓自己再次面對這些老人時,覺得要對他們更好,對他們的不太招人喜歡的地方,更加不以為然,還覺得自己與他們之間有一種人間很奇妙的關係,這種奇妙的結果是覺得有一股溫情因他們而生,只因他們而生,自己也將始終在這種溫情中與他們相處,畢竟“我、
我們是他們在世界上見到的最後的人…… 九、小心他們的敏感
與老人接觸不要讓他們覺得你因為什麼事你突然不喜歡她了,有一個奶奶,聊天時,突然哭起來,問她為什麼,她說:“張大夫不喜歡我了,我上次說錯了一句話,她生氣了,已經好幾天不來看我了”,去問了一下醫院,原來張大夫在家休假呢!這就是老人,一旦一個和她很好的人不來了,她先會想是否自己說錯話了,並且總能找到說錯的話,並且長時間為此揪著心;與老人接觸多了,難免會照顧不過來,與這個老人聊天,就無法顧及另一個,另一些人,這時候可以先和自己顧不過來的老人打招呼,笑一笑,擺擺手,或者拍拍他們的肩,然後再去和另一個老人聊天,這樣她就知道你只是很忙,而不是不理她,更不是她說錯了什麼話,你的一個不經意的冷落,也許就是老人十幾天的心結,這一點還是要小心那!
張大諾在北京城市學院作報告
十、擴大話題 在有些時候,會覺得與老人沒有什麼可交流的了,畢竟老人的事情就那么多,而且大部分還被她忘記,即便這樣的話她並不厭煩,但有時自己也確實不願再說了,這就需要開闢與老人交流的新天地,有一些方法可以借鑑;
拿報紙。對於還可以清醒交流的人,可以為她讀報紙,這樣報紙上內容廣泛的話題總有什麼會引起她的興趣,同時也廣泛刺激她的大腦,你們總會找到一個話題議論起來,這樣對她的智力拓展也大有好處,只是一般這樣做的時候先弄清她喜歡什麼類型的新聞,是國際新聞、還是生活新聞、還是社會新聞,或者只是對圖片感興趣,有時你拿一份報紙,可以滿足多個老人交流的需求。推她散步。當你與她沒有交流話題時但還要繼續給她以溫暖時,你就可以推她散步,在走廊里或者在院子裡,這樣也不需要說什麼,兩個人都很舒服,一種溫暖的氣息反倒可以隨著你們的腳步瀰漫開來,這也可以作一個緩衝,之後,你們還可以更廣泛地進行交流……
十一、當他們快樂時老人們的快樂很寶貴,當老人快樂時,也許意味著下一次這樣的時候要等到幾天以後,因此,一旦有這樣的時候,就要想辦法加大濃厚這一點,比如有一次見到一個老人很高興,就問他為什麼這么高興,他說兒子來看他了,於是就一個勁地問他兒子來的細節,包括兒子都說了什麼話等等,在說的時候,老人就更加高興,還可以用以下的辭彙做了重複,比如:“對了,你說兒子都對你說什麼了?”以及:“你兒子那句話說的真好”等等,這樣促使他開始重複,同時還要在這時候做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把這一個偶然歡樂上升到人生幸福這個層面,比如對他說:“大爺,我真羨慕您,您真幸福”,或者說:“和其他老人相比,您幸福多了”,以及適當編謊話說:“其他老人子女都不怎么來看望,您這多幸福啊!人老了不就圖個子女孝順嗎?人這一輩子不就圖個子女平安以及孝順嗎?”當說到以上這些話時,就已經上升到一生以及人生的一個高度了,這樣使老人產生“我一生很幸福的感受”,這種感受對一個臨終老人來說,又是多么地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