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正廳房在一條中軸線上建成五進四個庭院,石庫門框,釘著銅釘的黑漆大門,大門朝東。廳門前四進是五開間七步七架,後進是六步六架三連間大廳。在第三、第四進庭院中,有南北相對的小側廂4間。正房四周。建有高達5米的封火牆,下部用黃石砌成。圍牆上部每隔8.5米,又砌起寬2.5米,高1米的一段馬頭牆,高聳於圍牆之上,猶如城垛。圍牆和馬頭牆的瓦脊兩頭是高翹的脊封頭,封頭上飾有雲紋、回紋,馬頭牆上也浮雕出纏枝紋、回紋等圖案。圍牆東西二側各有偏門和南北偏房相通。正廳房是張氏族人生活起居和活動的重要場所。布局
北偏房現存二進二院,均是三開間建築,是張氏族人供奉祖先靈位的祠堂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南偏房圍繞著一個大庭院布局,園東的3間正屋和園底的5間正屋隔園相對;南側面對庭院的是一長排8間輔房,進深一律六步六架。這裡主要是張氏下人工作、生活的地方和堆放什物的倉庫。庭院朝東有一小門和市街相通,西南角側有一腰門和故居房後一曲尺形的後院相通。後院裡綠樹掩映,曲徑通幽,別具一番景致。總計故居現有房屋47間,側廂4個,大小院落8個。所有主房建築都是中間寬、兩側窄,成單數構建。三間式則一寬二窄,五間式則三寬二窄。原木立柱,內室一律小青磚單壁,白灰粉刷;用黑立瓦作脊,青瓦蓋屋面,密如魚鱗;以滴水瓦承水。一律原木桁條,正房後廳桁木下設輔木,雕有龍雲花紋圖案或浮雕,或鏤雕,極是古樸典雅。屋頂一律木椽,鋪以芒板,青灰底色,起白線,極是清爽“搶色”。整個建築群,絕不使用彩繪。充分體現了“青磚小瓦馬頭牆,四廊掛落花格窗”的清明江南民居的建築特色。
所有房舍一律平房,無小樓參雜。以排窗採光,窗門皆成雙數相對。正屋以6扇木格落地長窗作為內大門,西側各開半牆木格花窗6扇,內室暢亮,並均有後門連貫前後進院落。室內以水磨方磚漫地。庭院以小青磚鋪砌。園內都點綴有花草樹木,樟樹成陰,花開明艷,時有暗香浮動,一片閒適優雅。整個故居體現了水鄉民居溫馨祥和、安寧恬淡而又清麗“養眼”的藝術氛圍。它是一幅意境散淡的寫意江南水墨畫,一首立體的詩。
書香門第的張氏子弟素來崇尚訓讀,報國為民。近代更是走出不少傑出的人物,聞名遐邇:著名的抗日烈士張大烈、他的一生熱愛中國的波蘭籍妻子司愛倫;新中國一代影星、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上官雲珠;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催化學科奠基人之一、院士張大煜,他的兒子、中國科技大學化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張保忠;愛國教育界人士、原廠經初級中學創始人之一的張大炯等。至於當代張氏後人,散居祖國各地,各具才藝者,更是不勝枚舉。
後期使用者
故居解放後一直為糧食部門使用。1992年9月被江陰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物產權歸屬鎮政府。2002年掛牌為“江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陰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9月,故居修繕工作啟動,2007年4月修復,掛牌“張大烈故居”。故居內布置了張家4位著名人物的歷史圖片資料,介紹了他們的生平事跡,供遊人參觀、緬懷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