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勃[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勃[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勃,女,1972年出生於山東省定陶縣,現任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基地北京學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委員,華夏文化保護中心節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節慶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山東省民俗學會學術顧問等職。主要從事歷史民俗學和北京學研究,尤其注重節日與禮俗研究。

個人簡介

張勃[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勃[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先後就讀於南開大學歷史系、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和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分別於1994、2002、2007年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法學碩士學位和歷史學博士學位。先後就職于山東省博物館、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並於2008年7月-2010年10月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主要從事民俗學、社會文化學和北京學研究,尤其注重歲時節日與禮俗研究, 著有《唐代節日研究》 《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清明》《中國人最應該知道的77個禮俗》《中國民俗通志·節日誌》等著作多部,主編《齊魯特色文化叢書·禮儀》等,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其中著作《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獲中國文聯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等榮譽2項。 主持省部級以上項目多項。

個人生平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1990年—1994年就讀於南開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94年—1999年就職于山東省博物館。

1999年—2002年就讀于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獲法學碩士學位。

2002年開始在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從事教研工作,並晉升為副教授;2010年11月,入京就職,在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任副教授、研究員等職。

2004年—2007年在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並於2008年—2010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現任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基地北京學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委員,華夏文化保護中心節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節慶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山東省民俗學會學術顧問等職。

出版著述

專著

張勃圖書作品 張勃圖書作品

《俗語諺語精選9999》(第一作者),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國民俗通志·節日卷》(第一作者),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中國人最應該知道的77個禮俗》(第一作者),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版。

《中國古代儒家語錄四書》(與人合注,第二作者),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年版。

《科學文化與民間俗信》(參與編寫),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百年重大考古發現秘聞錄》(第二作者),齊魯書社2004年版。

《中國節慶》(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節日中國:清明》,三聯書店2009年版。

《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

《唐代節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1.

《俗語諺語精選9999》(第一作者),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中國民俗通志·節日卷》(第一作者),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

《中國人最應該知道的77個禮俗》(第一作者),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年版。

4.

《中國古代儒家語錄四書》(與人合注,第二作者),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年版。

5.

《科學文化與民間俗信》(參與編寫),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

《百年重大考古發現秘聞錄》(第二作者),齊魯書社2004年版。

7.

《中國節慶》(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8.

《節日中國:清明》,三聯書店2009年版。

9.

《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

10.

《唐代節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主編

1.《齊魯特色文化叢書·禮儀》(主編),山東友誼出版社2004年版。

2.《中國端午節叢書·史料卷》(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中國人的風俗觀與移風易俗實踐》(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發表論文

期刊論文

1.《弼馬溫與避馬瘟》,《民俗研究》2000年第1期。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2.《介子推傳說及其文化意義》,《管子學刊》2002年第3期。

3.《豐收的祈願——“拜麥芒奶奶”習俗見聞及幾點思考》,《民俗研究》2002年第2期。

4.《試說兒童遊戲在個體社會化中的作用》,《棗莊師範學報》2002年第6期。

5.《明清文學中的打瓜子》,《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4期。

6.《論傳統節日對市民社區認同感的培養》,《社會工作》2003年第8期。

7.《花供會及其淵源初探》(第二作者),《民俗研究》2003年第4期。

8.《從寒食節的興衰看官方與民間合力對習俗的影響》,《齊魯學刊》2004年第2期。

9.《寒食節起源新探》,《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10.《紅蓋頭功能試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11.《祈子≠祈孕說》,《民俗研究》2004年第3期。

12.《以重構求生存——關於七夕節命運的反思》,《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6期。

13.《歷史人物的傳說化與傳說人物的歷史化》,《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1期。

14.《一樣民俗兩樣情》,《金橋》2005年第2期。

15.《從傳統到當下:官方對傳統節日的積極干預》,《民俗研究》2005年第1期。

16.《唐代的改火——一項被發明的傳統》,《文史哲》2005年增刊。

17.《干預:當下官方對傳統節日的應有態度》,《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3期。

18.《唐代的改火》,《文史知識》2006年第8期。

19.《白居易的節日生活兼及俗民個體實踐與節俗傳承——變遷的關係》,《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第4期。

20.《清明作為獨立節日在唐代的興起》,《民俗研究》2007第1期。

21.《山曼老師,我會想您的》,《民俗研究》2007年第2期。

22.《紅蓋頭》,《中華文化畫報》2007年第5期。

23.《政策過程視角下的唐玄宗誕節》,《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3期。

24.《民俗文化中的鼠》,《百科知識》2008年第1期。

25.《從官方建構到民間傳統:中和節的故事》,《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26.《山曼先生:作為有思想的民俗學田野作業實踐者》,《魯東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27.置之腦後的藝術_枕頂繡,《百科知識》2008年第8期。

28.《唐代節日特徵述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29.《民俗文化中的牛》,《百科知識》2009年第1期。

30.《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用柳習俗》,《文史知識》2009年第4期。

31.《劍心一動碎花冠——清明話鬥雞》,《百科知識》2009年第7期。

32.《中國民俗學研究應該眼光適度向上”——從李隆基與節日的關係談起》,《民族藝術》2009年第2期。

33.《清明時節》,《中華文化畫報》2010年第4期。

34.《〈宛署雜記〉中的歲時民俗記述研究》,《節日研究》2010年第二輯。

35.《李一楫和他的〈月令采奇〉》,《閩南》2010年第5期。

36.《民俗學視野下歷史民俗文獻研究的意義》,《民俗研究》2010年第2期。

37.《〈北京歲華記〉手抄本及其歲時民俗文獻價值》,《文獻》2010年第3期。

38.《〈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及其揭示的明代宮廷節日生活》,《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39.《〈帝京景物略〉中的歲時民俗記述研究——兼及關於民俗志的一點思考》,《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

40.《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

41.《當前語境下傳統節日的困境與出路——兼及建構新興節慶活動的一點思考》,《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42.《端午節是流動的傳統》,《文化月刊》2011年第5期。

43.《“端午”作為節名出現於唐代考》,《青海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

44.《誰在復興七夕節?》,《文化月刊》2011年第8期。

45.《中國歲時民俗文獻的書寫傳統及其成因分析——兼及這一傳統對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的影響》,《民族藝術》2011年第3期。

46.《對鄉土民俗的關懷與書寫:楊嗣昌和他的〈武陵競渡略〉》,《文化遺產》2011年第3期。

47.《存異:民俗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功能與意義》,《綠葉》2011年第7期。

48.《春秋二社:唐代鄉村民眾的盛大節日》,《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49.《七夕節,中國傳統社會的女兒節》,《文化月刊》2011年第8期。

50.《驅雲駕霧祥龍來》,《百科知識》2012年第1期。

51.《郭立誠眼中的東嶽廟》,《文史知識》2012年第1期。

52.《地方志與北京歷史民俗研究》,《民俗研究》2012年第4期。

53.《唐代以前寒食節的傳播與變遷——主要基於移民角度的思考》,《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54.《先有“二月二”,後有“龍抬頭”——二月二的起源、流變及其文化意義》,《民間文化論壇》2012年第5期。

55.《城市文化日曆構建及其相關問題的思考》,《青海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56.《蛇年漫談》,《百科知識》2013年第1期。

57.《從國家祭祀場所到公共活動空間——關於活化北京七個祭壇公園的思考與建議》,《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58.《重月傳統與文化選擇:中秋節在唐代的形成》,《民族藝術》2013年第1期。

59.《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者》,《文化月刊》2013年第10期。

60.《從乞巧節到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的當代重構及意義》,《文化遺產》2014年第1期。

61.《民俗、節日與城市文化設計——關於民俗文化的意義與重建的對話》(第二作者),《北京規劃建設》2014年第3期。

62.《蛻變中的都市——從〈北京風俗問答〉看20世紀初期北京城市的現代化》,《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4期。

63.《中國古代社會的節日休假》,《文史知識》2014年第3期。

64.《二月二龍抬頭》,《文化月刊》2014年第7期。

65.《建構時代的中國節日建設》,《民俗研究》2015年第1期。

66.《中國民俗學會與國家文化建設——以傳統節日的復興重建為例》(第二作者),《民間文化論壇》2015年第1期。

67.《傳統村落與鄉愁的緩釋——關於當前保護傳統村落正當性和方法的思考》,《民間文化論壇》2015年第2期。

68.《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籠統談創新》,《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3期。

69.《再次命名與傳統節日的現代轉換——基於重陽節當代變遷的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

70.《風俗與善治:中國古代的移風易俗思想》,《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

71.《堅守與調適:城市化進程中清明節的傳承與變遷》,《文化遺產》2016年第1期。

72.《民俗學研究的視角和方法:從日常生活體驗說開去》,《民間文化論壇》2016年第1期。

論文集文章

1.《〈醒世姻緣傳〉中的民間信仰描寫》,《金瓶梅文化研究》,華藝出版社2000年版。

2.《壓力下的憧憬》,載袁學駿主編:《七夕文化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3.《問題與對策——對山東省農村社會救助政策的調查與研究》,高鑒國主編:《資產建設與社會發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7月版。

4.《從我國傳統社會官方與節日的關係看當下語境中官方對傳統節日的積極干預》,載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節日文化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5.《唐人的年節》,《第二屆東嶽論壇論文集》,載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節日文化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6.《政策過程視角下的唐玄宗誕節》,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傳統節日與文化空間——“東嶽論壇”國際研討會專輯》,學苑出版社2007年8月版;本書編委會:《安作璋先生史學研究六十周年紀念文集》,齊魯書社2007年11月版。

7.《存異:民俗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功能——從其作為地方文化向度的思考》,《北京學文集2008(下)》,同心出版社2008年12月。

8.《清明作為獨立節日在唐代的興起》,馮驥才主編:《文化血脈與精神紐帶:中國傳統節日(清明、寒食論壇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年1月版。

9.《晚明北京居民的節日生活與城市空間的發展》,《“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2009北京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同心出版社2010年5月版。

10.《雙贏:當傳統節日成為家校協同教育的平台》,董芍素主編:《我們的節日—中國民俗文化當代傳承浙江論壇(嘉興)論文選》,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版。

11.《晚明北京居民的節日生活與城市空間的發展》,《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天津出版社,2010年8月。

12.《寒食節起源新探》,馮驥才主編:《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樣與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清明·寒食)論壇文集續編》,中華書局2011年3月版。

13.《“端午”作為節名出現於唐代考》,中國民俗學會等編:《尋覓端午文化魂脈:中國端午習俗國際學術研討會(嘉興)論文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版。

14.《世界城市建設與北京學的發展》,張妙弟主編:《人文北京與世界城市建設2010年北京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同心出版社2011年5月版。

15.《北京文化日曆構建論綱》,《北京學研究2012:北京文化與北京學研究》,同心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16.《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性質和任務的新思考》,《首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集:2012北京文化論壇》,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版。

17.《天壇小歷史和中國大歷史》,《北京史學論叢2013》,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

18.《北京文化論壇文集》編委會:《節日與市民生活——2013北京文化論壇文集》,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報紙文章

1.《民俗文化中的鼠》,《齊魯晚報》2008年2月14日。

2.《千年流傳的生命禮讚——清明文化掃描》,《中國文化報》2010年4月6日。

3.《傳統節日的困境與出路》,《中國文化報》2011年5月24日。

4.《年的文化內涵》,《21世紀經濟報導》2012年1月17日。

5.《祈生與狂歡:元宵節的文化內涵》,《中國文化報》2012年2月6日。

6.《二月二:春天的節日》,《中國文化報》2012年2月27日。

7.《懷舊與反思——觀民俗抒情片〈夢回台兒莊〉》,《中國藝術報》2012年3月30號第6版“文藝評論”。

8.《感恩情懷、生命意識與應時精神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中國文化報》2012年4月2日。

9.《北京應構建自己的文化日曆》,《中國文化報》2012年12月22日。

10.《從乞巧節到情人節》,《中國文化報》2013年8月12日。

11.《民眾選擇了七夕節》,《光明日報》2013年8月17日。

12.《夕月禮與夕月壇》,《中國文化報》2013年9月16日。

13.《元宵:多元文化匯就的“大河”》,《光明日報》2014年2月14日。

14.《燈月兩交輝》,《經濟日報》2014年2月14日第13版。

15.《火燧知從新節變》,《中國文化報》2014年4月7日第8版。

16.《春秋代序,情以辭發》,《中國文化報》2015年2月4日第4版。

17.《年俗流變折射時代變遷》(第二作者),《光明日報》2015年2月14日第9版。

18.《融古匯今,書寫春節情懷》,《中國文化報》2015年2月18日第8版。

19.《品味羊年 回味春節》,《經濟日報》2015年3月1日第8版。

20.《讓春節在生活中落地生根》,《經濟日報》2015年3月1日第8版。

21.《中國古代社會的節日休假》,《天津日報》2015年3月23日第10版。

22.《盪鞦韆:清明節的半仙之戲》,《齊魯晚報》2015年4月2日第版。

23.《古人的鄉愁尋寄》,《北京日報》2015年6月15日第20版(理論周刊·讀書)。

24.《修復與提升:傳統村落保護的關鍵字》,《中國文化報》2015年7月20日第8版。

25.《傳統村落保護必須重視村民參與》,《光明日報》2015年8月26日第10版。

26.《傳統節日的全媒體傳播》,《光明日報》2016年2月19日第5版。

27.《一年明月打頭圓》,《經濟日報》2016年2月21日“周末副刊”。

28.《清明節的傳說:小故事傳遞大道理》,《中國文化報》2016年4月1日第7版。

29.《打撈失落的民間故事:孩子們對孟姜女等知之甚少》,《人民日報》2016年4月15日第24版。

30.《景仰女媧,凝聚精神力量》,《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5月24日第10版。

書評與綜述

1.《一部研究節日文化的力作——簡濤〈立春風俗考〉評介》,《民俗研究》2001年第3期。

2.《〈民間俗信與科學文化〉首發式在濟南召開》,《民俗研究》2002年第2期。

3.《為著保護的記錄——〈中國民藝採風錄〉讀後》,《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

4.《〈中國民俗通志·信仰志〉:民間信仰世界的忠實記錄》,載《中華讀書報》2006年1月6日。

5.《鄉民藝術研究視角轉向中的一部佳作-讀張士閃〈鄉民藝術的文化解讀——魯中四村考察〉,《齊魯藝苑》2006年第4期。

6.《歷史民俗學的奠基之作——六卷本〈中國民俗史〉首發式暨鍾敬文歷史民俗學思想研討會綜述》,《民俗研究》2009年第1期。

7.《探求傳統節日的真與善——評蕭放教授〈中國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

8.《北京歷史與文化》,北京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編:《北京社會科學年鑑(2013)》,北京出版社2013年版。

9.《北京歷史與文化》,北京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編:《北京社會科學年鑑(2014)》,北京出版社2014年版。

10.《2014年北京歷史文化研究綜述》(第一作者),《北京學研究報告201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6月版。

翻譯作品

1.《三盤山出土車飾與西漢美術中的祥瑞圖像》,載巫鴻:《禮儀中的美術》,三聯書店2005年版。

2.《漢代藝術中的白猿傳畫像》,載巫鴻:《禮儀中的美術》,三聯書店2005年版。

主持項目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及其傳承研究(項目編號:15BZW186)。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中國節日誌》子課題:清明節(項目編號:JRZ2011011)。

3.山東省社會科學2004年度規劃重點項目:山東省農村社會救助政策實施與社會穩定關係之研究(項目編號:03BFZ13)。

4..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唐代社會與節日變遷研究(項目編號:07CLSZ04)。

5.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北京文化日曆構建研究(項目編號:12ZHB013)。

6.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中國節日誌·清明預研究。

7.北京市優秀人才資助項目:北京傳統禮儀空間的當代套用研究——以七壇為例。

獲獎記錄

2004年,《民間俗信與科學文化》一書獲第18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2004年,畢業論文《寒食節起源研究》獲2003年山東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

2006年,《唐代的改火》獲中國民間文化研究論文新秀獎優秀獎。

2007年,《行動者選擇與實踐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獲山東省首屆民俗與旅遊理論研討會一等獎。

2007年,《白居易的節日生活》在山東省民俗學會2007年學術成果評獎中榮獲一等獎。

2008年,《白居易的節日生活》獲第22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2008年,《中國民俗通志·節日誌》獲“2008年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013年,《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獲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藝學術著作獎。

2013年,《北京節日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建設》獲“2013年北京文化論壇——節日與市民生活”徵文一等獎。

2013年,《從乞巧節到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的當代重構及意義》獲中國人類學民族學2013年年會優秀論文獎。

2014年,《弘揚優秀傳統節日文化 培育和傳承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獲“2014年北京文化論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二等獎。

2014年,《探求傳統節日的真與善——評蕭放教授〈中國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獲第九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文章類二等獎。

2015年,《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獲北京聯合大學科技突出貢獻獎。

2015年,經北京市文聯推薦入選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文藝界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