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柱

2009年1月 2010年5月 2008年1月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十一五重點科研課題“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課題實驗教師;中國教育學會成長研究會特邀研究員;參與國家級研究課題一項,參與省級研究課題兩項;論文《創新寫作教學心得》獲中語會論文評選二等獎;《從辦公室到教室五十六步》獲“全國教研成果一等獎”,並刊發在教育學術類核心期刊《教學交流》上;參與編寫山東省高中通用教材《創新與寫作》;應邀在市教學研討會和其他兄弟學校做題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講座多次;另有教育教學心得《那杯 那水》刊發在《德育報》第875期,在《德育報》還發表《讓學生享受多彩生活》、《班主任心語》等;《故里蒙漢年》、《晉祠,魂與情的述說》發表在《中國教育報》2010年獲中國教育報刊社“青年教師科研創新獎”。
一、榮譽:
2007年4月 校級教學成績優秀獎
2009年1月 大同市教育成果師生書法入展獎
2009年4月 市級優秀高考模擬試題
2010年5月 國家級“青年教師科研創新獎”
二、教育能力:
2008年8月 山西省第四屆中國小班主任素質展示優秀班主任
三、教學能力:
2009年高考語文成績一檔
2008年3月 第四屆全國中小學生迎奧運作文大賽中學組指導教師二等獎
四、研究能力:
2007年6月 教研論文《創新寫作教學心得》獲中語會二等獎
2007年7月 《那杯 那水》發表在《德育報》第875期
2008年1月 《從辦公室到教室五十六步》全國教研成果一等獎 刊發在《教學交流》2008年第一期
2009年 《高考文言文 輕鬆得滿分》在2009年度中國中學語文教學論文大賽一等獎
2009年11月 《班主任》2009、11班級文化之窗
2010年 《學生三字歌》第八屆全國中國小思想道德建設優秀成果展評一等獎
2009年10月18日 大同日報《山下那眼飲馬泉》
2010年2月12日《回鄉過年》
2010年3月21日 大同日報《春之約》
2010年5月2日 大同日報《雪祭》外一首
2010年3月7日 大同日報《元宵那場雪》外一首
2010年5月16日 大同日報《立一座風的雕塑》
2010年7月25日 大同日報《想起一位老人》
2011年1月24日 中國教育報《故里蒙漢年》
2012年12月5日 德育報《讓學生享受多彩生活》
2012年12月7日 中國教育報《晉祠,魂與情的述說》
那杯 那水
開學初,一連好幾天,我都注意到十六班的講桌上總有一個杯子,一個晶瑩玲瓏的玻璃杯。也許看慣了黑板檫粉筆盒等,面對這個杯子,每次上課,我不免揣想:“哪位同學的杯子?遺留多日為何總不拿走?” 那天晚自習,我照例走進教室,略顯吵鬧的教室頓時鴉雀無聲了。站在講台上,又看到了那個杯子,我下意識地把它從講桌中間往邊上挪,突然發現水杯上有一枚小小的標籤——語文。“難道是為我準備的?”學生們注意到了我驚訝的表情,告訴了我關於這個杯子的故事。
原來,從這學期開始,班裡為每一位老師都準備了一隻水杯,值日生在每一節課前總是為老師備上一杯熱水。聽同學們一說,一份悠悠的晶瑩的溫馨立刻湧上了我的心頭。
教室里很快又恢復了平靜,看著孩子們忙碌而又清純的身影,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湧起一股股暖流。那是一種感動,一種觸及心弦後蕩漾出的幸福和溫暖的音符。從教十多年,感動過的事經歷了不少,唯有那杯、那水——淺淺的一呷,品醉半生風雨,品醉一世清貧!
雪祭 
走得太匆匆 太匆匆
四月十四的清晨
分明是一場噩夢
來不及從震顫中驚醒
瞬間
被掩埋在土石瓦礫的褶皺中
上千蒼生 庚寅初春
就在夢中閉上了眼睛
他們走得太匆匆 太匆匆
群山啜泣 萬壑悲吟
天堂的路上沒有餞行
今天 讓四月的一場雪
送玉樹逝去同胞一程
漫天飛雪 曳地縞練
上蒼以如此悲悵的方式
祭悼不瞑的亡靈
讓天地間的一切
佇立成最聖潔的靜默與守望
祈告
逝者安息 生者堅強
稻菽千重浪 鄉野詩情濃
——關於《村里寄來的詩》
三股泉,一個美麗、讓人神往的地方,泉水涓涓、水聲潺潺。九原風的《村裡的詩》以老人的口吻,閒散的筆調,講述著以雁北農村生活為原型的碎言瑣事、家長里短,傳達著一種安貧樂道、樂天自在的思想,展現了一種明徹、純樸、率真的詩情。
古代寫農村風光、農家風情的詩作也很多,但只有陶潛是一個真正行走於農村的詩人,真正富有農村田園詩情的人,《歸園田居》五首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真實述寫了詩人豐富充實的詩情生活,質性自然、樂在其中。
現當代詩歌中寫農村風光、風情的也不少,不乏一些佳作,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從詩人的視角,以詩人的眼光品讀農村,或俯或仰,或褒或貶觀照那片充滿詩意的空間,沒有融入其中,沒有將自己置身於農民的角色,沒有把自己陶醉或濡染成那片土地的主人,情感和性格不能與那份質樸融通、共鳴,將農村的色彩和聲音蒙上了太重的藝術灰塵,將農村的現實和生活烙上了太深的抒情主體的情愫和私心。兩隻腳沒有踏在那塊土地上,讓其粘上泥巴和芳香,只是兩隻眼在搜尋、捕捉著所有能成為自己筆墨的信息和符號。
海子能寫出“餵馬”、“劈柴”、“面朝大海”的絕筆,是因為海子不想只做一個看別人“餵馬”、“劈柴”、“面朝大海”的人,他那不屬於塵世的靈魂幻想、渴望那份平凡、簡單生活的欲望讓他對馬、柴、海有一種至深的理解。對於農村,這位虛構的老人比任何人都有發言權,既然詩作是我們詩人的傾訴和全部,我們倍加珍惜,我們就沒有理由拒絕、鄙薄一個“農村老人”的傾訴和全部。這些“碎言瑣事、家長里短”就是他生命最本真的詩情,也是那塊土地最本真的顏色,最醉人的醇香;真實的就是珍貴的,真實的就是厚重的,這種真實的情感怎么就不能打動我們這些神經敏銳、生性細膩、多愁善感、悲天憫人的詩人呢?
詩作盡用口語寫成,偶有合韻句,語言樸素自然,音節和諧,不追求句句押韻(如果每句都入韻,那就成了順口溜或三句半,失去了藝術品位),充滿生活氣息,呈現出一種天然真色之美;泥土味、青草味、牛糞味,原汁原味;詩作中敘說的每個人、每件事又都是雁北農村人真實的生活元素,是他們全部的感情瓜葛和思想土壤,他們每天就是置身於、勞作在這樣單調而又豐厚的氛圍中,因為對那片土地愛得深沉,我們的心靈能隨著詩人的敘說,諦聽到鄉野原生態的歌唱,眺望到鄉野最詩意的風光。
藝術就是要么讓其雅的奪目,要么就讓它土的掉渣,《村裡的詩》未必能登大雅之堂,但一定不能阻斷這個方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