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祠

張三豐祠

張三豐祠位於遼寧省黑山縣城東部約20公里的姜屯鎮。一代道教大師、武當宗師張三豐,是遼東懿州梁魚務人,即今遼寧省錦州市黑山姜屯鎮土城子村,是中國全真派道教創始人張三豐的出生地,張三豐祠就座落在風景秀麗的蓮花湖畔。

歷史淵源

1983年4月11日,遼西區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樹基在《錦州日報》刊登了《張三豐其人》的文章,文中提到,張三豐先生自稱“某乃懿州糧漁務人氏”。據歷史學家呂振羽先生考證: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姜屯鎮土城子村附近),所以張三豐先生故里為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姜屯真土城子村。

其後遼西區域文化研究會專家們在黑山召開了研討會,進一步確認了張三豐於蒙定宗三年(1248年)四月初九生於糧漁務這一史實。

張三豐祠 張三豐祠
張三豐祠 張三豐祠

姜屯土城子東南有千畝蓮花湖,每當蓮花開放時節,遊人如織,賞荷品藕,成為黑山一處著名景觀。為進一步開發名人資源,促進當時旅遊事業的發展,2000年4月,在當時的縣長於曉軍的建議下,在蓮花湖旁修建了“張三豐祠”。

張三豐祠簡介

張三豐祠 張三豐祠

張三豐祠總占地面積1900平方米,四周為東西寬38米,南北長50米,高2米的圍牆。正南方設有角門兩座。院內主體建築為一座三間硬山式仿古建築,面積109.12平方米。主殿頂脊為青磚燒制的二龍戲珠圖,兩端為1.80米高的吻獸,所有彩繪完全採用先進的丙稀燃料,殿正中建有2米長、1.2米寬、0.8米高的須彌寶座,座頂上端坐2.3米高的張三豐塑像(其像完全仿武當山遇真宮的三豐坐像,通體為玻璃鋼製,為半拉門人李健所做),法象慈祥莊嚴,令人肅然起敬。

張三豐祠 張三豐祠

東西北牆畫有10幅壁畫:

1、奉旨靈宵殿;

2、轉世糧漁務;

3、寶地誕三豐;

4、拜師習文武;

5、仗義救朝官;

6、博陵理積案;

7、懸壺濟世人;

8、結庵玉虛宮;

9、惠心創太極;

10、詐死避天使。

大部分取材於流傳當地的民間傳說。殿內地面為青色方磚鋪就,主殿南端建有前廓,前廊正中懸掛李碩夫先生書寫的橫匾“張三豐祠”。

殿前有用花崗岩條石鋪設的四級台階,台階下為六邊形的八卦圖,圖中為黑白兩色的陰陽魚,在八卦圖東西兩側分別立有1.8米高的花崗岩石碑,東側碑南面為李樹基先生撰寫的《張公碑》,北面為明朝皇帝《英宗之制》;西側碑南面為當時縣長於曉軍撰寫的《張三豐祠堂記》,北面為《張三豐籌建委員會人員名單》。碑文為方秀明先生所書寫。

張三豐祠——甬道 張三豐祠——甬道

由八卦圖向南為板石鋪就的27米長的甬道,甬道兩邊為花崗岩條石,在甬道最南端東西兩側又立有兩塊高約2.4米的白綿石碑,東側為自稱武當派弟子張奇等人所立的紀念碑;西側為錦州魏金國先生所書的“張三豐故里”碑。正南面建有角門兩座。主殿西側建有一座24平方米的更房,亦為青磚輝瓦的仿古建築。

祠外正南面有一個人工修築的長40米、寬6米、深4.12米的荷花池,池面四周用花崗岩剁面石砌成。在荷花池正中,有一座南北走向的用花崗岩拋光石砌成的拱形橋,橋長8米,寬4米。

廂房及鐘鼓樓

廂房祠堂 廂房祠堂
鐘鼓樓 鐘鼓樓

碑文及祠堂記

張 公 碑

張三豐簡介

張三豐祠——碑文 張三豐祠——碑文
張三豐祠 張三豐祠

張三豐元明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號玄玄子。因平時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元定宗三年(1248年)生於遼東懿州望平縣(今黑山縣姜屯鎮),天生異相,大耳圓目,龜形鶴背,身材偉岸。年方弱冠,即文武雙全,成為遼東名士。至元戊辰(1268年)也任博陵縣令,九天理清三年積案。至元庚午(1270年)懸印出家,拜火龍真人為師,武功高強。一年四季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領蓑衣。一餐能食升米或數日不食。時而隱修于山野,時而雲遊於江湖。能預知吉凶禍福,行無定止。曾在寶雞金台山死而復活。道徒稱他為“陽神出遊”。多次來武當山中結草為廬修煉丹道,並預言此山日後必定大興。囑其弟子“善守香火”。後入四川青城山、鶴鳴山訪真攬勝。明太祖十七年(1384年)撰《無根樹詞》自題大元遺老張三豐自記於武當山天柱峰之草廬。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使四處尋訪,竟毫無蹤影。明成祖永樂年間大修武當山,專門為張三豐修建了“遇真宮”並數次遣使訪覓,也未果。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年)封為“通微顯化真人”。

(不知所終。張三豐認為“自古道法流傳分為正、邪二教,而儒、道、佛三教皆為正教,雖然創始人不同,但修已利人,其趨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論》中說:“儒也者行道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他主張修道者就是修陰陽性命之道,“三教聖人皆本此道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這是張三豐內丹思想中的卓越之處,他的著作很多,清人李西月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緝要》。)

註:此為李樹基著張公碑原文,括弧內部分在刻碑時省略。

明英宗之制雲

朕惟仙風道骨,得天地之真元;秘典靈文,集陰陽正氣,顧長生久視之術,成超凡入世之功。曠世一逢,奇蹤罕見。爾真仙張三豐,芳姿穎異,雅思孤高,存想專精,煉修堅完。得仙家之玉訣,餌金鼎之靈膏,是以名利丹台,神遊玄圃。去來倏忽,豈但煙霞之棲;隱顯渺茫,實同造化之妙。茲特贈爾為通微顯化真人,錫之誥命。於戲!蛻形不老,永惟物外之逍遙;抱道絕倫,益動寰中之景慕。尚期指要,式惠來英。天順三年四月十三日。

張三豐祠堂記

張三豐祠——祠堂記 張三豐祠——祠堂記

先生中華文化奇人也初發軔於遼東懿州糧漁務蓮花湖稍長手持方尺一蓑一納遊歷人生足跡名山大川及後入太和武當修煉武學道藏雙修著《太微功參玄》終開內家武學大觀成道教一代宗師矣嗟夫先生以宗師之尊吐語發辭專嫻乍義忠信勸世功於名教誠貴矣又心與神通太宗而弗至泥塗軒冕以節高之或雲隱身於野遊於民眾以貴下賤大得民矣豈獨至貴乎“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先生身體力行出乎日月之心也夫先賢嘗云為官之道貴重民本餘思知事是邦已逾二載每日碌碌無功於社會多矣然捫心夜問惟求優秀文化與先進生產力相合相共導引濡養一方遺福闔縣百姓是為上品乃多方籌措十餘萬金語商文化界同仁於幽閭之麓遼海之襟蓮花湖畔擇地構堂而奠焉今神祠高聳金身輝煌光大先生文化精神彰顯社會文明以奉關東千古風騷之願得遂豈非人生一大快事哉頌曰蓮湖生香香在武當祉我故里地久天長時公元二000年仲炙黑山於曉軍撰文

文化意義

張三豐祠 張三豐祠

黑山縣於2000年在其出生地黑山縣姜屯鎮蓮花湖畔修建張三豐祠。

張三豐祠修繕工程投資142萬元,均來自黑山縣房地產開發商募捐,工程於8月5日正式開工。目前,修繕工程正加班加點進行,主抓修繕工程的領導和鎮村幹部民眾認真負責,精打細算,嚴格要求,密切配合,確保了工程加快順利實施,並將做到保質、保量、保期完成任務。

此次修繕工程除復建主殿外,還新建東西配殿、東寮房、鐘鼓樓、山門殿等,新增建築面積近332平方米,整體工程預計10月末竣工。

張三豐祠 張三豐祠

張三豐祠的修繕體現了黑山人民對先人的最好紀念和對歷史的尊重和傳承,同時也提升了黑山的對外形象,是留給後人的寶貴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