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寶[元末明初道士]

張君寶[元末明初道士]

張三豐,名君寶(又名全一),字元元,道號三豐。武林至尊,民族英雄 [1] 、內拳始祖、太極始祖、武學泰斗、龍行書法始祖。 張三豐集各派絕學於一身,威震武林,造詣已達煉虛合道至高極境,元末明初真人,武當山道人,武當派始祖,正史記載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 出生遼東,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1280年)辭官出家修道,拜火龍真人為師,武林盟主張三豐時隱時現,至今行蹤不定,清朝道光年間曾出現在峨眉山。 張三豐為武當派開山祖師 ,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 張三豐是道家內丹祖師和道家拳術祖師 ,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 歷代統治者對張三豐尊崇有加,宋、元、明、清很多皇帝都尋找他,希望得到他的真傳,朱元璋建立明朝,張三豐曾出手相助,助洪武奪取江山,朱元璋登基後多次派人尋找張三豐。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張君寶[元末明初道士] 張君寶[元末明初道士]

張三豐,太極拳創始人, 元代技擊家,武當派道人,武當山丹士,被奉為武當派創立者,精拳法,其法主禦敵,非遇困危不發,發則必勝。

《明史·方伎》卷二百九十九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子其道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頭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游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游武當諸岩壑,語人日:“此山,年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岩、紫霄皆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屆之,已而捨去。”

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揚於世。由三豐而後,至明嘉靖時,其法遂傳於四明,而張松溪為最著。據清雍正年間,曹秉仁纂修的《寧波府志》卷三十一張松溪傳載:“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豐。

張三豐龍行書法 張三豐龍行書法

元惠宗敕封 忠孝神仙 ;明成祖敕封 猶龍六祖隱仙寓化普度天尊 ;明英宗賜號 通微顯化真人 ;明憲宗特封號為 韜光尚志真仙 ;明世宗贈封他為 清虛元妙真君 ;明熹宗封號 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在各種張三豐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里,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 游寶雞山中,有三山峰,挺秀倉潤可喜,因號三峰子。亦有因“峰”字和“豐”的簡體字同形而錯稱為“張三豐”。傳說其丰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無恆。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1459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張三豐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後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其思想道儒融合略論佛教,道教思想甚純。

儒者,行道濟時者也;佛者,悟道覺世者也;仙者,藏道度人者也。

師承關係

道教隱仙派

老子聖像 老子聖像

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公元前1301年(商朝)2月15日卯時生),華夏族,誕生之日萬鶴翔空,九龍吐水。行如虎移步,動若龍趨行。落地即能行走,一步一蓮花,走到九步九蓮花之時,停頓了片刻,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而向十方三世的眾生說: 天上天下,唯 獨尊。 我當開揚無上道法,普度一切眾生,周遍十方幽牢,隱顯人間,為國師範。言畢盤腿趺坐在李樹下,指樹曰:以此為吾姓。頭圓法天,頂像崑崙。腳方法地,足踏九真法輪,七十二相,八十一隨形好。

老子是太上老君法身第18次顯化之神。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祖宗,總攝一切法門,生於無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祖,強字之曰

太上老君無始無終,無名無因,無形無相,不可見;老子有升有降,可以顯。老君與老子,道與德的關係。

商紂王時期,紂王殘暴無道。老子降於岐山,為隱士,西伯侯(姬昌)征為藏室史。授帝王之道,與姜子牙、周武王克商,周朝建立,任周朝柱下史之職,周昭王時辭官。

之後,老子出函谷關化胡而去,西行傳道,開化全球80餘國國王及諸羗酉部落,這些胡王嗜血好殺,性情頑劣。

化胡涉及:罽賓國、于闐國、條支國、安息國、商彌國、軒渠國、訶達羅支國、焉耆國、波斯國、疏勒國、碎葉國、魚茲國、烏那舀國、俱藥國、天竺國、殖賦國、數漫國、迦羅國、恆沒國、嵯骨國、不路羅國、泥婆羅國、毗舍離國、劫毗陀國、室羅伐國、瞻波羅國、三摩恆咤國、嗚茶國、蘇刺咤國等等80餘國及部落。

舍衛國宣法(畫像) 舍衛國宣法(畫像)

老子入舍衛國,自化佛陀之身,坐於七寶玄台,與諸聖眾從天而降,下逮王宮。仙人侍衛,放大光明,遍照塵剎國土。皆大震動,國王眾庶,繞佛道前,瞻仰身相——高廣百千丈,遍滿虛空,宣說無上《妙法》,告諸國王、會眾:“修習大乘正宗,頓悟圓明”。

老子至罽賓國降服胡王及其王子,胡王反欲謀害。火不能燒。鑊不能煮。水不能溺。胡兵百萬。弓矢劍戟一時摧落。飛電八沖,聲如霹靂。人馬驚仆。胡王歸順,為說《金光明經》。老子得胡王之歸順,欲堅其信心,乃語胡王曰:“汝兇惡日久,甚不足恤。欲滅汝國土,化為微塵,猶彈指耳,何足難哉!但吾好生,故赦汝等,或當一如吾戒,信奉浮屠之法,永世受福,常生人道。”王及群胡皆大歡喜。於是,老子說《四十二章經》。

老子至迦夷國,住於達隘。觀其人民風俗,王皆肆於圍獵,常以宰殺為務不事王道,良難化洽。老子乃以法喻:左手把日,右手摶月,握於兩腋之中,天地忽然晦昧,山飛石裂,海水逆流,山川空行。國人齊來稽首老子,老子則憫而化之……

老子弘道西方,一路上降服了西方96種外道,這96種外道:郁遮羅外道、差法智男富外道、熱灰身外道、少子騫外道、賓頭外道、遮護神外道、見到外道、信行外道、邊見外道、空見外道、梵音外道、講論外道、顯極外道、阿修羅外道、阿虛至外道、照明五瞿外道、殷阿拖利外道、尼連旃外道、頗梨頗外道等等,這些外道能為魔事,貪取錢財,甚則邪淫,令人墮落,無有休息,復令國王帝王,傾心信向,迷懼政事,不歸清淨。著此外道,則生我慢,矯誑百端,惑亂大道。

老子化胡,宏通大道,以自然之氣作三法:第一個是“無為大 ”,第二個是“佛 ”,第三個是“太平清約之 ”。

老子以周莊王九年,乃於(兜率天)命煩陀王乘月精騎白象托蔭天竺摩耶夫人胎,為淨梵王之子。至十年四月初八夜子時,從摩耶夫人右肋誕生。墜地便周行七步,目顧四方,分手指天地,作大獅吼曰: 天上天下,唯 獨尊;三界皆苦,何可樂焉。 ,有兩龍神降,一吐冷水,一吐溫水,沐浴金軀,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蓮花,捧其雙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鬚髮皆卷,多力,善射。年十七,父王為納瞿夷、耶輸、鹿野三女為夫人,生二子,長曰羅睺羅,次曰憍陳如。又十二年,因游四門,見生老病死之相,乃忽驚恐,憶念前因,遂棄家愉城,逕入雪山,棲止阿藍花樹下。人因名其樹曰菩提。備歷艱苦,六年道成,身相金色,號曰釋迦牟尼佛。

青牛西逝,西化金仙成佛,大地作獅子吼。紫氣東旋,東度尼父成聖,致有猶龍之嘆。

老子傳給孔子“太平清約之道”,建立儒家學說。

數百年後,西漢國運將盡,老子再歷流沙開化泰西,涉及撒瑪利亞國、阿德南特國、亞述國、雅典國、斯巴達國、阿拉伯國、迦太基國......等等,命令墨子下界,乘彼日精,降羅馬國伯利恆城入乎馬氏夫人口中托蔭而生,生為耶穌(公元前6年10月12日),布道於泰西國,納門徒於以色列,號為基督。老子於耶路撒冷城所,東出至羅馬,遍歷五天。手執牧杖,置精舍中,立天主教,號萬物主。令泰西諸國奉事之,以求萬有真源之道。

宋仁宗御贊曰:大哉至道,無為自然。劫終劫始,先地先天。含光默默,永劫綿綿。東訓尼父,西現金仙。百王取則,累聖攸傳。萬教之祖,玄之又玄。

二祖演派

二祖:文始先生(尹喜、周朝時人),老子出函谷關時,守城的官員尹喜見紫氣東來、霞光萬道,知有大聖人路過此地,挽留老子著書,也就是現代震動世界,被全球廣泛翻譯出版的《道德經》,但是當代流行的《道德經》已經被篡改了。

老子所著原文可參考馬王堆考古出土楚國帛書老子,帛書《老子》早於當代所有公開版本,道教經書被人篡改,佛教的偽經同樣泛濫,不再贅述.....

二祖:尹喜→三祖:麻衣子(東晉人)→四祖:陳摶(唐宋時人)→五祖:火龍先生(賈得升,北宋)→六祖:張三豐(南宋人)

軼事典故

張三豐曾作一首《上天梯》詞,是祖師苦求金丹大道,修煉有成的過程自述。 可作為張三豐生平和出身的一個重要參考資料。編者此處引取詞句加以解釋,來講述其三豐先生的出身、形象和早年經歷。

張三豐畫像 張三豐畫像

詞曰:“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游海岳,辛苦尋丹秘,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沖舉乘仙鶴。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

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煉己忘世情,採藥按時節,先天無斤兩,火候無爻策,只將老嫩分,但把文武別,純以真意求,刀圭難縷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換鼎復生孫,騎龍起霹靂,天地壞有時,仙翁壽無極。

張三豐武當山畫像 張三豐武當山畫像

大元飄遠客”一句,據史書記載,張三豐先生約生活在元末明初時期,這句“大元飄遠客”與“漢終唐國飄蓬客。”(呂洞賓《敲爻歌》),兩位祖師都稱自己是“客”,這跟現代通俗的客的含義不同,道士出家修行稱作“客”,是出家無家,拋棄世俗的一種謙稱。“大元飄遠客”有版本也寫做“大元飄蓬客”,將“遠”字改為“蓬”字,含有道家修仙成為蓬萊仙客的意思。而史實證明,張三豐先生主要是活動於明朝,若改為“蓬”字,則應該是“大明”飄蓬客,比較妥當些。所以,《上天梯》這句“大元飄遠客”,比較符合祖師出生在宋朝末年,直到67歲入終南山出家的這個時間跨越的。

拂拂髯如戟”一句,是張三豐先生的自畫像。史載張三豐先生的相貌是“丰神奇異,龜形鶴背,大耳圓睛”。 拂拂,鬍鬚茂盛樣。說明祖師是一個兩腮長有濃密而茂盛,如戟般堅硬鬍鬚的美髯公,頗有一派仙風道骨風範。

“棄官游海岳,辛苦尋丹秘”一句,記錄了張三豐先生,曾經還是一個候補官員,他之所以放棄這個功名,要去如此辛苦的雲遊四海,目的是為了尋找真師,以獲得金丹大道的真傳。

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一句,陳述了祖師中年喪考妣,為了苦尋丹秘,違背祖訓未丁憂,就離開了家鄉。

張君寶[元末明初道士] 張君寶[元末明初道士]

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一句,陳述了祖師是中年出家修行的。為了減輕出家給妻兒帶來的痛苦,他天蒙蒙亮就悄無聲息的離家了,走的時候,兒子尚且年幼,還扎著小辮子(丱角兒)。祖師狠心別離中年妻與幼年子,這樣的決心,是源於修道的破常格理論。 我們從《上天梯》上半部分的自述,可以了解張三豐先生的生活年代、相貌特徵、家庭情況、家庭成員等,特別是出家前破常格的勇氣,以及他看破名利、棄官、棄丁憂、離家、別妻、棄子、雲遊、信道、訪道、修道的艱苦生活等等,《上天梯》字裡行間,都詳細的告訴了我們。

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一句,祖師說,感謝上天的垂愛,讓我幸遇 火龍真師,恩師元音切切,為我一一的講解了鍊金丹的秘密。此處是第二段對三豐祖師生平講述很重要的一句。此處提到火龍真師即是火龍先生賈得升。

事跡

至正初,張三豐返故里掃墓,復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過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敘道,乃知邱為早年相遇之高士。別後復至秦蜀,又游荊楚之吳越,僑寓金陵,傳道沈萬三。後仍入秦,居金台觀。至正十九年,張三豐離別金陵時預知沈萬三有發配邊疆之禍,遂叮囑曰:“東西王氣正旺,今後我們會在西南相會。”

張君寶[元末明初道士] 張君寶[元末明初道士]

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陽神出遊,弟子楊軌山以為羽化,置棺收殮,適陽神回歸。三豐念軌山樸實善良,遂攜其隱去。後二年,元朝數盡,明主未立,張三豐又結庵武當山。居武當搜奇攬勝,見遍山宮觀皆毀於兵火,乃言“此山異日必大興”。遂領道眾將各處宮觀廢墟一一清理,草創廟觀以延香火。時授高足有邱元清、盧秋雲、張振洋、葉陽、張景濤、孫碧雲等,張守清也得與三豐相交,結為道友 。

張三豐畫像 張三豐畫像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間,朱元璋兩度詔請三豐入京,皆避而不見。洪武二十三年,張三豐離開武當復作雲遊。

洪武二十五年,張三豐遁入雲南。這時,沈萬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發配雲南。在雲南恰遇張三豐,正應“日後當於西南會面”之說。張三豐遂沈萬三天元服食丹藥,夫妻得服遂白日飛升。

永樂初,朱棣又命侍讀學士胡廣詔訪三豐,豈料胡廣在武當與三豐遇而不識。(胡廣名為尋仙,實為尋建文帝。)

永樂十年,成祖朱棣調集軍民工匠三十餘萬眾,經十年,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等龐大工程建築。其時三豐混跡於民眾之中,朱棣派人屢訪不遇。據《張三豐外傳》的記載,說在1418年春,永樂帝特意驅車去均州武當拜望張三豐,三豐不在,有興而來,掃興而歸。永樂帝勃然大怒,於是命令一個叫胡廣的人去招尋張三豐,如招尋不到,則要處死胡廣。

永樂十四年,朱棣怒斥胡廣尋三豐不力,胡廣再訪武當,於武當祈禱,望三豐先生能念其誠苦應詔回京,終見三豐。傳說張三豐當時應太上老君邀請參加群仙會,正駕雲頭前往,過武當遂感胡廣之祈禱,於是按落雲頭,降於胡廣面前,對其言:“你且回京見駕,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慮。”胡廣便策馬回京。跨年還得京師,乃知三豐先生早於前在金殿與永樂會得一面。此即為“金殿飛升”之說當時還有一種傳說,說張三豐能飛身入宮、遁身而歸,這些都不足為信。但有一點還是真實的,張三豐曾書字一函,令弟子孫碧雲向永樂帝稟告,告之以具體的長生之道。因為皇帝都非常希望長壽,這也近乎常理。

張三豐畫像 張三豐畫像

清雍正初年(1723年),有汪夢九先生曾遇張三豐真人多示其教。此時三豐應有幾百歲了。由於張三豐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給他三個賜號。即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史書記載張三豐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的道派——三豐派,並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

張三豐論玄談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時在終南山傳播秘訣,使他得道的是火龍真人,而後張三豐又師承華山睡仙陳摶老祖。他在《蟄龍吟》最後幾句道:“天將睡法傳圖南,圖南一派儔能繼,邋遢道人張半仙。”他又在《太極煉丹秘訣》中稱陳摶為“希夷老祖”,稱火龍先生為“吾師”,並宣稱,火龍之所以沒有名氣,是因為他輕視浮名,所以連姓名都沒有留下,僅僅給後人遺留一首絕句便離開了人間。其絕句云:“道號偶同鄭火龍,姓名隱在太虛中。自從度得三豐後,歸到蓬萊弱水東。”後來,崇奉張三豐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將三豐派歸為以陳摶為代表的隱仙派,並排列其師承統序為:“麻衣傳希夷,希夷傳火龍,火龍傳三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張三豐確實繼承了陳摶以來道教宗師的道本學說和內丹煉養思想。

名字含義

今日學堂的張校長說:“古代叫三豐的人不止一個,基本上都是道家的人。懂得道家思想的人知道,三代表陽,是乾卦,豐則是三中間被一豎打斷了,乾卦變成了坤卦,代表陰,因此‘三豐’代表乾坤合一、陰陽變化。因此修道的人就喜歡用這個號。”

主要成就

重要著作

張三豐 張三豐

張三豐著述豐富,諸如、《玄機直講》、《 打坐歌》、《玄要篇》、《無根樹》,被後代收積成集,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張三豐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為後代奉道者所推崇,不過,張三豐的傑作當稱《無根樹》丹詞。

千百年來道家理論玄奧,文字晦澀,不能為社會所廣泛接受,從而阻礙了道教的深入傳播。張三丰采用歌詞的體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奧的修真理論化為膾炙人口的曲詞《無根樹》。

這篇無根樹共24首,包含了張三豐的全部修真理論和方法。

只要細細領悟他的《無根樹》,就會打開通玄路步入仙道門,正如他在《自題無根樹詞》中所說的那樣“要知端的通玄路,細玩無根樹下花”。

內家拳

介紹

內家拳是道家哲學在養生之道和技擊之法方面的一種實踐體現。有人還具體地指出,內家拳的“十段錦”是張三豐加工改造宋元道士的修煉方法“八段錦”而來的。由於內家拳在明代採取身教口授,我們已無法確知張三豐所創拳法究竟是什麼樣兒了,也就只好根據清代以來的著作去了解它的基本練法和打法。練法分練步和練手。

張三豐 張三豐

練步以馬步為主,凡18種步法;練手本為36字,歷代拳家又精簡為殘、推、援、奪、牽、捺、逼、吸、貼、躥、圈、插、拋、托、擦、撒、吞、吐18字,每字有四句口訣解釋其寓意,如“奪”字訣雲“奪字猛如虎,迎風招架中。回身勢莫奪,分推氣更雄”。張家拳的打法本有一首長長的歌訣,然非習武者難於領會其意,正如內家拳師所自詡的那樣“鐵鞋踏破江湖上,不及張家妙術工”。

我們不妨看看它的打法原則。打法著眼於勁、打二字。勁有蓄勁、乘勁之別,打有等打、趕打之分。未打之先,蓄勁為主;已打之後,乘勁為佳。開手之始,等打為優;發手之後,趕打為上。內家拳的精妙之處集中體現在“六路拳”和“十段錦”中。行家們說,六路拳和十段錦多相同處,主在練骨,但作用有所不同,六路使骨骼緊縮,十段則使之開放。六路因攻防中前、後、左、右、上、下6個方位,且每個方位都有一趟拳路而得名,武術著作稱這種拳法極為神妙,“一縮形周身無縫隙,一撒臂通身皆有手”,“拉大架猶如鋪天蓋地,使小式則為仙人變形”。足見其招法之怪異,攻守之神威。

張三豐所創內家拳技“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實踐證明,習練這一拳法可以收到增強體質,延年祛病,陶冶性情,磨鍊意志的功效,同時也能起到防身抗暴,抵禦外敵,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因而,張三豐創造內家拳有益於人類,是遺澤後世的一份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他將永遠受到後人的仰慕。

創造契機

以下為四種流行說法:

張三豐修道處 張三豐修道處

真武神授

《王征南墓志銘》和《寧波府志》載,張三豐北赴汴京途中的一個夜晚,夢見真武神君降臨,向他傳授拳法。次日黎明,張三豐被一群攔路搶劫的強盜圍住,便運用神授拳技打敗了這群強盜。從此,張三豐以拳技聞名於世。

鳥蛇斗的啟示

在武當山至今流傳著張三豐觀“鳥蛇斗”的故事,說張三豐在“邋遢崖”看見一隻鳥與一條蛇打架,每當鳥上下飛擊長蛇時,蛇就蜿蜒輕身,搖著閃避,不曾被擊中。相持時久,鳥已精疲力竭,無可奈何地飛走了。長蛇也自由自在地鑽進了草叢。張三豐由鳥蛇斗得到啟發:以柔可以克剛,以靜可以制動。於是,模仿長蛇的動作創造出了內家拳。

道家修煉

張三豐祖師是道教內丹修煉的集大成者,在修煉過程中,人靜坐久了,就需要起身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這就是動功和靜功。而內家拳正是發源於與內家修煉息息相關的導引、吐納之術。

張三豐修道處 張三豐修道處

雲遊

張三豐雲遊數十年,足跡遍布江湖,據《道教派別宗譜》,他在嵩山崇福宮住過,學些少林拳腳功夫是可能的。當他精熟少林拳法後發現這些功夫奔騰跳躍,容易為人所乘,就對它加以改造,使其變為以靜制動的新拳法,這也是合乎情理的。張三豐創造內家拳或多或少地與夢中的靈感、動物的啟示和少林拳的先導相關,同道家理論和道教修煉更是緊密相連。內家拳的定名、路數、打法和特徵處處都打上了道教的烙印。

張三豐精貫道家經書,史稱他“論三教書,則吐辭滾滾,皆本道德忠孝”。他創立的內家拳技,諸如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純陽拳、混元拳、玄武棍等的命名和路數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演繹引申而來的。內家拳博大精深,派別林立,但都奉張三豐為祖師,拳技也有著共同性的特徵,即注重內功,陰陽變化,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體現在具體的應敵對抗中則是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三寶”修煉相吻合。實際上,學術界和武術界都已看到內家拳是邋遢道人把道教修仙方法,諸如導引、吐納、氣功等融合提煉而成的。

太極拳

張君寶[元末明初道士] 張君寶[元末明初道士]

張三豐是元明之際的一個著名道士,對推動發展道家理論起了重要作用,對陰陽太極文化也有較深研究,太極拳,承內丹修煉之法,觀自然之行,為修行之法,後與傳統武術文化相交融,開創了傳統武術的新局面和方向,同時也奠基了武當這一道教洞天為“內家”武術的祖庭之道。

人物觀點

道家同孔子一樣,老子所傳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儒家修養人道,仙家修煉仙道。張三豐把二者聯繫起來,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無論貴賤賢愚,老衰少壯,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內煉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學說合在一起,說:“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張三豐把儒家倡導的仁義與道家煉丹的鉛汞畫等號,稱“仙家鉛汞即仁義的種子”。在他那裡,陰陽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義禮智信和人體五經的肝肺心脾腎是一一對應的。他在《五德篇》中說:“仁屬木也,肝也;義屬金也,肺也;禮屬火也,心也;智屬水也,腎也;信屬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經,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無仁者必無養育之念,其肝已絕,而木為之槁枯;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其肺已絕,而金為之朽鈍;無禮者必無光明之色,真心已絕,而火為之衰熄;無智者必無清澄之意,其腎已絕,而水為之昏涸;無信者必無交孚之情,其脾已絕,而土為之分崩。所以說“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經,德失經失,德成身成,身成經成,而後可以參贊天地之五行”。

以下為舉例: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浮生事,苦海舟,盪來飄去不自由。

無岸無邊難泊系,常在魚龍險處游。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

張三豐塑像 張三豐塑像

丹詞開宗指出人生貪戀榮華富貴,猶如在苦海里漂泊,時常處在危險之中,規勸世人要超脫名利,及時修煉,“莫待風波壞了舟”。

無根樹,花正微,樹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

自古神仙栽接法,大老原來有藥醫。訪明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

這詩針對年老體衰者提出,如果老年不自暴自棄,煉好精氣神三寶,以性接命,仍然可以返老還童。

無根樹,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煙花寨,酒肉林,不斷葷腥不犯淫。

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打開門,說與君,無花無酒道不成。

後代對這首詞的理解很不一致。一些人抓住末句“無花無酒道不成”,說張三豐為酒色神仙;而張三豐的崇拜者則把“花酒”解釋為人身元氣,並非實指煙花酒肉。其中“不斷葷腥不犯淫”和“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倒似主張戒淫不戒酒。

無根樹,花正孤,借問陰陽得類無?雄雞卵,難搶雛,背了陰陽造化爐。

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為曠夫。嘆迷途,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

張三豐以雌雄、夫妻的淺顯道理說明陰陽相搶的深奧理論,從而指出不能孤修性或命,而必須性命雙修。

無根樹,花正圓,結果收成滋味全。如朱橘,似彈丸,護守提防莫放閒。

學些草木收頭法,復命歸根還本原。選靈地,結道庵,會合先天了大還。

描繪還丹的景象,點明只要毫不懈怠地修煉,即可把精氣神融合在一起,結成貌似朱橘、彈丸的純陽之物,就能返璞歸真了。

無根樹,花正雙,龍虎登壇戰一場。鉛投汞,配陰陽,法象玄珠無價償。此是家園真種子,返老還童壽命長。上天堂,極樂方,免得輪迴見閻王。

此言陰陽相配、三寶合煉之法。如果性情持聚,精神凝結,陰陽相配,一氣混合,就完全可以達到返老還童、延年益壽的修煉目的。

無根樹,花正奇,月里栽培片晌時。摯雲手,步雲梯,採取先天第一枝。

飲酒戴花神氣爽,笑煞仙翁醉似泥。托心知,謹護持,惟恐爐中火候飛。

這一首則主張採取口訣在乎性定情忘,迴光返照,進而真氣自生,漸入佳境,就好像戴仙花、飲仙酒,其樂無窮。但是,得藥入爐又需要便宜溫養,神明默運,謹守護持,一意不散,否則就會火候差失,爐毀丹飛。張三豐在內丹修持的各個環節,諸如戒欲、採藥、煉藥等各有一首詞加以闡述。就其內容而言,可以說沒有超乎前人的獨到之處。

但是,他卻突破了長期以來道學文字艱深玄奧的規束,把魏伯陽《參同契》、陳轉《無極圖》、張伯端《悟真篇》的鍊形、保精、調神、運氣、歸真還原等修真理論以通俗易懂的歌詞形式表現出來,這便是張三豐在促進道教思想傳播方面的貢獻。後世道眾因此對他的《無根樹》推崇備至,說它“吐老莊之秘密,續鍾呂之心傳”,不少道教宗師不厭無根樹其煩地對《無根樹》進行注釋闡發,其中以清代龍門派傳人劉一明和內丹西派始祖李西月的注釋最為詳實和精到。對張三豐本人道教也極為崇拜。

明清時出現的道教派別幾乎都同張三豐有聯繫,寶雞三豐派、武當三豐派、王屋山三豐派、三豐自然派、三豐蓬萊派、三豐日新派等相繼出現。據統計,清末時奉張三豐為祖師的道派就達17個之多。其中不乏影響較大的派別,如道光年間李西月自稱遇張三豐親授秘訣,講道納徒,活躍於四川樂山一帶,創立了當時最大的道派之一。

人物關係

師父:火龍真人

在真實的歷史中張三豐弟子有:李玄宗(道號“鐵蟾子”)、王道宗(道號“金蟾子”)、張清修、李靜修、邱元靖等等。

奇聞軼事

名字由來

說起“張三豐”這個名號,其來歷與寶雞有關。據清代汪錫齡《三豐先生本傳》記載,有一天,張三豐站在金台觀旁,憑欄向南眺望,看見對面雞峰山巍峻挺拔,3座尖尖的高峰挺立蒼潤,直插雲霄,秀麗可人。恰巧這時,旁邊有人請問他尊姓大名,他就隨手指著渭河對岸雞峰山的3個高峰,說自己號“三峰”,這樣一來,人們便稱他為“三峰居士”。後來,他又覺得“三峰”這個名號有些不雅,擔心被人與“三峰采戰術”相聯繫而玷污了自己的名聲,但若更改還得知會眾人,突然想到八卦中“乾爻之連,而有坤爻之斷”,便從坤土之中,豎一根浩然正氣,補其斷而全其一,從此他更名為“全一”,字“三豐”。這就是“張三豐”名號的由來。

金台觀因為張三豐在此修道而聲名遠揚。

道場

武當

張三豐歸隱武當,人稱隱仙。他最恨某些道士,修了幾年道,學得了一丁半點秘術,便藉此去巴結權貴,換取榮華富貴。偏偏明朝中期的幾個皇帝都崇信道教。比如嘉靖皇帝,二十年不早朝,幾乎天天在宮中做醮事,給仙上章奏。章奏用的文書有專門格式,稱為“青詞”。嚴嵩等人青詞寫得好,深得皇上寵愛,高居相位,人稱“青詞宰相”。至於得寵的道士,有的竟然被封為三公。因此,社會上一班阿諛奉承之徒,紛紛混進道士、方士隊伍,想走終南捷徑,撈取榮華富貴。張三豐對此十分憤慨,常常施術戲弄懲罰這群道門敗類。後人蒐集這類故事共有七個,稱做“七戲方士”。這裡只講其中的兩個。

郭成顯,原是個無賴。學過一種稱為五雷法的道術,能役使五方雷霆,斬妖捉怪,呼風喚雨,據說開始時頗有靈驗,因此想入京師借術圖個進身之階。張三豐在途中候著他來,自稱“賽天師”一見面就對郭說:“你身上藏著五雷正法的秘訣吧?”郭一聽,知道他未卜先知,定是神人,不敢隱瞞,連聲稱“是”。賽天師說:“我還有‘六雷法’要賜給你,只要依法施行,能夠召來天仙,化為美女,跨上鸞鳳,遊戲人間。近來李孜省權傾中外,你挾著這法術去投靠他,那顯赫高官馬上可以獲得。”郭一聽大喜,急忙叩頭請他傳法,事訖又叩頭辭謝。郭到了京師,先向李孜省演五雷法,孜省也信此術,引為同道。郭趁機得意地笑著自誇:“還不止這些哩,我還有六雷法,傳授此法的人說,用它能召來天上美貌的仙女。”李一聽便催著郭成顯快快演法。郭卻趁機搭起架子來,先讓搭起法壇,周圍布置,務求全套精緻行頭,掛紅燈,圍翠幔。一切布置就緒,方擇日登壇演法。李家的侍妾和下屬,紛紛或遠或近地趕來觀看。且說郭成顯在壇上作起法來,果然有四五位仙女跨騎赤色虬龍降在壇上。其中兩位尤其美貌,清囀歌喉,唱起曲來。音節清脆,歌聲如怨如慕,似諷似嘲,孜省手下的門客術士都聽得呆了。忽然雷雨當空,風颳黃沙,滿壇燈火一時吹滅,似乎狐精鼠怪趁機都跑了出來。一陣工夫,這一切又都消失,天際只有纖淡的雲片,彎彎的月亮掛在檐頭。隱約聽到有呻吟聲從法壇深處傳來,點起燈燭一照,卻見有四五個李家的侍妾,赤身裸體各跨著個傻大漢——都是李孜省搜羅來的術士——僵在那兒,家奴過去強扶他們進去。再看郭成顯,還站在法壇上,滿口糊塗話,正得意揚揚在作法呢。李孜省又羞又怒,提劍上去將郭斬為兩段,拋屍在後花園池塘中,並嚴令家人不得外傳。但這般醜事,哪有瞞得住的,第二天就傳遍大街小巷了。

道士鄧常恩,僥倖做到太常卿這一高官,他為人極為陰險狠毒,曾經暗害一人致死。那人陰魂不散,化為厲鬼,常在鄧府作怪。鄧在做道士時,就聽說太行山西有位馬仙翁,能用神箭射鬼,人們去求他,真是萬試萬靈。於是派徒弟陳歪兒去求馬仙翁的箭術。陳歪兒奉命上路,行至中途,碰見個道人,神態軒昂,手執長弓,腰插七箭(長弓寓“張”,七箭,寓“三豐”二字筆畫七劃),自稱能射鬼,百發百中。陳對他半信半疑,因是同路,且跟著同行。晚上,在一座破廟中過夜。這兒林深月黑,篁竹古木中傳來啾啾鬼叫,陳歪兒十分驚怕,道人卻說:“不用怕,你正好可以看我的神箭。”便在窗隙中一箭射出去,只聽到那鬼哀號著逃去,陳這下大為欽服。次日早晨,叩頭懇請道人傳他法術。道人倒也慷慨,立即傳給他神箭之術。陳歪兒回來見師父,謊說:“馬仙翁外出,尋找不到。幸而托師父的福,在路上遇見神仙傳了箭術。”常恩聽後大喜。這天夜間月色朦朦,府中花園鬼聲又起,急忙讓陳顯一顯他的神技。常恩自己則轉過迴廊,在對面樓上監視。陳戒備不懈,忽然見一鬼飛入對面樓上,陳便挽起強弓,一箭射去。箭聲響處,只聽大叫一聲,有什麼東西應弦而倒。忙點起燭火照看,卻是鄧常恩,幸而箭未中要害,只射傷了左臂。回頭再找陳歪兒,早已逃之夭夭了。

嶗山

豐龜背鶴形,儀表神異。而他雲遊的去處也多是具有悠久仙道傳統的名山大川。據其所著《雲水集》中《東遊》一詩所述:“此身長放水雲間,齊魯遨遊興自閒。欲訪方壺圓僑客,神仙萬古住三山。”在東遊齊魯仙境的過程中,素為海上仙山的嶗山自然成為張三豐尋訪的一個重要目標。

77年,張三豐第一次來到嶗山。他在明霞洞後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多年,之後便開始西行和南遊繼續尋師。他浪跡天涯,歷盡艱辛,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門明師給他以指點。尤其在宋元以來道教內丹學興盛的趨勢下,得承內丹養生的秘訣大道更是當時張三豐所尤為冀望的。終於工夫不負有心人,1314年張三豐六十七歲時在全真道祖庭所在地——陝西終南山,得拜“希夷高弟子”火龍真人為師,蒙其授修真要道。終南學道四載後,三豐復奉師命出山隱世修行。在這期間,他精研勤修內丹養生之學及武學技擊之法,並能將此兩門絕學融會貫通,自成體系,從而使其道家內外雙修功夫達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特別是他在武當山面壁九年,開創了丹武合一的嶄新的道教派別,為中國道教史和武學史寫下了光耀千古的篇章。

透著一身的仙風道骨,已經成為一代宗師的張三豐於1334年第二次來到嶗山。他先後在太清宮前的驅虎庵、玄武峰下的明霞洞等處修行多年。在這段時間中,他的道學修為更加超俗,甚至可以達到“散則為氣,聚則成形”的境界。而這時的張三豐也開始留心著述,今天我們看到的《張三豐先生全集》中不少論著都是在嶗山的庵、洞中完成的。以《玄機直講》、《道言淺近說》、《玄要篇》、《無根樹詞》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道學著作對後來的道教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永樂二年(1404年),張三豐第三次回到嶗山。初時住在山民蘇現家中,後入深山埋名隱居。這一時期張三豐通過移栽花木對嶗山道教宮觀的園林建築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他移植了“耐冬”山茶。據明代崇禎年間御史黃宗昌編撰的《嶗山志》記載:“永樂年間張三豐者,嘗自青州雲門來於嶗山下居之。邑中初無奈冬花,三豐自海島攜出一本,植於庭前,雖隆冬嚴雪,葉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艷可愛,齡近二百年,柯乾大小如初。”這株植於太清宮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猶存。它高近7米,合圍近1.8米,專家估算樹齡約600餘年,與史志記載張三豐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所植,在時間上完全吻合。國內植物學界的學者對這株山茶樹有很高的評價,認為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鄉雲南,像這樣的樹齡和長勢也是非常罕見的,更不要說在冬季冰封千里的北方了。可以想見,內丹養生功深的張三豐真人當年植下這傲寒長生的“耐冬”山茶,很大程度上正是象徵了道教哲學及修煉中所主張的“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以及“道在養生”、“仙道貴生”的深刻思想。而此山茶怒放之時,又似落了一層厚厚的紅色的雪,其美景又給文人墨客以靈感。

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在嶗山居住時即受此山茶花樹之啟發,寫下了《聊齋志異》中的名篇《香玉》。文章中身著紅衣,令人見而忘俗的花神“絳雪”,其實就是蒲老先生對張三豐手植的這株山茶花樹所進行的藝術塑造。而隨著《聊齋志異》成為世界文學名著,嶗山山茶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今天,嶗山及青島各處都有“耐冬”山茶,實在是張三豐真人的一大功勞。而自張三豐以後,嶗山各道教宮觀也開始大興栽植名貴花卉之風:太清宮除山茶外陸續從南方引栽了桂花、梅花、燈台花、銀薇、小葉黃楊等;上清宮則引植牡丹、玉蘭、紫薇、芍藥等;其他玉清宮、華樓宮、明霞洞等亦均各有名花引植入院。所以,張三豐當年在嶗山移栽樹木花卉,為中國道教宮觀園林增添了意韻深遠的哲學底蘊和美學內涵,對明朝以後的道教建築文化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

當時全國各地較著名的道教宮觀,都非常重視具有象徵意義的花卉樹木的栽培,而且不同派系的道觀長期栽種象徵本派特色的花卉。例如全真道華山派的道觀中多栽植紫薇以象徵門派,這是為了紀念五代時華山道教中傑出的養生和數術大師——陳摶老祖。據傳他著有奇書《紫薇斗數》,乃是與奇門、六壬相比肩的數術絕學。這種以花卉象徵道派傳統的方式,其實也正符合了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

當然,作為以養生武學揚名天下的道教宗師,張三豐三住嶗山更大的貢獻還在於他將所創的道法在嶗山發揚光大。前面已經提到,張三豐出家入道的因緣乃是由於幼年的眼疾。其雙眼得雲庵道長的妙手治療痊癒,而張三豐自此亦深得道教醫學真傳,精通醫理。在他第三次返嶗山後,便將道教醫學和內丹養生結合起來研究,再加上他馳名天下的道家武學功夫,一併傳授給嶗山道士。這樣,直接和間接地培養出了一批發展嶗山道教、光大全真門派的中堅力量。

金台觀

張三豐在寶雞金台觀定居下來時,此處尚是個少有人知、不大起眼的小道觀。他在這裡練功種地,修行傳道,招徒講經,廣布善事,擴大了金台觀影響。於是,金台觀因為張三豐在此修道而聲名遠揚,並成為張三豐的第一道場,也是張三豐修道時間最長的道場,張三豐也因此成為金台觀的正神。在張三豐雲遊過的其他許多道觀(如武當、龍門等)遺址中,他都處於偏位,目前所見只有寶雞金台觀主奉張三豐,這種現象在全國較為罕見。這也是寶雞金台觀最大的地方特色。

根據張三豐《大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暮秋金台觀遊魂七日歸來付楊軌山一偈》,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時,張三豐已在寶雞金台觀修行多年。寶雞金台觀內《贈張三豐書制碑》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張三豐仍“寓陝之寶雞”。《陝西通志》記載:永樂間,張三豐遇生員張恪於周公廟(岐山縣)朝陽洞。張恪是1414年的解元,這說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張三豐還在寶雞修道。由此可見,張三豐在寶雞金台觀至少有五六十年時間。所以,張三豐在《歸秦》一詩中說:“西秦久住似秦人”。

河南方城縣煉真宮《重修煉真宮碑記》記載:“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副都紀趙得銘募人資助,肇造三清、祖師、關王殿宇、聖像及樁塑群真儀容以為尊承道教之歸。時張三豐真人寓居是宮三載有餘。在此修煉,因不修邊幅,號稱邋遢張。現存有"神仙洞"遺觀,為其當年修煉之處。

故里爭議

遼東懿州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元代,懿州政區有變動,但州治仍在遼、金舊址未變,而且遼陽行省曾三治懿州。《元史·地理志》載: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元初以廣寧府、婆娑府、懿州、蓋州作四路,直隸省。”這裡所說“直隸省”應為元朝中央的中書省,因為遼陽行省尚未建立。這是懿州第一次升為路。第二次升為路則在至正二年(1342),《元史·順帝紀》云:“正月甲午,降成平府為縣,升懿州為路,以大寧路所轄興中、義州屬懿州。”在懿州古城南門外,曾發現石碑一座(即前文談到的1998年重新出土的兩個石碑中的一個),名為“懿州城南學田記”。該碑立於元統三年(1335),碑文記述了懿州辦學田事,中有懿州“當衣冠之會”之句。考之文物及文獻,遼、金、元懿州當在今塔營子無誤。而其轄區大致在今阜新縣範圍,其西部最遠至義縣、朝陽境內。陸西星說:“三豐老仙,龍虎裔孫也,其祖裕賢公,學能兼古象,移家與金之懿州。”與張三豐出生於懿州(元之懿州)是一致的。而遼、金、元懿州當在遼寧省阜新市也是無疑的。

黑山縣

說據明史記載:一代道教大師、武當宗師張三豐,是遼東懿州梁魚務人 ,即今錦州市黑山姜屯鎮土城子村。

張三豐仙居 張三豐仙居

姜屯土城子東南有千畝蓮花湖,每當蓮花開放時節,遊人如織,賞荷品藕,成為黑山一處著名景觀。為進一步開發名人資源,促進當時旅遊事業的發展,2000年4月,在當時的縣長於曉軍的建議下,在蓮花湖旁修建了“張三豐祠”。

陝西寶雞

關於張三豐的籍貫,諸多文獻記載不一,眾說紛紜。現存於寶雞金台觀的明代天順六年(1462年)《張三豐遺蹟記》碑載:“真仙,陝西寶雞人。”這也是最早記載張三豐籍貫的史料。碑文作者張用浣為明初朝廷高官,曾在陝西仼職,其三代均與張三豐有交情。故其言可信度高,此說為後世大量引用。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姚福撰《清溪暇筆》,弘治八年(1495年)黃瑜撰《雙槐歲鈔》、陸深著《玉堂漫筆》、沉德符撰《萬曆野獲編》亦載:“一雲寶雞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王圻纂集《稗史彙編》亦載:“寶雞人”,汪道亨、馮從吾纂修《陝西通志》,談迂著《棗林雜俎》云:“按他書一云:寶雞人。”順治十八年(1661年)張俊哲等纂修《陝西通志》、田文鏡等纂修《河南通志》載:“或雲寶雞人”。鄧夢琴等纂修《寶雞縣誌》及清代一些地方志亦云:“張三豐為寶雞人。”此外,還有沙陀、義州、遼陽、南召、閩縣、羊城、天目、平陽、黃平、金陵等說法。張三豐的籍貫雖然說法眾多,但較能令人信服的只有陝西寶雞說和遼東懿州說。相比而言,陝西寶雞說歷史資料記載較多,曾一度為主流觀點。

福建邵武

(1)史料

明朝嘉靖年間編的《邵武府志》 ,清朝鹹豐年間編的《邵武縣誌》,有關張三豐的記載,共有八處之多。在志書記載方面:《邵武府志》,的舊志,認為張三豐生於宋、封於元,仕於明;而新志上認為生於唐,仕於宋,顯跡於歷代,是千年不死的神仙。在《邵武府志》和《邵武縣誌》仙釋卷上,有張三豐傳。“張子沖,號三豐,俗名張邋遢,邵武坎下人。家貧,負薪養母,性好道,常自言曰,一心無掛礙,願見呂先生(即北宋的八仙之一呂洞賓)。一曰,樵採未歸,有道人至其家,以飢告。其 妻方炊秫(糯米)釀酒,令食少許,道人盡食之,妻恚甚。道人命汲水滿缸,投余粒其中而蓋之,拂袖去。傾之,子沖歸,妻以告視缸中,則酒且熟,心知其為純陽(呂洞賓字)也。追而遇諸山澗小橋邊,凡兩與之期,而後得度。張母卒,殯於北勝寺,遂棄妻子葺翠雲庵居焉。蹤跡無常,遠近竟傳其異,縣令以為妖,械至京師,及開檻車則不見矣。三豐異跡甚多,所不知所終”。

在福建省省志《閩書》的仙釋卷中(636頁) ,一樣有記述呂洞賓超度張三豐成仙的記載。張三豐在家中見到米成酒後,發現是呂純陽所為,便追到山澗小橋邊,張三豐要求呂純陽馬上超度他成仙,而呂純陽卻要求張還要兩度相遇,才能超度張成仙。

邵武市和平鎮坎下村坑池裡《張家族譜》,邵武市金坑鄉大常村《張家族譜》,有張三豐的出生年月,朝廷封賜,及其子孫的記載。族譜中還記戴,在元朝的至正五年,被朝廷賜封為三豐仙神,並修建宗族祠堂,祀張三丰神位。在明朝嘉靖年間之前,家族是不能隨便修祠堂的,因為祠堂要有朝廷的封賜,才可以修建,亂修祠堂要被治重罪的。張家祠堂還完好的保留下來。在張家的祖訓中,還有“耕讀為本,莫學神遊”。這段祖訓,就是針對張三豐講的,講張三豐年輕時,不是走耕讀為本的仕途經濟之路,而是學做神仙,遊手好閒。張家人對張三豐被賜封為神仙,並不高興。他們認為學做神仙,是誤人子弟。對張三豐並不宣揚,認為祖上有張三豐,也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要當大官,做大富翁,才是光宗耀祖的事。

(2)遺蹟

明朝在和平鎮條石材通往翠雲庵的路上,刻了一方摩崖石刻,記載在宋朝紹興四年,張子沖等人,在山上的經過。

在和平的留仙峰上,有一方明代的石碑,碑文中有記載張三豐,在留仙峰閉關修煉的文字,這方石碑被砌在留仙峰上的一間石屋中央。

在張厝鄉洋半天村還有三豐觀(也叫靈濟宮),有元朝至正年間把一塊石頭刻上御印,認為是朝廷給張三豐的印。

在張三豐的遺蹟方面,被破壞的有升仙橋、仙婆墓,北勝寺等。

(3)央視《走遍中國》報導

福地仙蹤 福地仙蹤

2009年,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在邵武拍攝了專題片《福地仙蹤》 ,節目講述了太極宗師張三豐在邵武的點點滴滴,並於2009年9月27日在央視一套、四套面向世界播出,對邵武旅遊起到了非常大的宣傳作用,更增加了張三豐是邵武人這一說法的信服力。

但李師融研究福建省《邵武府志》、明代宣德六年(1431年)道士任自垣編寫的《大岳太和山志》中的《張三豐傳》等古籍後認為,邵武的張子沖不是太極拳祖師張三豐 。只不過二人年齡相近,同是修道之士。後人不知真正張三豐之事跡,容易產生附會。《邵武府志》所記載的“張三豐”(張子沖)創造太極拳,是民國時代重修府志才補上去的。因為,在楊祿禪普及太極拳之前,太極拳是封閉式的傳播,鮮為人知。明清兩代,在福建省還沒有太極拳。古代的《邵武府志》是不會記載“張三豐創造太極拳”的。只有到了民國年間,太極拳已經普及,人盡皆知,民國的重修本才有記載。 (李師融所謂的“研究”及拙劣文章《張子沖不是張三豐》完全是預設立場的胡鬧,不說其以清人汪錫齡胡編的《三豐先生本傳》當證據的可笑,單就沒有任何人說過《邵武府志》有所謂“張三豐”(張子沖)創造太極拳的記載,他卻自己編造虛假靶子自己打,完全喪失了一個正常學人的基本學術道德。)

原式太極拳

鄭師和演練太極拳 鄭師和演練太極拳

太極拳本是一脈相承的道家武術,而在民間;經過歷代太極傳人的修改傳承,已與道家太極拳原貌相差甚遠。更有甚者,某些人為了沽名釣譽,不承認太極拳出自道家,而稱太極拳為自己祖宗所創,但其理論功法和拳勢名稱基本上都還是沿用或保留著道家太極的內容。另外,根據很多太極愛好者和專業人員的研究考證(如李師融先生 所著《北派太極拳流源揭秘》,張傑先生所著《陳王廷不是太極拳創始人》的文章考證),以及本門的傳承,均可以證明太極拳出自於道家,為集大成者張三豐祖師所創,民間某人自創拳說在歷史證據面前不攻自破。

太極拳古時在道門內稱“太極全”。 因太極包含著天地陰陽世間萬物之變化,是一門綜合學科,故與近代太極拳所指狹義範圍是有區別的。道門太極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它包括道家哲學、醫學、內丹養生學、經絡學、易 學、內功學、力學、技擊學、數術等學科,並將易學、五行、陰陽剛柔、虛實之變化融於一身而演為太極拳。太極拳作為道家人道築基之法門,是道家以武衛道和以武演道的模式。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運轉即太極,萬物不外一太極”。故太極即道也。

太極拳作為道家養生防身護法之術,其歷史源遠流長。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和道家傳承“寧可失傳,不可妄傳”的規定,多少年來,傳人之間只是心傳口授,文字傳錄極少,即使有記錄也多用口訣隱語暗示,非真得道者不能參悟其中奧秘。如我張祖意合太極拳,每一甲子傳一代,一代傳二不傳三,非正式傳人不傳拳譜。正是因為這些特殊原因,才使我們今天很多人只知祖師張三豐,而不知歷代傳人。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現今流行的太極拳資料中窺見一斑。但這也恰好為造假者提供了機會,使世人對太極拳的傳承產生了誤解。

太極拳從流傳民間到近代,公開的譜訣只有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解,及後人根據王的論解而流傳的各派太極拳論述,卻沒有原始傳承的道家“太極拳道論”。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經說過,王宗岳不是道家的正式傳人,他的太極拳是張三豐的弟子劉古泉所傳,他的太極拳論、譜、訣,都是根據道人劉古泉的口傳記錄整理的。故此,他沒有完整的道家太極拳道論。這一點,大家可以看一下至今所發表的王宗岳太極拳論、拳譜和歌訣就會明白。又因受地域環境和方言的影響,其在拳論、拳譜、歌訣的字句上,也有記錄失誤和不妥之處。還有的是後人據王宗岳記錄而加以潤色,逐漸增訂的。例如殺手歌中“上打咽喉下打陰,中間兩、肋並當心。下部兩臁合兩膝,腦後一掌要真魂”。此歌本為道人口傳王宗岳,其後又有人根據王的記錄而轉錄,故與道家真傳有相謬之處。道家原歌日:“上打眼喉下繆陰,中打兩肋並蓋心;底打兩膝和兩脛,腦後一掌命歸陰。”此歌訣與流傳歇訣的小同之處主要在於前兩句。 兩首歌訣雖然目的相同,但前一首與後一首相比較,對人體所擊打的部位略有不同。

過去有師曰:“寧傳一手,不傳一口。”往往真言不輕傳。那么怎樣理解和解釋第一句才更為合理?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用“眼”字比用 “咽”字更為合乎情理。大家知道眼是人的視覺之官,如眼被封擊必失去視力。那為什麼要將“下繆陰”改作“下打陰”?也可能是歷代傳人保守不傳,也可能是記錄有誤。 過去也有人將“下繆陰”誤寫為“下撩陰”,此解也不全面。 何為下繆陰?這是指擊打部位下八繆穴和陰部。下八繆是指人體背腰椎下骶骨處,此處有骶神 經後支,骶外側動脈,受重擊後可造成大小便失禁,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陰部是人身任脈要穴,前打陰部,後打八繆,此兩處穴位任何一處被擊,都可造成人體損傷,輕者身體癱瘓,大小便失禁;重者休克或致命。第二句“中打兩肋並蓋心”,兩肋被擊打後可以造成肝氣不疏,胸悶氣短,咳嗽等症。胸肋部為人之五臟所在,穴位多且神經豐富, 故對人造成損傷較大。“蓋心”是指人任督兩脈之中心,“蓋”指華蓋,肺為五臟之華蓋,是致命穴;“心”指人之前後中心,任督兩脈中心為人身之要穴,內連五臟,是人身致命之弱處。故學練者在習練時要有朋師指卓,方知要奧。雖然後兩句文字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故不再解釋。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道家真傳與民間泛傳是有區別的。所以,一字之差其意不同。現今世傳各種太極拳譜、拳論、 拳訣很多,因各種原因,訛誤不少,有望太極拳研究者及專家辨正。

近代太極拳作為養生防身之術,深為廣大練武者所喜愛。但白楊澄甫改拳後,有很多名家高手根據個人對太極拳的領悟和理解,對太極拳作了不同的修改。有的名家為了標新立異,對太極拳冠以新名,以迎合人們追崇時尚的心理。一時間,各種名稱的太極拳比比皆是, 逐漸使真正的道家太極拳厭而退隱。而社會上流行的太極拳也逐漸失去了太極拳的原旨,形 成了太極操舞。

在有志之士的呼籲和推動下,太極拳正在朝著恢復歷史原貌的方向發展,這是使太極拳真正為大眾所認識了解,為全民健身計畫所用的正確途徑。 太極拳的健身技擊作用雖早己被人們所認識,但是為什麼很多太極名家還是過早的離開了人世,給後人留下的只是一些太極典故和佳話?據資料統計,近代太極名家平均壽命只有70歲左右,這離“觀耄耋能御眾之形”相差太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好的東西如果理解有誤,運用不當,也可能造成相反的結果。縱觀道門內功高深者多長壽,而世俗間功高者多早嚷。這些事實說明,不得真傳不僅不能延年益壽,而且還有可能造成身體損傷。所以說,太極拳是與修煉內丹養生緊密聯繫的。達不到丹體常存常靈,就不算得到太極真諦。因此,真正地繼承研究和發展太極拳,是我們今天的首要任務。

道家太極拳式的名稱主要來源於三豐祖師悟道所得。他長期潛心修行,結合日常生活,觀察世間萬物變化,研究陰陽、五行、八卦相生相剋之理,為了便於記憶和傳世,便將拳式和用法編成歌訣,為太極拳的創立和流傳,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太極拳式的名稱多以形容、比喻、誇張、擬人等方法命名,如 “三豐搗碓”、“一條鞭”和“推窗擊月”等等。以下試 作簡述比較。

三豐搗碓訣曰:

三豐搗碓賽金剛,混元一體劈雷響。

棚捋擰砸震天地,佛仙神鬼不敢傍。

“三豐搗碓”一式是三豐祖師當年在道觀修行時所悟創。傳說他每日用拳碓米,將日常生活碓米視為練功,後 將此式引為拳式。道內也有稱為“三大對”。如趙堡太極至今沿用此名。陳氏將此式稱為“金剛搗碓”,動作和用法略有不同。練此式要求神意氣、手足身、丹震砸(喊聲發自於丹田、震腳聲、砸捶聲)三聲相對,發出混元一體的震聲,內外五行合一,振奮精氣神,周身齊到,精神意氣力、筋骨皮毛肌,全身一體太極混元,要打出威猛之氣。 此式對於身手足的外形要求是男左女右。即在行拳時,男起左開,落右合,起勢時震左足,砸左捶;收勢時合右足,砸右捶,此謂陽開陰合。陳氏“金剛搗碓”與趙堡“三大對”起勢相同,兩家均為右起勢。但陳氏“金剛”一詞出於佛家,不知何故?趙堡的這一式緣於道門,但練法不同於道門。其大致原因,可能是趙堡太極拳來源於王宗岳的弟子蔣發,而蔣發之拳大多數、由王老夫子的女兒代傳,按男左女右的規矩形成右勢,故趙堡太極拳又有“大姑娘拳”的說法(可參看原寶山著《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楊式太極拳沒有“三豐搗碓”式。當年楊露禪學拳於陳家,三下陳家溝而不得真傳,楊便轉到趙堡求學。趙堡人告訴楊此拳得於道門,楊又離開河南尋道,後得道家傳人陳蔭昌的指點。因楊不是道門正式傳人,故老師不許他對外公開得於道門(因楊拜過陳長興為師,古人講,只要拜師學過一天就是終身師父,這也是武林的道德規矩),所以楊對外依舊稱陳為師。楊露禪為了還原於道門而又不得罪陳師,故將此式省去;我們從過去的楊式太極拳勢名稱上可以看出,楊氏與陳氏拳名稱區別比較大,而與道家太極拳名稱比較接近,由此可見一斑。

申遺爭議

2014年8月,文化部公示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名錄,福建邵武申請的“張三豐太極拳”名列其中。此舉引發陳氏太極拳有關人士的質疑。陳氏太極拳傳人對張三豐太極拳進入國家級非遺推薦名單的異議,主要包括張三豐並非福建邵武人,無法斷定其是否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等。

文化部非遺司就相關爭議回應稱,正在進行反饋意見的整理,並對部分項目包括張三豐太極拳,向有關專家學者進行諮詢。非遺司稱,社會反饋的意見和文化部諮詢的結果將提供給專家委員會複議時參考,以決定是否將相關項目向國務院推薦公布。

文化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將擬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示的目的就是要接受公眾監督,接收各方意見。

針對韓國聲稱“張三豐是遼東濟州島人,是屬於韓國的”言論,進而搶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事。2017年4月,太極拳申遺聯盟在寶雞成立,助推太極拳申報世界非遺。

1994年(倚天屠龍記)常楓飾張三豐

2002年(少年張三豐)張衛健飾演張三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