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道忞(1596~1674)
介紹
明末清初臨濟宗楊岐派僧。字木陳,號山翁、夢隱。廣東潮陽人,俗姓林。初習儒學,後讀《金剛經》、《法華經》、《大慧語錄》等佛典,乃立志出家,遂依廬山開先寺若昧智剃髮。後因父母執意,還俗成婚,舉一子。二十七歲,再投智剃髮,依憨山德清受具足戒。後遊歷諸方,嗣法於四明山天童寺密雲圓悟。
明·崇禎十五年(1642),圓悟示寂,師繼之掌天童寺。清·順治三年(1646),退居慈谿五磊山。其後歷住越州(浙江)雲門寺、台州(浙江)廣潤寺、越州大能仁禪寺、湖州(浙江)道場山護聖萬壽寺、青州(山東)法慶寺。十四年,再返天童山。十六年,奉召入宮為清世祖說法,甚受賞識,賜號“弘覺禪師”,晚年隱居於會稽化鹿山。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二十七日示寂,享年七十九。塔於平陽黃龍峰下。著作有《弘覺禪師語錄》二十卷、《弘覺忞禪師北游集》六卷、《弘覺忞禪師奏對錄》、《山翁忞禪師隨年自譜》及詩文集等。
附屬檔案
道忞〈奏對機緣〉(摘錄自《昭代叢書》)
上(清世祖)攜學士王熙、馮溥、曹本榮,狀元孫承恩、徐元文至方丈,賜坐。上命學士問:“老和尚來自天童,如何是天童得力句?”師云:“奉皇上勒書特特到此。”問:“如何是正法眼藏?”師豎拳云:“突出難辨。”又問:“如何是觀自在?”師鼓掌云:“還聞么?”復問:“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朱子云,明,明之也。如何是明之底道理?”師云:“問取朱文公去。”學士無語。(中略)
上云:“老和尚因甚機緣悟道?”師云:“長疑產難因緣,後來有個會處。”(中略)
又問:“發心參禪即是善,如何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既善惡都不思,當何處著力?”師云:“善惡總從心生,心若不生,善惡何著?”上沉吟,師震威一喝。(中略)
上問:“如何是悟後底事?”師云:“待皇上悟後即知。”學士進云:“悟即不問。”師云:“問即不悟。”上首肯。(中略)
上問:“參禪悟後,人還有喜怒哀樂也無?”師云:“逆之則怒,順之則歡。”上欣然。復云:“大都此事甚難。”師云:“也不難。不見龐公云:“難難!千石油麻樹上攤。”龐婆云:“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靈照云:“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吃飯困來睡。””上云:“卻是靈照超過龐公。”師云:“非父不生其子。”(中略)
上隨問:“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如何是不傳底事?”師良久,問上云:“陛下會么?”上云:“不會。”師云:“只者不會底是個甚么,是何境界,作何體段?皇上但恁么翻覆自看,看來看去,忽若桶子底脫,自然了辦。”上云:“求老和尚更下一語看。”師云:“無毛鐵鶢過新羅。”上又問:“如何做工夫始得與此事相應?”■溪進云:“皇上當謝絕諸緣,閉門靜坐,飢來吃飯,困來打眠,如大死人相似,始得。”師云:“此語在我禪和家即得,皇上日應萬機,若一日稍不勵精,則諸務叢脞矣。”上云:“畢竟如何用心即得?”師云:“先德有言,但能於心無事,於事無心,則虛而靈,寂而妙。皇上但遇大小事務,不妨隨時支應,事後返觀,向來酬應底畢竟從甚么處起,從甚么處滅,刻刻提撕,念念不捨,自然打成一片,事事無礙。”上云:“恐有間斷時如何?”師云:“參禪無別訣,只要生死切。皇上果生死切時,如孝子喪卻父母,即欲不哀痛,不可得也。”上云:“生死心切誠如老和尚所說,但見聞覺知昔人所訶,今欲用心參禪,未免落他見聞覺知。”師云:“譬如大火聚,觸之即燎人,然道火何曾燒卻口?不見古人道:“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箇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
上云:“參禪悟道後,還入輪迴么?”師云:“唯悟明生死底人,正可入他輪迴。譬如皇上尊居黃閣,忞與群臣何由得望恩光?皇上唯屈尊就卑,故忞等乃得共天語聞法要。所以八地菩薩當證真之後,如夢斯覺。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即欲入般涅槃,十方諸佛同聲勸請:“善男子!爾雖證此法門,然而眾生沒在諸苦,我諸佛等,不以證此便為究竟。不妨示如幻之法門,覺如夢之眾生,從此起大功行,較前所修日劫相倍焉。””
上復問:“老、莊悟處,與佛祖為同為別?”師云:“此中大有淆■。佛祖明心見性,老、莊所說,未免心外有法,所以古人判他為無因,濫同外道。”上云:“孔、孟之學又且如何?”師云:“中庸說心性,而歸之天命,與老、莊所見大段皆同。然佛祖隨機示現,或為外道,或為天人。遠公有言,諸王君子,不知為誰。如陛下身為帝王,乾乾留心此道,即不可以帝王定陛下品位也。非但帝王,即如來示現成佛,亦是脫珍御服,著敝垢衣,佛亦不住佛位也。”(中略)
上攜兩學士至方丈,命學士王熙問:“如何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師云:“一字兩頭垂。”上問:“三教歸一,一歸何處?”師云:“大家在者里。”學士復問:“善知識既是佛祖兒孫,因甚卻要殺佛殺祖?”師云:“有了你沒了我,有了我沒了你。”上以手指點云:“中庸道天命之謂性,作么生是性?”師云:“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