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才子

明弘治、正德年間(公元1488—1521年)十文學家的並稱。《明史·文苑·李夢陽傳》:“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夢陽獨譏其萎弱,介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者弗道。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等號十才子。”“十才子”多是“前七子”成員。

文學常識

弘治十才子指的是:李夢陽 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

李夢陽

李夢陽,明代文學家,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前七子”之一,與何景明並稱文壇領袖。出身寒微。曾祖父贅於王氏,父恢復李姓。弘治六年(1493)舉陝西鄉試第一,次年中進士。因連喪父母,在家守制。直到弘治十一年,出任戶部主事,後遷郎中。弘治十八年四月,因彈劾"勢如翼虎"的張鶴令,被囚於錦衣獄,不久宥出,罰俸三個月。出獄後,途遇張鶴令,李夢陽揚馬鞭打落其兩齒,可見他嫉惡如仇的強硬態度。郭卓茂稱李夢陽為:“有明一代中國文壇上膽大包天的詩人”。正德元年(1506),因替尚書韓文寫彈劾劉瑾奏章,被謫山西布政司經歷,不久又因他事下獄,賴康海說情得釋。劉瑾敗,復起任原官,遷江西提學副使。後因替朱宸濠寫《陽春書院記》而削籍。 李夢陽鑒於當時台閣體詩文存在"□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弊端,決心倡導復古以救其痿痹,確有一定進步作用。他認為"宋人主理不主調,於是唐調亦亡"(《缶音序》);同時也鄙棄中晚唐詩,認為“至元、 白、 韓、孟、皮、陸之徒為詩,始連聯斗押,累累數千百言不相下,此何異於入市攫金、登場角戲也”(《與徐氏論文書》)。主張古詩學魏晉,近體學盛唐。他的主張影響甚大。《明史·文苑傳》說他與何景明“倡導復古,文自西京、詩自中唐而下,一切吐棄。操觚談藝之士,翁然宗之”。然而,李夢陽過於強調格調、法式,未能很好地從復古中求創新。尤其在他與何景明的辯論中,意氣用事,論點更趨偏激,導致刻意古節、泥古不化的流弊,甚至走上抄襲剽剝的道路,反而扼殺詩歌創作的生機。直到晚年,他有所悔悟,在《詩集自序》里,承認"真詩乃在民間",而自己的詩是情寡詞工,並非真詩。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漢族,信陽(今屬河南省)人。明代文人,終年僅三十九歲。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宦官劉瑾擅權,何景明謝病歸。劉瑾誅,官復原職。官至陝西提學副使。“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其詩取法漢唐,一些詩作頗有現實內容。有《大復集》。

徐禎卿

徐禎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國,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鎮,後遷居吳縣。明代文學家,被人稱為“吳中詩冠”,是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邊貢

邊貢(1476 ~1532)字庭實,因家居華泉附近,自號華泉子,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明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進士,官至太常丞。邊貢以詩著稱於弘治、正德年間,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並稱“弘治四傑”。後來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稱為明代文學“前七子”。

朱應登

朱應登,明朝著名文學家,年五十歲。應登才思泉涌,落筆千言,詩宗盛唐,格調高古,與李夢陽、何景明等稱“十才子”,又為“弘治七子”之一,還與顧璘陳沂王韋並稱“金陵四家”。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歷官南京戶部主事、知延平府,以副使提學陝西調雲南,升遷為布政司右參政,所至以文學飾吏事。後因恃才傲物,中飛語,罷歸。卒後李夢陽為作墓誌。應登著有《淩溪先生集》十八卷行於世。明末俞憲所輯《盛明百家詩》中將朱應登與朱日藩詩作合併編成《二朱詩集》。子日籓,嘉靖間進士,終九江知府。能文章,世其家。

顧璘

顧璘(1476~1545)明代官員、文學家。字華玉,號東橋居士,長洲(今江蘇省吳縣)人,寓居上元(今江蘇省南京市),有知人鑒。弘治間進士,授廣平知縣,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少有才名,以詩著稱於時,與其同里陳沂、王韋號稱“金陵三俊”,後寶應朱應登起,時稱“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園詩文稿》等。

陳沂

陳沂(一四六九-一五三八)[明],字號:宗魯、魯南、石亭、小坡 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擅長書法及山水,以醫籍居南京。初學宗魯﹝應系"初字宗魯"之訛﹞,後改魯南,號石亭。少年時慕蘇軾學行,因號小坡。正德十二年進士,官編修,嘉靖中以行太僕卿致仕。工詩文書畫,與顧璘、王韋稱“金陵三俊”。相傳他在六七歲時就能模仿前人畫跡。年長,好畫山水,在翰林院時與名畫家文徵明為同僚友好,經常切磋研討,對於技法有進一步的提高。他在做官的歷程中,對於所經歷的名山大川,都留心觀察,臨寫成為畫卷。

鄭善夫

鄭善夫(1485~1523)明代官員、儒學家(陽明學)。字繼之,號少谷,又號少穀子、少谷山人等,閩縣高湖鄉(今福州郊區蓋山鎮高湖村)人。弘治進士,正德初始授戶部主事,榷稅滸墅,憤嬖倖用事,辭官。正德中起禮部主事,進員外郎,以諫南巡受杖。嘉靖初起為南京吏部郎中。善書畫,詩仿杜甫。著有《鄭少谷集》、《經世要談》。

康海

康海(1475--1540)明文學家。字德涵,號對山、沜東漁父,陝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時宦官劉瑾敗,因名列瑾黨而免官。以詩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詩文集《對山集》、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等。

王九思

王九思(1468~1551) 明代文學家。字敬夫,號渼陂。漢族陝西鄠縣(今戶縣)人。弘治九年(1496)進士。選為庶吉士,後授檢討。其間,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等人陸續來北京,相聚講論,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史稱"前七子"。正德四年(1509)調為吏部文選主事,年內由員外郎再升郎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