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濟漢工程

引江濟漢工程

引江濟漢工程,是從長江荊江河段引水至漢江高石碑鎮興隆河段的大型輸水工程,屬於南水北調中線一期漢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之一。渠道全長約67.23公里,年平均輸水37億立方米,其中補漢江水量31億立方米,補東荊河水量6億立方米。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向漢江興隆以下河段補充因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調水而減少的水量,改善該河段的生態、灌溉、供水、航運用水條件。 工程初步設計批覆總投資678577萬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資385784萬元,移民、水保及環境部分投資245728萬元,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及調度中心投資2306萬元,跨渠交通橋樑工程投資44759萬元。根據國家批覆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總報告,引江濟漢工程與引江濟漢通航工程一併立項,同步建設,因通航增加的投資不納入南水北調工程投資。 2010年3月,引江濟漢工程在長江荊江河段開工,工程從荊州區李埠鎮長江龍洲垸河段引水到潛江市高石碑鎮漢江興隆段,地跨荊州、荊門兩地級市所轄的荊州區和沙洋縣,以及省直管市潛江市。

建設背景

用長江之水來填補漢江,緣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馬。

“引江濟漢”工程旨在從長江幹流中開挖一條人工運河向其第一大支流漢江“補水”。按照規劃,工程從長江荊州段龍洲垸引水至漢江潛江段高石碑,全長67.1公里,主要任務是滿足漢江興隆以下生態環境用水、河道外灌溉、供水及航運需水要求。

建設歷程

籌建

2009年9月,湖北省南水北調管理局在荊州市組建了湖北省南水北調引江濟漢工程建設管理辦公室(籌備),並由該辦公室負責進口段和各樞紐工程的前期準備工作。

11月27日,“引江濟漢”通航控制性工程已開始在湖北潛江市動工,這標誌著漢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中的最大項目“引江濟漢”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2010年5月起,湖北省南水北調引江濟漢工程建設管理處、引江濟漢工程荊州段建設管理辦公室、沙洋段建設管理辦公室、潛江段建設管理辦公室、漢江局建設管理辦公室、仙桃段建設管理辦公室陸續成立,各建管單位依據工程建設的有關規定,積極開展所轄標段的征地拆遷等施工前期準備工作。

引江濟漢工程的施工單位分多批次進場,第一批施工單位進場時間為2010年3月,最後一批施工單位進場時間為2012年11月。各施工單位進場後,均按照契約約定組建了施工項目部,籌備生產、生活營區建設工作,組織施工人員、設備、原材料進場。

大事記

2010年3月4日,引江濟漢工程征地拆遷工作正式啟動。

2010年3月26日,引江濟漢工程開工典禮在荊州市李埠鎮天鵝村隆重舉行。副省長田承忠主持開工典禮,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原主任張基堯在開工典禮上講話,並宣布工程開工,省長李鴻忠致辭,原省委書記羅清泉、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副主任張野、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省政府秘書長尹漢寧出席開工典。

2011年1月13日,引江濟漢拾橋河樞紐工程正式破土動工。

2011年8月6日,進口段渠道標正式開工,騰升監理部簽發開工令

2011年9月16日,拾橋河左岸節制閘工程正式破土動工。

2011年10月11日,引江濟漢工程進口段35KV變電站正式入網,開始對進口段工程施工供電。

2012年4月6日,省南水北調局在武漢舉行南水北調通水倒計時牌揭牌儀式,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只剩30個月時間。

2012年9月20日,拾橋河樞紐標圍堰成功截流。

2013年6月3日,荊江大堤防洪閘標完成閘門吊裝。

2013年11月27日,進口段泵站標第一批水泵主設備現場交貨。進口段泵站建設正式進入泵組主設備安裝階段。

2014年8月8日,引江濟漢工程進水節制閘3#閘門啟動按鈕,引江濟漢工程實現應急通水,長江水首次反哺漢江。

2014年9月26日,引江濟漢工程正式通水。

工程規模

引江濟漢工程主要包含渠道工程、河渠交叉建築物、進出口控制工程、進口段110KV線路、機電安裝、金屬結構、安全監測、房建工程、綠化工程等。

主要建設

渠道工程:土方開挖、渠堤填築、混凝土襯砌、堤頂路面等。

河渠交叉建築物:土方開挖、土方回填、鋼筋制安、混凝土澆築、金屬結構安裝、房建施工等。

進出口控制工程:土方開挖、止水分縫板及預埋件、鋼筋制安、混凝土澆築、土方回填、基礎攪拌樁處理、金結設備安裝等。

進口段110KV線路:基礎施工、鐵塔組立、架線工程、附屬檔案安裝、接地安裝等。

機電設備:泵組設備、啟閉機、清污機、起重機、電氣一次設備、電氣二次設備,自動化控制及通訊等設備的安裝。

金屬結構:各建築物的閘門(含工作門和檢修門)及其埋件的安裝。

安全監測:沉降計、滲壓計、測縫計、位錯計、土壓力計、水尺、基點、標點、觀測房等的施工。

房建工程:鋼筋制安、混凝土澆築、砌體工程、牆面施工、門窗安裝、屋面工程等。

綠化工程:沿引水渠道兩側渠坡及建築物周邊鋪設草皮、植樹等。

乾渠

引江濟漢工程等別為Ⅰ等,乾渠主要建築物按1級建築物設計,次要建築物按3級建築物設計。通航標準為:限制性Ⅲ級航道、通航1000t級貨船和雙排單列一頂二駁船隊。

引江濟漢乾渠橫跨的河流屬於平原地區,乾渠穿越河道時渠道的防洪標準,均為50年一遇洪水設計,200年一遇洪水校核。

工程由引水乾渠、進出口控制工程、跨渠倒虹吸、路渠交叉及東荊河節制工程等建築物組成。沿線各類建築物總計83座,其中各種水閘13座,泵站1座,船閘2座,東荊河橡膠壩3座,倒虹吸30座(其中河渠交叉26座,渠渠交叉4座),公路橋32座,生產橋24座,鐵路橋1座。

引水乾渠全長67.23公里,渠道設計流量350立方米每秒,最大引水流量500立方米每秒,補東荊河設計流量100m3/s,加大流量110m3/s。內坡坡比1:2~1:3.5,外坡坡比1:2.5。工程為Ⅰ等工程,主要建築物均為1級建築物。進口渠底高程26.10米,出口渠底高程25.00米,渠底寬60米,渠道內用砼塊護砌,左岸渠頂設計寬7米,渠堤外坡腳有寬4米的綠化草為保護地,渠道以通水為主,兼顧灌溉與通航兩種功能,可常年通行1000噸級船舶。

工程主要工程量:土方開挖5719萬m3,土方填築1511萬m3,混凝土 156萬m3,鋼筋制安3.98萬t。

工程長江取水口將建設龍洲垸進水閘、泵站以及渠底寬60米的通水渠道工程,這將是除三峽工程外最大的水利、航運樞紐群。

工程意義

供水

“工程竣工後,長江水將由此匯入漢江,每年可補充漢江下游十多億立方米水量。”湖北省南水北調局的官員稱,“引江濟漢”的進水設計流量為350立方米每秒,最大引水500立方米每秒。

引江濟漢工程 引江濟漢工程

湖北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表示,“引江濟漢”工程可基本解決中線一期工程調水95億立方米對漢江下游“水華”的影響,解決東荊河的灌溉水源問題,並緩解南水北調後中下游水量減少的矛盾。

引江濟漢工程建成後,對工程沿線及漢江中下游地區的抗旱、防洪、航運、生態修復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17年7月,湖北省持續晴熱,面對特大旱情,從7月1日至8月31日,引江濟漢工程累計引水14.6億立方米,相當於12個東湖水量,500萬畝農田、百萬民眾從中受益。

截至2018年8月15日8時,引江濟漢工程建成通水近4年來,已累計調水118.19億立方米,有效補充漢江中下遊河段因南水北調中線調水而減少的水量,改善了工程沿線的生態、灌溉、供水條件。

防洪

在防洪方面,引江濟漢工程也發揮了巨大作用。2016年7月,面對汛期內長湖水位居高不下的狀況,引江濟漢工程在成功應對拾橋河、西荊河、殷家河等中小河流汛情的同時,兩次為長湖撇洪1.1億立方米,相當於降低長湖最高洪水位0.4米,為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航運

“引江濟漢”工程起初設計只有通水功能,但為了充分發揮工程的效益,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增加了通航功能:工程將按限制性III級航道標準建設,屆時河道上可通行1000噸級船舶。

這條人工河道也將因此成為通航運河,使長江與漢江中游之間的水運距離縮短600公里。而原計畫47億元的總投資,也將追加至60多億。

引江濟漢工程還極大改善了長江與漢江之間的航運條件。往返荊州和武漢的船舶,通過引江濟漢工程河道直取漢江,航程縮短200多公里;而往返襄陽與荊州的航程則縮短600多公里。截至2018年7月底,引江濟漢工程累計通航船舶25846艘次、船舶總噸1840萬噸、貨物1047萬噸。

工程爭議

調水補償

根據中線調水初期規劃,漢江上游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年北調水量將達90多億立方米,而後期調水估計達130億-140億立方米,此方案擬在解決華北“受水區”京冀豫三省2030年前缺水問題。

但由於上游調水,漢江中下游水量、水位及水質均將面臨大幅下降,僅在中游襄陽段,初期調水後的來水量即將減少26%以上。根據規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漢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取水,屆時僅一期取水就將減少漢江中下游1/4的水量,從而直接影響到該流域上千萬人口生活和工農業用水。

“漢江中下游流域是江漢平原的核心區,這裡有1200萬人口、1700萬畝耕地和眾多工業基地,都將受到調水影響。”勘測局的一位人士表示。

2006年,一份涉及到“貢水區”利益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漢江中下游地區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由湖北省上報到國家南水北調辦公室。報告起草者、湖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沈曉鯉說,水量下降將直接影響漢江中下游流域城市生活、工農業生產以及航運水利;此外,還會誘發“水華”、物種減少等生態災難。

湖北方面提出把漢江中下游四項治理工程納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規劃,並要求生態補償。隨即,四項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上報國家發改委。這四項治理工程分別是:“引江濟漢”工程、興隆水利樞紐、漢江中下游航道整治與閘站改造工程,總投資預算為84億元。2008年底,四項治理工程終獲批,但湖北要求的21.57億元的環保補償資金則被壓縮至4.39億元。

此前,根據國務院2002年批准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線一期工程擬定於2010年通水;但最新確定的通水日期則推遲至2014年汛後。“這裡面考慮到了‘引江濟漢’等漢江治理工程的工期因素。”南水北調辦的一位人士表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路線示意圖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路線示意圖

與此同時,耗資千億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因陸續而來的補償爭議、生態影響及水源地移民等問題,通水日期已被一延再延。

江河格局

除了對工程實際效用的憂慮之外,“引江濟漢”導致江河關係的變化,亦引發爭論。

“南水北調不僅改變了流域間關係,也將重塑流域內江河生態與資源利益格局。”湖北沙洋南水北調辦負責人說,諸多不可測生態風險尤其要做好預防。

“儘管補償方案能有效增加下游水量,但自幹流向支流引水而導致的江河關係變化,可能會導致新生態問題。”湖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的一位專家認為。

一份生態報告顯示,“引江濟漢”工程可能會導致血吸蟲從傳統長江沿岸地區傳播到漢江流域。

此前設計者普遍認為,“引江濟漢”能有效改善漢江水量減少後的“水華”現象。但亦有專家表示,將水質並不理想的長江水引入漢江,可能導致漢江下游的水質變差。位處漢江入江口的武漢市,正是由於長江水質惡劣,才長期以來喝漢江水。

此外,水權補償之爭亦在困擾這條命運多絳的河流。“引江濟漢”入江口上距丹江口水利樞紐尚有將近380公里江段,國家對這部分江段的水量減少問題尚缺乏直接補助措施。

“綠色漢江”會長運建立數年來一直在呼籲有關方面對漢江中游給予關注。“無論是引江濟漢工程,還是漢江治理的其他補償工程,主要受益的是漢江下游,而工業、農田更為集中的漢江中游卻面臨直接的水荒,如襄樊。”她說。

湖北已向全國人大提交了一份報告,請求中央政府能夠拿出更多的資金,來幫助漢江建設更多的污染處理廠和生態修復設施。

水量減少

自“引江濟漢”入江口潛江段,至天門、漢川,一直到武漢,這段漢江下游共長270公里。“其沿途有四個大灌區。工程的設計初衷,即在於保證這些灌區的農業灌溉在調水後基本不受影響。”湖北沙洋南水北調辦負責人說。

但長江流域這些年來氣候和水文變化,正在加大設計者對於工程實際效用的憂慮。

2007年3月17日,由於上游乾旱來水減少,漢江中游襄樊段水位降至59.26米,跌破了80年來歷史最低紀錄。

由於上游乾旱和水庫蓄水的影響,調水還未開始,漢江中下游的來水總體上已呈下降趨勢。全年引水量僅十多億立方米的“引江濟漢”工程能否補足下游的缺水量,亦待考驗。

不過,更大的難題來自於長江幹流水量減少。2009年10月7日,湘江長沙站水位僅為25.07米,跌破歷史最低水位;三天后,贛江豐城段水位17.92米,比歷史最低值還低0.17米。與此同時,長江幹道從漢口到南京,均出現歷史罕見枯水位,部分江段甚至出現船舶擱淺的情況。

湖北公安河道管理局原副局長(現湖北省引江濟漢工程管理局潛江分局局長)肖代文說,長江水系面臨空前枯竭的態勢,一方面緣於上游來水和中下游降雨量總體減少,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則是三峽大壩蓄水。

而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和三峽蓄水時代的到來,長江流域各省已紛紛出台建壩計畫截江蓄水。湖南開始在湘江上修壩,江西則計畫在鄱陽湖上修建水利工程。

“這樣雖暫時可以解決湘贛用水的問題,但會使長江中下游的水問題更加嚴重。今後武漢、南京壯闊的江面也許會變成一條水溝。”WWF武漢項目辦公室主任雷剛不無憂慮。

經過中下遊河口的人為攔蓄、灌溉分流之後,逐漸減少的長江水量將對漢江的補水大打折扣。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引江濟漢”本身亦是對日漸衰落的長江水量又一次人工分流。

此外,由於三峽工程具有攔沙功能,其下泄清水對下遊河道的沖刷力度加大,致使河道將越變越深、且崩岸增多,這將直接影響到“引江濟漢”航渠引水口水位。

湖北省南水北調局官員說,出於對三峽影響因素的考慮,“引江濟漢”工程計畫於引水口處興建一座200立方米/秒的提水泵站,以滿足河道水環境(2-3月)和春灌期(4-10月)的用水量。而這將增加一筆不菲運行經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