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建甌一中的前身是“建溪書院”,據《建甌縣誌》記載:“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甌寧知縣鄧其文在建溪書院設義學,聘請名師教授家境貧苦無力上學的青少年”;“乾隆十九(1754)年,知府史曾期新之,籌給膏火,……”,作為學校建制的建甌一中是在“建溪書院”的基礎上創建的,“光緒三十二年(1906)九月,由知府白曾煜於提學司派留日畢業生同郡紳組織創立,初名建郡中學堂。宣統元年(1909)改為建寧府中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為建甌中學校,民國六年(1917)改稱福建省立第五中學校,民國十六年(1927)改稱福建省立第五初級中學校,民國十八年(1929)改稱福建省建甌初級中學校。”民國三十年(1941)學校改稱“福建省立建甌中學”。1949年建甌解放,“福建省立建甌中學”與“縣立中學”合併為“福建省建甌人民中學”,學校初具規模,有12個教學班,學生412名,教職員工35人,成為閩北最高學府。解放後,學校教育事業發展迅速。1952年合併私立培漢中學為“福建省立建甌中學”,1956年校名始稱“福建省建甌第一中學”。1962年學校被列省56所重點中學之一。文革前十七年中,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書育人成果顯著,共為大專院校輸送757名合格新生,並為各條戰線培養了大批人才。到1966年夏,學校已具有30個教學班,擁有學生1328名,教職工104人,成為閩北山區最大的完全中學之一。1993年學校被確認為省二級達標校。2004年學校完全轉制為獨立高級中學。2011年夏,建甌一中被確認為省一級達標校,至此建甌一中在福建境內更享盛譽。現今,校園面積119畝,建築面積35000多平方米,共有48個高中教學班級,學生2609人,教職工199人。學校現有高級教師57人,一級教師83人,師資力量雄厚。在學校“科研興校”方針的指引下,教學教研風氣濃厚,近年來,上百篇教育教學論文和著作在全國、省級刊物發表或出版社專集出版。有20多名教師被評為全國和省級先進,70多位被評為南平市級先進。年青教師茁壯成長,成為教學骨幹。
學校榮譽
建甌一中實績顯著,黨和人民給予眾多榮譽。1993年被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1994年被授予“省級文明學校”和“省中等學校團校建設先進單位”稱號,1995年再次通過“省級文明單位”驗收並被授予“省電化教育先進單位”稱號,1996年被授予“省優雅校園”稱號,1998年被授予“省模範教工之家”、“省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1年被授予“南平市文明學校”、“省綠色學校”稱號,2001年、2002年連續兩年被授予“省軍民共建先進單位”稱號,2002年被授予“省校務公開先進單位”稱號,2003年被授予“南平市文明單位”稱號。建甌一中全體師生將秉承學校百年傳統,以科學的態度、務實的精神、頑強的意志,進一步開闊視野,以“有效教育”的探究和實踐為主線,以爭創省一級達標校和示範性高中為目標,努力構建學校改革、創新、發展的新平台,以一流的教學工作業績促進學校跨越式發展,爭創建甌一中更加輝煌的明天。
現任校長王元華,副校長黃榮全,治學嚴謹,深受廣大學子的喜愛。
學校人物
學校在“追求卓越,立人為本”的辦學理念指導下,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質量逐年穩步上升。從1987年以來,學校高考連創佳績,碩果纍纍,共有2位省理科狀元,1位省單科狀元,12位地區文、理科狀元。特別是2005年建甌一中高考成績再創新高,學校連續兩年包攬南平市文理雙狀元,吳鷺超、陳曄同學高考成績分別獲全省文科第三名和理科第十七名,南平市高考理科前五名中該校占三名,文科前五名中該校占二名,高考應屆本一、本二、本三上線率均居南平市第一,全校本科上線人數首次突破千人大關。學校每年高中會考及格率、優秀率,高、國中鞏固率均達省一級校標準。
建甌一中秉承學校百年辦學傳統,在“公、勇、嚴、勤”校訓的訓示下,形成了“勤奮、守紀、求實、上進”的校風,“團結、奉獻、嚴謹、創新”的教風,“尊師、勤學、博採、善思”的學風。莘莘學子,桃李芬芳,培養人才遍天下,在4萬多畢業生中,英烈志士、勞模標兵、專家學者名人輩出。學校培養了一批以建甌革命先驅共產黨員楊峻德烈士,1926年“3.18”慘案中遭殺害的劉葆彝烈士,轉戰南北、功績顯赫的陳英將軍,榮辱不驚、熱愛祖國的楊立將軍,閩北第一位中國工程學院士女教授徐洵,榮獲國際博覽會發明與革新金質獎章的女教授熊則男,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的醫學博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創始人江上峰,我國最年輕的臨床醫學博士黃烽,獲得美國十項專利的博士工程師朱立彥,科研成果被評為1996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的宋曉東,全國“三八”紅旗手女教師葉淑巧,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的全國勞模葉孝禮等為代表的優秀人才。可以這么說,建甌一中的成功鑄就了一中人在事業上的成功,而一中人的成功同樣鑄造了一個成功的建甌一中,使得建甌一中成為名副其實、享譽八閩的優秀人才培養基地。
百年校訓
百年校訓——公勇嚴勤 公當懷天下 勇必出於智 嚴格又嚴謹 勤勞矢致知
校訓,是學校的立校之本,是教師的育人坐標,是學生的行為準繩。早在民國初年,建甌一中就確立了“公、勇、嚴、勤”四字校訓。百年來,這一校訓激勵著一代代的建甌一中人,形成了建甌一中“順應歷史,奮勇向前”的優良傳統和“自強不息,嚴謹盡責”的可貴精神。
公—以天下為己任 “公”即“公心”,它體現了學校在建校初期社會倡導的“天下為公”理念,強調為國家、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至今仍有其強烈的現實意義。縱觀建甌一中百年的辦學歷史,學校的發展始終與時代同步,與國家命運緊密相聯,全校師生始終以天下為己任,以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為己任,重視培養待人公平,斷事公允的人格品質。學校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一中人“教育為公”、“以天下為己任”的奮鬥史。
勇——膂力和膽識過人 “勇” 即“智勇”,古人云:“膂力和膽識過人稱之勇”(膂lǚ力即體力)。“勇”的內涵不僅體現在“體魄”,更體現在“責任”和“智慧”。學校的發展始終是和國家的興衰同呼吸、共命運的。學校發展初期,時代賦予學校“雪恥救國”的教育使命。“知恥近乎勇”,培養勇士以雪國恥,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它的光榮任務。如今中華民族已從“雪恥救國”轉向“科教興國”,新時期賦予學校新的歷史使命,學校教育應重在培養具有“智者之勇”、“智慧之勇”的“智勇”型人才。 嚴——嚴於律己,嚴謹治學 “嚴”即“嚴謹”,體現一中人對事業,對學業,對人生的態度。學校嚴格管理,以人為本,將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教師嚴謹治教,關愛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嚴謹治學,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是建甌一中百年來的優良傳統。
勤——勤於實踐,奮鬥不息 “勤”即“勤勞”, 強調勤於實踐,奮鬥不息的精神。《禮記·大學》云:“致知在格物。”即現在所說的實踐出真知。百年來一中人身上肩負的使命感和榮耀感,極大地激勵著一代代一中人勤於實踐,努力工作,刻苦學習,奮發向上。 “公、勇、嚴、勤”的四字校訓是學校的治校方針和精神宣言,它所體現的“自強不息,嚴謹盡責”的可貴精神,是建甌一中人“追求卓越、立人為本”的根本,它不僅僅反映建甌一中的辦學傳統和辦學宗旨,還在其內涵的昭示中,包含著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深深砥礪著一代代建甌一中人的人格品行。
辦學理念
創特色鮮明示範高中育素質卓越多元人才為了提升學校發展的內涵,把歷史文化傳統的積澱與時代精神、未來理想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並以人本教育思想為核心,學校確立了“追求卓越,立人為本”的辦學理念。“追求卓越”,它體現一中人的胸襟和自信,其立志遠大,意向崇高。建甌一中這所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優秀傳統的學校,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桃李滿天下,英才遍五洲。百年的歷史,是歷屆師生艱苦奮鬥的耕耘史,更是一部令人振奮鼓舞的豐收史。歷史賦予我們一中人必須立志高遠,不斷向更高的目標挑戰,追求卓越。“立人為本”,它取自魯訊的《文化偏至論》:“……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若其道術,及必尊個性而張精神。”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的事業,是一個通過培養人,讓人不斷走向崇高,生活更加美好的事業。“立人為本”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來就有的“立德”、“立功”、“立言”、“尊個性”、“張精神”等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意蘊,同時也是現代學校教育的一個基本教育理念,契合學校校訓“公、勇、嚴、勤”的內涵。體現我們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是塑造學生美好的人性,培養美好的人格,使學生真正擁有美好的人生。“立人為本”是“追求卓越”的根本和核心;“追求卓越”是“立人為本”的目標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