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與發展
這個名詞最早見於愛德華・霍爾出版於1542年的書里。20世紀80年代,成為西方學界的重要研究課題,心理學家、生物學家、經濟學家紛紛介入。中國國內是近幾年才開始慢慢關注,2007年豆瓣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症”成立以來,迅速得到國內各方的熱烈回響,“延宕症”一次迅速躥紅。至2010年4月,以高地清風為首的“戰拖會”成立,旨在自助助人,“戰勝拖延症,遏制資訊時代的新感冒。”
現狀研究
群體特點自稱“拖延症患者”的人,沒人不想戒掉拖延,但他們一方面無比清醒地意識到拖延的弊端,要命地想終結拖延的歷史,另一方面,卻發現自己邊自責邊明知故犯,對拖延欲罷不能。
數據報告美國心理學家簡・博克和萊諾拉・袁的著作《拖延心理學》中的數據,國外研究顯示,2007年,70%的大學生存在拖延問題,50%的學生說拖延已經成了他們的習慣,一般人群中,慢性拖延問題影響著25%的成人。
2008年,美國洛杉磯的一家癌症研究基金會調查了500名癌症倖存者後指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在發現癌症症狀後,拖了兩個月甚至更久才去就診,15%的人拖了1到5年。考慮到這些數據來自還活著的患者,研究者們認為許多人可能因為拖延而死亡。
報導通用汽車公司30多年的《財富》雜誌資深記者亞歷克斯・泰勒認為,通用汽車公司的衰敗部分應歸咎於管理層對一些問題的拖而不決。
網際網路似乎也在為“拖延症”添磚加瓦,加拿大一份針對北美地區的研究發現,50.7%的人有網際網路拖延症,47%的上網時間不是用來工作而是用來拖延工作。
來看看“我們都是拖延症”的“患者”們:家務上,有人平均3.6天洗一次碗;工作上,有人因遲到天天挨老闆罵;學業上,有人論文沒寫完耽誤了畢業;健康上,有人要去拔掉壞牙拖了7年沒去;社交上,有人說好給朋友婚禮做攝影,卻拖著沒給相機換電池揣著傻瓜相機上的陣;財務上,有人拖到匯款單過期也沒去取……
拖延的原因
心理學家看法拖延背後可能隱藏著一些心理問題,如ADHD(注意缺失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抑鬱症、強迫症等。影響拖延的因素涉及內心感受,人們以拖延逃避各種令他們恐懼和厭惡的事物:害怕失敗追求完美,害怕成功帶來束縛,害怕受人控制、以拖延進行反抗……這些感受的根源可能來自家庭和社會文化背景,例如“只有第一名才有價值”的施壓型家庭和父母決定孩子所有事情的控制型家庭,又如留學帶來的文化衝擊。了解這些,有助於人們取得持久的“戰拖”效果。
經濟學家看法經濟學家注意到人們與時間的關係也是導致拖延的因素之一,完成任務帶來的回報與現在的時間間隔越遠,人們越傾向於拖延。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曾受朋友斯蒂格利茨所託,將一箱衣物從印度郵至美國。“八個月里每早醒來我都決定第二天早上去把箱子寄給斯蒂格利茨”,但他一周周地推遲做這件事,直到8個月後自己都快回美國時才解決問題,考慮到洲際郵件的不穩定性,阿克洛夫本人很可能比那箱衣服提前抵美。
由此,阿克洛夫意識到拖延不僅是個壞習慣,它揭示了有關理性思考限度的重要問題。他指出,人們過分強調了當前事情的重要性,低估了未來事情的重要。
遠古時代,人們今天活著,明天就可能會死,一鳥在手的眼前利益比十鳥在林的長遠利益更有意義,因而重視眼前利益勝於長遠利益是理性的行為,並成為人類的天然習性。但後來環境發生巨變,人腦卻沒來得及隨之進化,這種天性就成了短視。
戰拖策略
第一、身由心動,要意識到拖延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第二,將拖延的行為逐條列出。
第三、平常做事時注意將目標細化,以此提高獲得回報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