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陝西省
黃帝陵風景名勝區IV-30
簡介
黃帝陵古稱橋陵。這是因為,沮河水由西向東呈U形繞此山而過,站在山上朝下看,東邊有河,西邊亦有河,就像水從山底穿過,故此山名之曰橋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橋陵。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云:“橋山,《山海經》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謂橋山。”。清人顧祖禹在其所撰《讀史方輿紀要》中說:“沮水至縣北,穿山而過,因以橋名。”清代畢沅更於陵前題碑“古軒轅黃帝橋陵”。自此以後,橋陵之稱更為聞名。1942年,陝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考慮到黃帝聲名遠播、威名遠揚的無比崇高地位,加之為了與陝西蒲城豐山唐睿宗之橋陵相區別,遂改橋陵為黃帝陵。此年冬天,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題寫“黃帝陵”三個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於黃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後,黃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黃帝陵所在地的縣名也隨之由中部縣改稱為黃陵縣。沿登山大道向上攀登,越過軒轅廟一公里許,半山腰有一停車場為第二停車場。從停車場到陵園,有條通達黃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1992年以前的神道為石頭鋪就。該石登道共229級,長250米,寬2.53米,途中有道彎4處,面積不等的平台26處。石登道兩旁有1.08米高的水泥護欄,370個高1.34米的柱頭分別雕有各種形狀的石雕。現今看到的登陵道為整修黃帝陵一期工程完工項目,從1996年4月開始正式使用。它由陵道和神道兩部分組成,總長455米,寬5米,其中陵道長260米,神道長195米。全用花崗岩條石鋪築。陵道採用形斷而意連、曲不離直的手法構建,共277個台階。
沿登陵道拾級而上,兩側古柏參天,翠色長駐。在距黃帝陵約200米的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間豎立的下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八個大字,令人肅然起敬。古代山路崎嶇,謁祖祭陵者多騎馬坐轎,但行至此處,均下馬落轎,整理衣冠,平靜心情,恭行至陵前。現代人雖不騎馬坐轎,多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園,亦須恭敬肅然;乘車上山者,同樣也須在此下車,以示敬意。陵道盡頭,便步入陵園區。陵園四周,順依山勢,修有綿亘不絕的青磚圍牆,高1.6米,塗以紅色,象徵至尊至偉。牆頭為紅椽綠瓦,古色古香。整個陵園,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前寬42米、後寬81米)。陵園有兩個門,分立東西兩側。從東門進入陵園區,有一欞星門,門兩旁是仿製的漢代石闕。從西門而入,步行數步,左側是一座高24米的夯築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台”四字,為明代嘉靖七年閏七月所立,落款為“滇南唐琦書”。此台始建於漢元封元年(前110)。越過漢武仙台,登上橋山之巔,便是黃帝陵冢。陵冢位於橋山山頂正中,坐北面南,高3.6米,周長48米,面積約200平方米。陵冢為土冢,扁球狀,直徑為16米。土冢下部築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聖感。方台與圓冢相結合,上圓下方,具有“天圓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徵意義。黃帝陵前立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落款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十月九日滇南唐琦書”。傳說軒轅黃帝就是在這裡乘龍升天的。升天時,人們從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寶劍等埋葬此處,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懷念。再前原有一古碑,上書“古軒轅黃帝橋陵”,系陝西巡撫畢沅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立,碑石現已佚失。
軒轅橋
廣場北端為軒轅橋,寬8.6米、長66米、高6.15米,全橋共9跨。石樑121根,橋面設護欄。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全橋均採用花岩石料砌成。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及其左右水面為印池,占地約300餘畝。蓄水量可達46萬平方米。橋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印池四周綠樹成蔭,形成優美的空間環境。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仿漢代木)建築。顯得格外莊嚴雄偉。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軒轅手植柏。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此柏高19米,樹幹下圍10米,中圍6米,上圍2米,遒枝蒼勁,柏葉青翠。陵墓區
通往陵區的石道邊樹有“下馬石”,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靠近陵區有“漢武仙台”,傳說漢武帝北征匈奴歸來時祭祀黃陵所築;帝陵現高3.6米,周長48米,有磚牆圍護。南面立明代“橋山龍馭”石碑一通。陵區東側碑廊珍藏曆代帝王御製祭文碑57通,陵區西側立有香港回歸紀念碑和澳門回歸紀念碑;“人文初祖大殿”系供奉黃帝的正殿,“人文初祖”匾額為愛國將領程潛所題。內有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設有神龕,神龕四周飾以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四靈;紀念亭內陳列有中國近現代領袖人物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題詞;墓前有祭祀亭,用於前來拜祭人祭祀之處,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黃帝陵”三個字,原為蔣中正於抗日戰爭期間題寫,1956年剷除,1963年修復時換為郭沫若題寫。天下第一陵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光輝燦爛,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從黃帝開國(建國)算起。孫中山的祭黃帝陵詞開首就是“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這個黃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黃陵縣,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關的降龍峽生下黃帝,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為此,延安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名勝區
黃帝陵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2002年5月審定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風景名勝區設立之日起,黃陵縣政府一直未按要求組織編制總體規劃。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及省建設廳先後多次督促黃陵縣政府儘快組織編制黃帝陵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07年建設部在《關於對綜合整治基本合格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進行整改的通知》中,就黃帝陵風景名勝區規劃編制遲緩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見。今年2月,省建設廳按照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加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編制報批工作的通知》要求,向黃陵縣政府下發了《關於加快編制報批黃帝陵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通知》,要求黃陵縣政府“務必於今年3月底以前將總體規劃按程式和要求上報省政府”,期間多次進行督辦,但時至今日,黃陵縣政府仍未按規定程式報送。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風景名勝區自設立之日起在2年內編制完成總體規劃。鑒於黃帝陵在設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6年之後仍未完成總體規劃的情況,省建設廳決定對黃帝陵風景名勝區範圍內的建設項目一律停止審批,並在全省範圍內通報批評。同時,將建議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全國範圍內予以通報批評。
省建設廳要求各設區市風景名勝區主管部門和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要認真吸取黃帝陵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編制工作不力的教訓,嚴格按照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和陝西省《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有關要求,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確保按期按要求完成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編制和報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