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行知中學

 延安行知中學是延安早期創建的民辦學校之一,其創始人是原延安地區教育局局長、現任延安市老年科協副理事長的張克恭同志.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延安行知中學是延安早期創建的民辦學校之一,其創始人是原延安地區教育局局長、現任延安市老年科協副理事長的張克恭同志.

陝西省 延安市 延安市市轄區 : 北關街延中溝延安中學行知樓

延安行知中學的前身是延安中學,它是以培養幹部為目標的學校。一九四六年九月,為紀念民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易名為行知中學,校址在延安橋兒溝。

一九四六年十月,延安行知中學有十五個班,六百一十名學生,有黨員一百五十人。學生多數是延安保育院等國小校的畢業生,也有的是來自邊區和其他解放區的機關、部隊、工廠的青年幹部和戰士,還有來自蔣管區的青少年學生。學生中革命幹部子女和烈士子弟占很大比重。行知中學學生長期受革命的薰陶、教育,政治覺悟很高,他們迫切要求進步,積極要求入黨,但由於多數學生還沒有達到入黨年齡(黨章規定十八歲才能入黨),因此政治上的進步要求暫時不能滿足,一些學生常常為此感到苦惱。

一九四六年九月,中央青委同陝甘寧邊區青聯決定延安行知中學為試點建團單位,當時正是蔣介石對邊區發動重點進攻的前夕,延安已為戰爭氣氛所籠罩,各機關、學校已經開始進行戰備教育,試點建團工作就是在這一形勢下開始的。其過程可分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傳達檔案,統一思想,做好建團的組織準備工作。

中央青委前來搞試點建團的黃若暾同志九月來到行知中學,向黨總支和盧勤良副校長傳達了中央建團精神,提出了在延安行知中學建團的初步要求和構想,十月十二日後,中央青委調黃若暾到延安豐足火柴廠,青委的何啟君同志到行知中學指導試建團工作。

行知中學黨總支根據中央“黨應指定青聯幹部及一批青年黨員,作為團的組織基礎”的要求,決定抽調各班的黨支部書記及每班的兩三名黨員參加建團工作。這些黨員是:六班的高諾夫、韓陸、蘇紅,八班的高鴻文,九班的李澤榮,十二班的王黎明,十三班的李精林、韓秉義、劉玉凱,十四班的郝來成等。何啟君和盧勤良召集黨員開會,傳達中央檔案精神,當時並未直接提出建立青年團的要求,以避免在工作中產生包辦代替和強迫命令,但他們也清楚的講出了青年積極分子對參加政治組織的迫切要求應當予以滿足,辦法就是由黨員找積積極分子個別交談、啟發積極分子要求組織起來的覺悟,然後黨員同志再一起研究如何滿足他們的要求。後來大家在討論中提出可先搞一些一般性的政治學習和回響學校號召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去建立政治性的民眾組織。

第二階段:建立青年進步組織。

先是組織青年積極分子學習政治,進行戰時教育。為了把工作開展的更紮實,學校組織黨員開會研究各班積極分子情況,決定以班為單位,從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活動入手,進行組織性工作,以積極分子個別醞釀為主,黨員啟發引導為輔,逐步建立團的組織。

會後,各班黨支部書記和參加建團工作的黨員分頭找積極分子個別談話。有的談學習,有的談生活,有的談思想,還有的談工作、談政治、談組織問題。積極分子受到啟發後,再找要求進步的其他同學聯繫,幾個人湊到一塊兒,討論醞釀。這樣,各班很快就出現了“黨章學習小組”、“政治學習小組”、“時事通訊組”等學生進步組織。這些小組實際上都是團的雛形。參加這些組織的同學通過學習黨章提高了覺悟,在工作、生活上互相幫助,推動了全班工作。

第三階段:各班建立團支部。

在黨員啟發引導下,青年進步組織在學習中聯想到了老共青團,認為應該有一個青年團這樣的核心,更有利於青年成長進步。於是,這些進步組織逐步向青年團過渡。如第十三班,十月中旬四個黨員分頭找積極分子談心,啟發同學在由和平轉入戰爭的形勢下,大家在政治上要互相關心。在統一了思想認識之後,十月十九日便成立起了“互助組”,有五人參加,二十八日“互助組”成員增加到十三人,組員會上決定全體人員帶頭參加學習和挖防空洞等活動,每人必須聯繫一個民眾。在十一月二日的第三次會議上,“互助組”同學們提出“如果能有一個象過去的共產主義青年團那樣的組織”,就可以滿足大家的進步要求了。又過了三天,即十一月五日,大家都同意組織青年團,七嘴八舌議論了不少名稱,如“民主青年團”、“馬列主義青年團”、“少年共產主義青年團”、“共產主義預先團”、“青年先進團”,“共產主義突擊隊”、“澤東少奇青年團”等等。最後根據多數人的意見,決定取名為“澤東少奇青年團”。這次會上還討論了團的章程,入團條件等。兩天以後,各班相繼成立了團小組或團支部。

初建團時,一些積極分子思想上有三怕:一怕入了團後不能很快入黨,二怕團不鞏固,垮了台,三怕團公開後,受一些民眾的諷刺。所以不少人對青年團持觀望態度。糾正這些看法,要靠思想工作,尤其要靠團員的模範行動。建團工作組,一方面加強了宣傳教育工作,一方面注意發揮團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以後的堅壁清野、行軍轉移、軍事訓練中,團員們的模範作用為團爭得了榮譽,贏得了民眾的信任。同時,青年在不斷學習中,認識到團是培養教育青年的學校,是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明白了過去改造共青團是適應抗戰的需要,現在重建團也是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最後勝利的需要的道理。李凡民同學起初想直接入黨,不願入團。在團員鮑克明的幫助下,很快加入了團組織。經過一段鍛鍊,於一九四八年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第四階段:成立團總支委員會。

各班團小組和支部成立後,在組織學習政治、參加備戰的各項工作中,充分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這些活動,鍛鍊了團員,鞏固了組織,提高了團組織的威信,統一全校團組織的時機基本成熟。於是開始籌備全校青年團成立大會。各班團支部推選代表高諾夫、韓陸、蘇紅、高鴻文、王黎明、李精林等七人組成籌備委員會。

籌備委員會討論團的名稱,根據多數人意見,決定團的名稱為“毛澤東青年團”。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九日,我國學校第一個團組織“毛澤東青年團行知中學總支委員會”選舉產生了。這天下午,在延安行知中學校部的一個大窯洞裡,隆重召開了青年團總支成立大會。會場正中懸掛著毛澤東主席像,四周牆上貼滿了團員們書寫的各人的誓詞、祝詞,氣氛莊嚴、隆重、熱烈。當時全校共有團員七十一人,出席大會的四十五人。中央青委何啟君、邊區政府教育廳廳長江隆基、邊區青聯代表田漢汀、行知中學校長馬濟川、副校長盧勤良等出席大會。

會議開始,全體高唱《青年進行曲》,接著由王黎明代表主席團致詞,報告青年團成立經過,宣布“毛澤東青年團”成立。接著,由大會記錄蘇紅宣讀《團章》草案,經過大會討論修改後一致通過。之後,由蘇紅領讀誓詞,全體團員在毛澤東像前,莊嚴宣誓,誓詞是:“我們是行知中學毛澤東青年團員,誓為毛澤東事業奮鬥到底。我們承認並遵守本團簡章,服從組織,執行團的一切決議,在團內過著團結、緊張、活潑的生活,為團積極工作,鍛鍊成為毛澤東旗幟之下的堅強不屈的戰士。我們要在學校內團結、幫助同學,努力學習,加強工作,刻苦耐勞,克服困難。積極回響學校號召,保證行政工作的順利完成。若在行動上違犯了我們的諾言,我們願受團紀的一切處分”。

宣誓畢,團員們自由發言表達自己的決心和信心,之後,用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出團總支委員王黎明、高諾夫、高鴻文、候補委員李澤榮、李精林。

會後,團總支進行了分工:王黎明任書記,高鴻文任組織委員(李澤榮協助),高諾夫任宣傳委員(李精林協助),蘇紅任團總支婦女幹事,張珍任秘書。團總支確定了團內的學習、會議、匯報、發展組織,交納團費等制度,以後還創辦了團刊《團內生活》,整個團組織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延安行知中學創辦於1999年,是延安市教育局直屬的一所民辦初級中學。2003年經上級部門批准與延園中學聯合辦學。學校依託延園中學優質教育資源和自有設備,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目前,學校設施齊全,設備一流,理、化、生實驗室,體、音、美教學設備,微機室及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各科教學能手、骨幹教師30餘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