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委黨校

1950年4月陝北區委黨校撤銷,成立延安地方黨校。 1973年3月,延安黨校再次恢復延安地委黨校名稱。 1997年1月延安撤地設市,延安黨校亦更名為中共延安市委黨校。

簡介

延安市委黨校的前身是陝北區委黨校和延屬地乾班。延屬地幹部班是1943年創辦的,學員的調訓分配、教學計畫的制定均由延屬地委組織部和宣傳部負責。1948年1月,延屬地委決定,延屬地乾班與行知中學合併,成立延屬分區黨校。1948年6月和西北局黨校合併,附設延屬幹部訓練班。1949年10月,在乾訓班的基礎上創建中共陝北區委黨校。
1950年4月更名為延安地方黨校;1954年又更名為中共延安地委黨校;1985年7月,經省委批准,延安地委黨校轉為大專體制。1997年1月延安撤地設市後更名為中共延安市委黨校。 目前,延安市委黨校,位於延安市王家坪。這裡原是中共中央黨校二部和中國女子大學的舊址。建國50年來,延安市委黨校曾經歷了多次搬遷校址、更改校名的曲折發展過程,時時處處都銘刻著時代的烙印。特別是自1983年黨校教育走向正規化以來,延安市委黨校在校舍、師資、圖書資料、電化教學的建設、培訓學員的數量與質量諸方面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充分發揮了黨校“三個陣地、一個熔爐”的作用。

機構編制

現設7個處室,6個教研室,有教職工92人。 陳國昌任常務副校長,另有副校長3人,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講師(含其他專業)31人,助教(含其他專業)26人。

發展概況

1943年2月,延安分區常委成立,並於3月7日正式辦公,邊區直屬常委同時撤銷。延屬分區常委成立後,為加緊培養提高地方幹部(主要是區、鄉級幹部),一面接管了延師(邊師)地乾班,一面抓緊選調幹部,於1943年秋季正式招生,創辦了延屬地方幹部培訓班,1948年1月,為迎接西北解放戰爭轉入反攻的勝利形勢,根據中共西北中央局的批示,延屬常委以延中地乾班學員和奉命從山西臨縣白文鎮遷回瓦窯堡的部分延中學生為基礎,在子長縣瓦窯堡米梁山成立了延屬分區黨校。延安光復後,學校奉命遷回延安。
1948年5月,西北黨校奉命遷回延安。6月12日,西北局決定:延屬分區黨校併入西北黨校,成立西北黨校附設延屬幹部訓練班。10月,改稱西北黨校延屬幹部學校。西安解放後,西北黨校奉命遷往西安小雁塔,延屬幹部學校從西北黨校分離出來,並接收了西北黨校移交的全部校產,在延安花石砭西北黨校舊址繼續辦學。1949年6月,延屬幹校撤銷,成立陝北區委黨校。1950年4月陝北區委黨校撤銷,成立延安地方黨校。從此,延安黨校真正成為在延安地方常委領導下的地方黨校。
延安黨校自1943年創辦以來,曾多次更名,屢遷校址。這在全國黨校中都是不多見的。1950年4月延安地方黨校成立時,校址就由花石砭遷往清涼山解放日報社舊址。1954年7月,延安地方黨校更名為延安地委黨校,校址遷往七里舖原“黎明毛紡廠”舊址,1958年1月,延安地委黨校更名為延安地委初級黨校。1959年4月,又改稱延安地委黨校。1962年夏,延安黨校遷址馬家灣(原地區農校校址)。1964年8月,延安黨校因“文革”再次停辦兩年。1970年1月,延安黨校被成立的延安地區革委會毛澤東思想學習班所取代,校址遷往王家坪舊址後溝。1973年3月,延安黨校再次恢復延安地委黨校名稱。1975年7月,延安黨校更名為延安地區“五.七”幹校,校址遷往延安南川金盆灣。1977年11月,地委決定恢復延安地委黨校名稱,並由金盆灣遷回延安城內,1978年6月,黨校正式恢復延安地委黨校名稱,並於10月份完成搬遷任務,開始在城內新校址(即原延安地區第三招待所,也就是現校址)辦班。從此以後,延安黨校校址再未變遷。1997年1月延安撤地設市,延安黨校亦更名為中共延安市委黨校。
延安市委黨校60年辦學歷史,是與黨校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一部曲折發展的黨校校史,是黨的革命、建設、改革歷史的縮影。60年來,延安市委黨校在常委的領導下,以為延安培養德才兼備的地方幹部為宗旨,堅持勤儉辦學的方針,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為延安的地方幹部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為黨的總路線服務、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這是黨校辦的總規律。延安市委黨校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和建國初期,主要把增強幹部黨性鍛鍊和提高文化水平作為辦學的重點,完成了各個時期黨委交給自己的幹部培訓任務。1957年以後,黨在指導思想上發生了“左”的失誤,黨校辦學也毫無例外的打上了歷次政治運動的烙印。特別是在“文革”時期,黨校也遭到一場嚴重的政治浩劫。
改革開放使我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與穩定,延安市委黨校在這一時期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延安市委黨校回響黨的號召,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辦學思路,1985年延安黨校升格為大專體制。正規化辦學以來,黨校把全面提高幹部黨性鍛鍊,系統提高文化專業知識,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旨,在鞏固、提高主體班次辦學質量的基礎上,舉辦了各種形式的脫產長訓學歷班。20世紀90年代以後,又辦起中央黨校函授班和大專、本科、研究生走讀班,形成了長短結合,中、省、市、縣四級黨校聯合辦班的新的辦學格局。改革開放使延安黨校與全國兄弟黨校直接的聯繫與合作不斷加強,校委適時提出並實施開放辦學的戰略,使延安黨校由一所偏遠山區的封閉黨校轉變成為一所面向全國承擔延安精神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開放型黨校。
由於歷史的原因,延安黨校曾屢遷校址,基本建設任務十分繁重。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延安市委黨校還在山上辦學,直到90年代後期,延安市委黨校還是一所沒有圍牆、四通八達的學校。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黨校人在市委(地委)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依靠全校教職工的團結奮鬥,使黨校基本建設突飛猛進,先後修建了職工住宅樓、圖書辦公樓、校園大門在圍牆,硬化、美化了校園。建起了微機室、中央黨校遠程教學B級站,餐廳、禮堂亦裝修一新。校園通訊網正在建設之中。黨校的各項改革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規範化的道路。

學校建設

校園現占地127畝,有教學辦公樓一幢、圖書樓一幢(面積5583平方米,可藏書20萬冊);教職工家屬樓兩幢,大禮堂和學員餐廳、教職工娛樂中心各一幢,窯洞和其它房舍236間(孔),並建有61台電腦的微機培訓中心。我校是市級文明單位,自1997年來連年榮獲全省黨校教學管理先進獎、科研組織先進獎、首批市直機關五星級文明單位獎、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獎、1999榮獲全市理論宣講先進單位獎。跨入廿一世紀,黨校的發展目標是:抓住中央對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努力把黨校建成五個中心,即全市黨政幹部培訓中心、公務員培訓中心、社科理論研究中心、圖書借閱中心、地方文獻資料收藏中心。同時利用延安的政治優勢和我校的革命文物資源,在黨校建成四大基地,即中國延安精神培訓基地、全國黨員幹部黨性教育基地、全省黨員幹部黨性教育基地、省委黨校延安科研基地。配置三大信息網路,即遠程教育網、校園通訊網、數字圖書館。實現“五化”目標,即機關辦公自動化、教學手段信息化、校園環境優美化、學員住宿公寓化、後勤服務社會化。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延安市委黨校以實事求是為宗旨,以“堅持正確方向,突出鄧論中心,適應時代要求,突顯延安特色”為指導思想,總計培訓輪訓幹部兩萬多人次,培訓獲取中專以上學歷的黨政事企業幹部近萬人,有力地推動了延安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弘揚延安精神,保證延安改革開放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