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範學院文學院

廣西師範學院文學院

廣西師範學院是一所廣西壯族自治區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創辦於1953年10月的廣西教師進修學院。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屬全日制普通本科師範院校。2003年1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創辦於1905年、具有百年師範教育辦學歷史的前廣西南寧民族師範學校併入廣西師範學院。

學院概況

文科樓文科樓

廣西師範學院文學院的前身是創立於1953年的廣西教師進修學院語文科,1978年正式建制為中文系並招收第一屆普通本科生,2004年更名為文學與傳播學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語言文學學院,2008年3月更名為文學院。招收第一屆普通本科生至今,文學院走過了

30年光輝的歷程。30年來,在歷代文學院人的辛勤耕耘下,文學院不斷發展壯大。

專業簡介

文學院現有語言學、民間文學、中學語文教學法、寫作、文藝理論、比較文學、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等8個教研室,有語言研究所、民族民間文化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文文學研究所等4個研究所,有漢語言文學和文化產業管理2個本科專業,其中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又分為師範專業和非師範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廣西師範學院的優勢專業,2003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專業,在2004年廣西普通高校本科專業排行評估中名列第二,2006年被評為廣西高校普通本科教育優質專業。《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為自治區重點課程;《語文課程教學論》、《文藝理論》為廣西教師教育精品課程。

學歷授權

1994年我院與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有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民俗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等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民俗學學科為廣西高校重點建設學科,文藝學學位點和中國古代文學學位點被列入廣西教育廳“十一·五”博士點建設規劃。

師資力量

截至2008年10月,我院有在編教師55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6人,副教授、副研究員15人,具有博士學位12人,碩士學位17人,在讀博士4人,有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人獲全國曾憲梓基金優秀教師獎,1人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人評為廣西優秀教師。他們學有專長,治學嚴謹,認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就業成果

在讀全日制普通本科生903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92人(其中中國學生185人;留學生7人),函授本專科學員近2000人。1978年以來,共為區內外培養輸送了上萬名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和其它戰線的建設人才,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自國家公布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率以來,文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均居廣西各高校同類專業前列。

輔助設施

本院設有圖書資料室、報刊閱覽室和中文電子閱覽室,藏書42395冊,常年訂閱報刊172種,學術查詢計算機33台。

發展前景

乘教育大發展的東風,面對新世紀,文學院堅持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以教學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以科研促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著力打造中文品牌;堅持本科教育為本、師範教育為主,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並舉,師範教育與非師範教育並舉,普通全日制教育與繼續教育並舉,加強學科專業建設,爭取近年內獲得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爭取早日獲得博士學位授權點,更好更多地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建設發展中,文學院形成了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和奮發向上的精神,並積澱為“厚德、絜行、傳薪、探賾”的文學院院訓,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等方面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開發特色課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們依託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以碩士研究生導師的學術專攻方向為基礎,將導師已經完成或在研的科研課題及其學術成果,套用於本科教學,向本科學生開設出復蓋本專業不同學科的選修課,形成了一系列學科交叉、富有個性特色的課程,為本科學生的學習研究構建了一個充滿生機的學術生態網,在更高層面上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思維方法。如江業國教授開設的《藝術作品的哲學解讀》、毛水清教授開設的《佛教與唐代文化》、楊東甫研究員開設的《元明清戲曲研究》、張再林教授、博士開設的《唐宋士風與詞風研究》、梁德林教授開設的《古代詩歌意象研究》、盧斯飛教授開設的《新詩研究》、吳隱林教授開設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王光榮研究員開設的《歌謠學》、覃可霖教授開設的《寫作思維學》、顧鳳威教授開設的《文藝批評方法概論》、何穎教授開設的《文化人類學》、《民俗文化與經濟開發》、賓恩海教授開設的《中國現代文學問題與方法》、龍文玲教授、博士開設的《詩經》研究等等,向哲學與藝術、文學與文化、宗教與文化、文學與心理學、文學與美學、寫作與語言思維、民俗學與經濟學等學科間溝通滲透,拓寬了本科生的知識面,強化了他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打造學術品牌,彰顯國學文化精微。本院的華文詩歌研究在廣西處於領先地位,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學者一脈相承的研究團隊,具有詩學研究比較深厚的歷史傳統和比較明確的學術方向。他們在20世紀80、90年代的眾多的史論著述,已經顯現了本專業的特色與優勢的學理內涵。當代著名詩人、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韋其麟教授,中國新詩研究著名學者林煥標教授、盧斯飛教授,李白詩歌研究的著名學者毛水清教授等長期耕耘於中國現當代詩歌與古代詩歌研究領域,產生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論著,如中國當代詩歌的名作《百鳥衣》及《徐志摩:人和詩》、《論殷夫及其創作》、《聞一多作品欣賞》、《中國現代詩歌的流變與建構》、《中國現代派詩人鉤沉》、《簡論九葉詩派》、《從李金髮到戴望舒》、《馮至戴望舒詩歌欣賞》、《洛夫、余光中詩歌欣賞》、《徐志摩詩歌評析》、《李白大辭典》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該團隊的中青年教師延續華文詩歌研究的學術傳統,勇於開拓.賓恩海教授的中國現代詩歌的文化特徵研究,陳祖君副教授(在讀博士)的兩岸詩人研究,李志元副教授、博士的中國當代詩歌話語形態研究、陳敢副教授的當代詩歌流派研究也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學術主攻方向,他們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先後在《詩刊》、《台灣詩學季刊》、《北方論叢》、《思想戰線》、《香港文學》、《創世紀》、《當代文壇》、《中國詩人研究》、《中外詩歌比較》、《詩潮》、《葡萄園》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為學界所矚目;梁德林教授長期從事古代詩歌意象研究,張再林教授、博士長期從事唐宋詩、詞的研究,龍文玲教授、博士亦已在《詩經》研究領域發表了系列研究成果。這些教師已出版《兩岸詩人論》、《古代詩歌的意象與主題》、《唐宋士風與詞風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化闡釋》、《漢武帝與西漢文學》、《中國當代詩歌話語形態研究》等學術專著。

(三)立足民族地區,服務地方文化建設。本院的民俗學學科2007年8月被評為廣西高校重點建設學科。該學科早期有王弋丁、韋其麟、過偉、胡仲實、姚正康等專家教授耕耘,歷經30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廣西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研究、南方習俗與現代化研究、民俗學與文化產業開發研究等三個比較穩定且頗具影響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對廣西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揚具有推動作用。該學科匯聚有校內外的一批專家學者,進入新世紀以來,承擔和完成國家級社會科學研究課題8項,省部級課題9項,出版專著18部,發表學術論文84篇,曾獲廣西“銅鼓獎”4項,省部級獎5項。目前,廣西師範學院院長於瑮教授是該學科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方向的學科帶頭人,廣西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專家,她對中越邊境地區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進行了獨到的探索,研究成果在國內具有較大的影響。黃桂秋研究員是該學科廣西民族民間文化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廣西壯族文化研究專家,他的“壯族么文化研究”及其成果,填補了壯族宗教專題研究的空白。王光榮研究員是廣西彝族文化研究專家,申報成功了廣西第一個國家級試點保護項目,組織評選了廣西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試點項目,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何穎教授是會展文化研究專家,一直參加中國—東協博覽會的工作,他藉助博覽會的平台,開闢了“博覽會文化研究”領域,為博覽會的舉辦和理論研究做出了較大貢獻。此外,該學科成員還參與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和《廣西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總體規劃》等政府檔案的起草工作。

學院網址:http://www2.gxtc.edu.cn/chinese/Index.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