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大明山原來的名字叫大鳴山,為什麼叫大鳴山呢?據民國四年編纂的武鳴縣誌載:“每歲秋,煙雲鬱積,內有聲似風非風,似雨非雨,似雷非雷,似波濤非波濤,或三五日或旬日乃止,名曰大鳴。”看來大明山的得名是因為山中經常出現一種奇異的聲音。據當地的老人介紹,每當秋日夜晚陰霾密布時,只要進山的人不及時出山,天空中便會出現一種令人恐怖的怪聲。這種怪聲是在空中傳來的,像一頭巨大的黃牛在喘叫,遇見這種怪聲,人們都急忙下山,如不及時下山,往往在慌亂中迷失方向,轉幾天也找不到出山的路。對於這種怪聲人們都傳說是山神在發怒,因此必須等山神的怒氣消失後才能進山。這一怪聲在解放前經常出現,解放後因為山林被大煉鋼鐵時過度砍伐,這一怪聲就很少聽見了。
對於大明山中的這種怪聲,一些學者認為是山中地磁異常時錄製下的林濤聲。他們認為大明山中有巨大的磁鐵礦體,當被電離的巨大氣流經過磁體時,磁體便會把當時的風聲、林濤聲、動物的叫聲錄製下來。這種地磁錄製下來的聲音在一定的地磁異常情況下又被釋放,便產生了“大鳴的怪聲”。
這—種“天際怪聲”在歐洲萊茵河河谷中也曾經產生過,歐洲人稱之為羅累萊女神的歌聲。在歐洲萊茵河中游右岸峽谷之中,有一塊岩石,名叫“羅累萊”。在岩石上建造有一尊栩栩如生的少女塑像——“羅累萊女神像”。這尊女神像源於一個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位名叫“羅累萊”的痴情少女被背信棄義的情人拋棄,她憤然從岩石上跳入萊茵河,變成一位美麗的女神。每當旭日東升之時,她坐在岩石上唱著悲切的情歌。據說,當地人在天氣不怎么好的時候,時常聽到隱隱約約的“女神歌聲”。並且,這“歌聲”出現時,鳥群就會“深受感動”,顯得很不安,亂飛亂叫。美國匹茲堡大學梅爾文·克賴聖教授經過長期觀察研究,揭開了這一現象的奧秘:這是大氣層的震動聲與鳥群嗚叫的混合聲。原來,黎明時的初升太陽放射出來的電荷微粒子團突然進入地球大氣層,使大氣中的分子和原子受到強烈衝擊,會使大氣層產生一種高能的發光現象並同時產生一種低周波的震動聲音來。當外界的陽光、濕度、溫度和地電等自然環境條件合適時,低周波震動聲音的一部分,就可能傳到聽覺靈敏的一部分人耳朵里而聽到這種“天際怪聲”。受這種低周波震動聲和非可見光波的影響,鳥類常受迷惑和干擾,使飛行失節而喧叫,與低周波震動共同形成這種奇怪的混合聲。
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大明山的“怪聲”也像羅累萊女神的歌聲一樣,是電荷微粒子團強烈撞擊大氣層的分子和原子產生的一種高能的發光現象和同時產生的一種低周波的震動聲音。但是這一觀點無法解釋大明山上的怪聲“或三五日或旬日乃止”的現象,還是“地磁異常錄製”說較有說服力。不管怎樣,大明山這種奇異的怪聲現象對許多愛好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旅遊者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文化積澱
從馬頭到兩江的地帶也是壯族歷史文化的“富礦帶”,這一地帶是大明山阻擋太平洋季風形成的多雨地帶,充沛的雨水把大明山上的泥土衝下山腳的斷層谷地,沉積成一個個扇形的河谷小平原。這些河谷小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因此成為壯族先民最早的農耕稻作區。據廣西著名的考古專家鄭超雄研究,壯族最古老的方國就誕生在這一地帶。著名的元龍坡遺址、安等秧遺址就位於山前小平原上。在這一地帶,歷史文化沉積層與地理沉積層驚人地重合在一起。
馬頭鄉的大明山腳下有壯族商代的廟宇,有古老的壯族街圩。奇特的是龍頭山坳上和山下的圩街相呼應,也有一個地名叫“仙圩”的古蹟。據武鳴縣誌記載,大明山“山之最崇處名為鏌鋣,遙望茫茫極天。登其巔,群峰相向。山坳處有石坪一,石墩八,石灶七,塵不到,苔不封,四周茶樹古茂異常,所謂仙圩也”。這“仙圩”可能是古人上山祭祀的場所。
壯族民間傳說大明山上有一種神奇的草叫“鴛鴦草”,男人只要身上攜帶這種草,姑娘便會像著了魔似的緊追不捨。據說“鴛鴦草”的樣子像含羞草,只要觸動了它的枝葉便會像跳舞般擺動。“鴛鴦草”到底能不能讓姑娘像著了魔似的緊追不捨,不得而知,但確實讓環大明山周邊的許多男人像著了魔似的一拔又一拔地進山尋找這一神秘的草藥,發生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在眾多珍稀動物中,環大明山地區的壯族同胞最喜愛的是鷺鳥。傳說古代壯族先民開發環大明山地區時,這裡森林遮天蔽日,看不見土地和水源。後來是鷺鳥的叫聲指引壯族先民找到了水源和可開墾的田地,因此壯族先民才在環大明山地區定居下來。為了紀念鷺鳥對壯族先民的貢獻,壯族先民於是在銅鼓上鑄上了鷺鳥紋,把它當作吉祥物來祭祀,並把最早定居的地方叫做陸斡。(鷺鳥在壯語中的名字叫陸斡)
同時他們最忌諱的動物是飛虎(壯語名叫度邦),這是一種長相像松鼠的動物,學名叫鼯鼠。飛虎腋下長著像皮膜般的翅膀,可以在山間或林間滑翔。飛虎的長相雖然可愛,但它的叫聲實在是陰森恐怖,活像人被打死時的慘叫聲。傳說飛虎飛到哪一個村子淒叫,哪一個村子就會死人,因此飛虎被壯族同胞當作災星,平常躲避惟恐不及。這一習俗無形中保護了飛虎這一珍稀動物,使大明山成為廣西飛虎最多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