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觀
大明山,是廣西弧形山脈的組成部分。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西,紅水河和右江之間,上林、武鳴、馬山3縣交界處。西北─東南走向,長約60公里,寬約25公里,與東面的大瑤山等合成廣西弧形山脈。
北回歸線通過上林縣大明山區。山體海拔千米左右,主峰龍頭山1760米,是桂中壯族地區最高峰。由寒武系奧陶系輕變質石英砂岩、板狀頁岩、千枚岩及少量燕山期花崗斑岩組成山地的背斜核心部位,兩旁為泥盆紀的堅硬砂頁岩,往外則為石炭紀石灰岩。
上林縣大明山是北回歸線上的綠色明珠。大明山地處北回歸線,動植物資源豐富,分布有原始森林、多種珍稀生物,特有物種及古老的地層,是一個巨大的自然生物寶庫。 大明山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地處南寧北部,距市區僅93公里,是城市遊人周末度假休閒的適宜距離。
同時,大明山地處“桂林—南寧—北海”廣西旅遊黃金線附近,有伊嶺岩、金倫洞等景區補充,具有良好的旅遊大環境。 大明山山地景觀多姿多彩,類型多樣。既有拔地而起的桂中第一峰龍頭山,也有典型的橄欖河大峽谷景觀,更有極富傳奇色彩的天坪草甸和海洋古生物化石,集雄、奇、秀、幽於一體。
自然風光
(一)奇峰幽谷,山泉飛瀑
上林縣大明山山高林密,具有典型的山地森林景觀和氣候。春嵐、夏瀑、秋雲、冬雪具特色,尤以夏季氣候十分涼爽,是炎熱的桂南地區消夏避暑的首選之地,而冬雪,是我國最南的賞雪勝地。
上林縣大明山水域景觀秀麗。有聲震數里、落差120多米的高岩巨瀑和水光山色交相輝映的龍湖。大明山生物景觀獨具風格。是一處巨大的天然動植物園,極具生物科普旅遊價值。特別是原始森林和溝谷雨林更災驚險神奇、野趣盎然,不失為極佳生態旅遊場所。
深山飛瀑,分外醒目。瀑布連沖三級,最大一級高約60米,如龍尾擺動,稱“三灘龍尾瀑布”。大明山還有一非常罕見的一景,就是“照仙境”。
大明山以“雨後晴翠,層巒迭嶂,滿目生機”而得名,又曰“鳴山疊翠”,是桂中最高峰。大明山山川秀麗,雄偉挺拔,峰巒層疊,鬱鬱蔥蔥。山上溪流縱橫交錯,幽谷密林叢生;懸崖飛瀑,險蜂峽谷,雲霧縹緲,瞬息萬變,是廣西難得的一處生態旅遊勝地。
(二)生物多樣性
上林大明山由於地形複雜,氣候獨特,動植物資源豐富,相對高差大,形成了明顯而奇特的四季景觀。“春之嵐,夏之瀑,秋之雲,冬之雪”是大明山四季景觀的縮寫。大明山長年雲霧繚繞。
大明山區內林木覆蓋率高,名貴樹種較多,有珍貴的黃山松、成片的雲錦杜鵑及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植物的夏臘梅。奇松是黃山一絕,但在大明山亦比比皆是。雖然這些松樹未加任何修整,但千姿百態,爭妍鬥豔的景色則更叫人留連忘返。
大明山浩瀚的次生闊葉林,統領著綿延起伏的山巒,咆哮怒吼的急川,深不見底的峽谷和茫茫千畝的高山草甸。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在3至6公里範圍內千餘米的絕對高差作用下,更造就了大明山氣候的多樣性。由於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就下降0.6度左右,所以,大明山常有山腳陽光燦爛、山腰大雨傾盆、山頂雲遮霧海的奇特景象產生。
(三)嶺南布達拉宮
下水源莊坐落在大明山山腰上,被稱為“嶺南的布達拉宮”。
大明山的夜,並不平靜。萬蟲齊鳴,在山谷里唱響嘹亮的奏鳴曲。天空不見半點星光。黑皴皴的大明山沒有顯現它的模樣,但這歡騰的聲樂已經充分展示了它的勃勃生機。
大豐鎮東春村下水源避暑山莊就建在大明山東麓的半山腰上,群山環抱,得天獨厚。莫明文是避暑山莊的主人,記者去採訪他那天是8月11日星期三,山莊的遊客不算多,晚上吃過晚飯乘著涼風,他和我們坐在避暑山莊門口閒話家常。
大自然賜予了大明山無窮寶藏,一年四季青山秀麗,景色十分迷人。山上的野生竹筍、香菇、韭菜味道鮮美,野豬、野兔、野生泥鰍加上村民自己養的家禽,稍事加工就是上等美味。
莫明文說起了自己辦農家樂的經歷。十年前,下水源莊還沒有一家旅館,當時莫明文退伍回家在村委擔任村幹部,很多迎來送往,吃飯住宿就在他家裡解決。大豐鎮下水源莊距離上林縣城只有10公里,搞農家樂很有優勢。在他們的帶動下,6年後,下水源莊有了第二家農家樂,接著又有了第三家第四家……如今下水源莊的農家樂已經發展到11家,共有200個床位,可以同時接待400—500人。農家樂引來了眾多遊客,也帶動了莊裡的相關產業鏈:村民們有的挖竹筍,有的割韭菜,有的養雞養豬,供應遊客食用,全莊85戶人家都或多或少沾了農家樂的光,增加了收入。
山風習習,涼爽宜人。莫明文跟我們透露了他的心愿:現在他覺得像避暑山莊這樣 “小打小鬧”的農家樂已經有些不過癮了,他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就是在下水源莊“搞一個真正的賓館”,讓來下水源旅遊的人感受到更好的服務。夜色漸濃,蟲鳴聲更猛烈,更歡暢了。
奇異景致
(一)奇異景觀
由於金屬礦藏豐富,引起了地磁場的異常變化,經過斷裂帶的車輛經常會莫名其妙地發生機器故障,飄過這一地帶的雲彩也會幻化成奇異的形狀和光暈。據縣誌記載,雲彩幻化成圖形最奇特的一次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初二,縣境東南部上空的雲匯集成一大“福”字,筆畫分明,至次夜方散。”
上林縣大明山的最高峰叫龍頭山,由於太陽光在雲層和水汽中的衍射作用,龍頭峰頂和仙人台等山峰久不久出現一種罕見的靈光投影現象,當地的壯族叫做照仙鏡。另外還經常出現一種似風非風、似濤非濤、似雷非雷的鳴聲,古人因此把“岜是”改名為“大鳴山”,明代又寫成了“大明山”。
每年6月夏至中午,是大明山地區研究太陽直射現象的最佳時刻。這時候大明山的山、樹、石在日光下全都出現了奇異的“立竿無影”現象,就是人的影子也縮到腳底下。人的影子在壯族同胞的傳統觀念中一直是靈魂的標誌,影子拉長歪斜,就意味人的靈魂會脫離肉體,這是不吉利的。而影子縮到腳下,這就意味人的靈魂緊緊地附在人的身上,這是大吉之兆。因此大明山地區的壯族先民都在夏至的這天上大明山舉行祭祀活動,祈求一年的平安。
大明山周邊的地下泉水因地質構造變動也經常呈現奇異的景觀。據上林、武鳴縣誌記載:
“光緒八年二月,羅波潭水濁半邊清半邊,經三日復全清。”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百合江上的名為璜淋的大潭(在今兩江鄉四聯村),潭中原澄清的水忽然變為紅色,並有如紅雲的霧氣從潭底翻騰冒出,至次年二月始息。”
“1984年11月,府城鄉喜慶村的覃拉泉,忽有兩股黑色水分別從泉緣石縫中湧出,源源不絕,連出七晝夜。黑水呈浮帶狀在澄清的潭水中纏纏繞繞,如蛇戲水,又不隨清水流入河,奇象奇聞轟動遐邇,每日臨泉觀看不下千人,其中從南寧市來的不少。傳說此水能健身除病,許多人下泉洗澡或瓶裝攜歸以作藥用。但黑水盛於器皿內過10餘分鐘即變清,此即所謂黑水不流入河之謎底。當地村人憶說,1944年11月間出淺紅色水帶1天,1976年11月間,該泉連出淺紅色水帶7天。在泉出異色水期間,水質無異味,泉傍的覃拉屯民眾照常到泉里取水作生活吃用,無異樣反應。”
“1991年8月,縣境大旱,城廂鄉串錢村關欄(土名)山谷中的一個溶洞忽然湧出大水,將山間幾十畝窪地淹成池塘。附近村民養魚其中。直至次年8月,溶洞出現吞水現象,村民們趕緊捕魚,一天多時間水即消完。歷年來,該溶洞在雨水較多或正常的年頭都是吞水的,但當縣內發生大旱時就一反常態吐水成池,大概10年、8年就吐一次,每次駐水期短者幾個月,長者一年左右。”
2004年12月在印度洋發生大地震前夕,清徹的靈水突然冒出黃水,這一現象許多老人活了一輩子也沒見過,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時,印度洋的大海嘯不久就發生了,看來大明山地下的水是與地震帶相通的。
大明山峰的雲層水汽在陽光的衍射作用下出現一種罕見的靈光投影現象。 上林縣的八景中有一景叫“仙人照鏡”。指的就是龍頭峰上的“靈光映像”現象。大明山靈光映像現象是清晨或傍晚,太陽初升或落下時,山頂上雲霧翻騰,陽光通過水汽的衍射作用,投映到天邊形成一個巨大的彩虹鑲邊的圓形光影。大明山壯族民間叫它為“仙鏡”,這時人站在山頂上就會在“仙鏡”上投映出一個巨大的人影,人們把這現象叫“照仙鏡”。
“仙鏡”現象並不是經常可遇到的,只有在特殊的天氣和地磁異常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種現象,在我國的峨嵋山上也能看到,稱作“佛光”,也叫“峨嵋寶光”;在德國的布洛根山,人們把它叫做“布洛根妖怪”,可見大明山的“仙鏡”非常神秘稀奇,因此壯族山民都把上山頂能看到“仙鏡”當作最大的幸運。
照“仙鏡”的理想地點是大明山的仙人台。當太陽剛升起或即將落山時,如果人們背著太陽站在仙人台上,仙人台下有濃密的雲層,陽光照射在人們的身上,影子投射在前面的雲霧螢幕上,雲霧的水滴把陽光彎曲回折(稱為衍射或繞射),把由不同波長所組成的白色光分離成外紅內紫的光環,這些衍射的光線只在—定角度上才映入眼帘,這個適當角度的光環正好環繞人們的影子,就形成了能照人影的彩色“仙鏡”’,這時人做各種動作,折射在光環中的影子也會隨著動作,人停影亦停,這種神奇的自然現象,吸引著不少遊人。由於大明山多雨,濕度大,“仙鏡”現象的頻率也比峨嵋山大,這是廣西境內獨特的旅遊資源。
(二)天秤傳說
上林縣大明山群峰聳豎,遠望好像山上沒有一塊平地,其實大明山上有許多山間平地。當地人把這種山間平地叫“天坪”。這些天坪是一塊塊長滿野草的山間小沖積平原。這些天坪大小不一,大的像飛機場,小的像籃球場般大。最大的一快面積達180畝,據說在戰備緊張的70年代曾計畫把它開闢成戰備機場。在大明山頂共有8個天然草坪,它們同在一條直線上並與北回歸線垂直。
天坪的植被也非常奇異,天坪的周圍都是高大的喬木或叢生的灌木,而草坪中卻一棵樹也不長。早些年,保護區的人曾故意在草坪邊沿種植過一些竹子、小樹,但是許多年過去了,竹子和樹木都細小像禾桿,怎么都長不大。不少地質專家、植物專家都深入研究了這一現象,卻解不開其中的奧秘。
天坪是一個個充滿神秘故事的地方。許多天坪的中間都有寬平的石板分布,這些石板上長滿了雜草,掀開雜草便露出了像碑石般的石板,石板上刻滿了莫名其妙的文字和線條,這些神秘的文字線條誰也看不懂,當地人管這種“文字”叫“天書”。
據上林、武鳴縣誌記載,古人曾在五天坪建過一座廟宇,叫三寶殿,稱有三位古人在山上修煉,得道成仙,廟是為了紀念這三位仙人而建造。現在五天坪還有廟的遺址。
據當地民眾傳說,古代曾有一個人上山採藥,在天坪上遇見兩個人在下棋,他便站在旁邊觀看,看得入迷後忘記了回去的時間,等他醒悟下山,山下已過去了三十年,家裡的人事全非,他才知道遇見了仙人。大明山管理部門根據這個傳說,在“天坪”建造了一個世界最大的“棋坪”,並舉行了一場可進入吉尼斯紀錄的象棋比賽,這場比賽轟動了全國,大明山的天坪因此聞名天下。
(三)怪聲之謎
上林縣大明山原來的名字叫大鳴山,為什麼叫大鳴山呢?據民國四年編纂的上林、武鳴縣誌載:“每歲秋,煙雲鬱積,內有聲似風非風,似雨非雨,似雷非雷,似波濤非波濤,或三五日或旬日乃止,名曰大鳴。”看來大明山的得名是因為山中經常出現一種奇異的聲音。據當地的老人介紹,每當秋日夜晚陰霾密布時,只要進山的人不及時出山,天空中便會出現一種令人恐怖的怪聲。這種怪聲是在空中傳來的,像一頭巨大的黃牛在喘叫,遇見這種怪聲,人們都急忙下山,如不及時下山,往往在慌亂中迷失方向,轉幾天也找不到出山的路。對於這種怪聲人們都傳說是山神在發怒,因此必須等山神的怒氣消失後才能進山。這一怪聲在解放前經常出現,解放後因為山林被大煉鋼鐵時過度砍伐,這一怪聲就很少聽見了。
對於大明山中的這種怪聲,一些學者認為是山中地磁異常時錄製下的林濤聲。他們認為大明山中有巨大的磁鐵礦體,當被電離的巨大氣流經過磁體時,磁體便會把當時的風聲、林濤聲、動物的叫聲錄製下來。這種地磁錄製下來的聲音在一定的地磁異常情況下又被釋放,便產生了“大鳴的怪聲”。
這—種“天際怪聲”在歐洲萊茵河河谷中也曾經產生過,歐洲人稱之為羅累萊女神的歌聲。在歐洲萊茵河中游右岸峽谷之中,有一塊岩石,名叫“羅累萊”。在岩石上建造有一尊栩栩如生的少女塑像——“羅累萊女神像”。這尊女神像源於一個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位名叫“羅累萊”的痴情少女被背信棄義的情人拋棄,她憤然從岩石上跳入萊茵河,變成一位美麗的女神。每當旭日東升之時,她坐在岩石上唱著悲切的情歌。據說,當地人在天氣不怎么好的時候,時常聽到隱隱約約的“女神歌聲”。並且,這“歌聲”出現時,鳥群就會“深受感動”,顯得很不安,亂飛亂叫。美國匹茲堡大學梅爾文·克賴聖教授經過長期觀察研究,揭開了這一現象的奧秘:這是大氣層的震動聲與鳥群嗚叫的混合聲。原來,黎明時的初升太陽放射出來的電荷微粒子團突然進入地球大氣層,使大氣中的分子和原子受到強烈衝擊,會使大氣層產生一種高能的發光現象並同時產生一種低周波的震動聲音來。當外界的陽光、濕度、溫度和地電等自然環境條件合適時,低周波震動聲音的一部分,就可能傳到聽覺靈敏的一部分人耳朵里而聽到這種“天際怪聲”。受這種低周波震動聲和非可見光波的影響,鳥類常受迷惑和干擾,使飛行失節而喧叫,與低周波震動共同形成這種奇怪的混合聲。
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大明山的“怪聲”也像羅累萊女神的歌聲一樣,是電荷微粒子團強烈撞擊大氣層的分子和原子產生的一種高能的發光現象和同時產生的一種低周波的震動聲音。但是這一觀點無法解釋大明山上的怪聲“或三五日或旬日乃止”的現象,還是“地磁異常錄製”說較有說服力。不管怎樣,大明山這種奇異的怪聲現象對許多愛好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旅遊者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文化積澱
(一)尋訪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的足跡
明代詩人徐霞客的足跡遍布上林。徐霞客就曾幾次來過下水源,在這裡留下了他的足跡。 1637年12月21日徐霞客至原上林思隴,22日至白圩螄螺、三里城,1638年2月13日離開三里,2月14日至原上林周安,2月15日從原上林紅渡離開上林。(另一說,當年徐霞客從賓陽將要過上林時,他看見了大明山,“西望雙峰峻極,氤氳雲表者,大明山也。”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徐老先生,在上林三里盤桓50多天,卻沒有到大明山考察,是徐霞客的遺憾,更是大明山的遺憾。)
明代大地理學家、旅遊家 徐霞客在考察上林縣洋渡河風光時曾贊道:“有江西自上林 大明山發源,東流至此,橫為洋渡。渡之南,則大峰離立,若建標列戟;渡之北,則石峰迴合,中開一峽,外湊如門”, 徐霞客把洋渡奇異的山、靈秀的水概括得淋漓盡致。清水河岸有全國著名的唐碑《六合堅固大宅頌碑》和《智城碑》等多處文物古蹟。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此留足觀賞達50天並寫下一萬多字的遊記。
(二)源遠流長的社會歷史
大明山歷史悠久,很早就受到人類的關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活繁衍,五代時被士人視為神仙居所,宋時成為重要的關隘要道,至少在明代,就被列為地方勝景。明清因為征戰不斷,大明山成為重要的戰略要地,既是義軍依託之根據地,又是官府鎮壓起義軍的戰場,還是人民躲避戰亂的處所;數百年間,兵燹不絕。從五代至清末民初,山上留下不少的歷史遺蹟和民間傳說,為我們今天更深入的認識大明山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大明山及周邊地區在明代以前,基本上都保持著原始的生態環境。在明清兩代,因戰火所及,對山上森林和生態環境有一定破壞,但影響不大。清代,由於北方移民的大量遷入,人口劇增,大明山周邊平緩地帶和低山森林被大量採伐、燒炭、開墾,森林和生態環境受到極大的破壞。到清末和民國初年,產生“殊多水源漸斷”, “虎豹群行傷人”的生態災害。民國以後,八角等外來植被的大量種植,更加劇了生態破壞;但此期,森林的破壞,還限於大明山周邊低山地區,山內大部份植被依然保持著較好的原生狀態。建國後,特別是五六十年代,人類開始對大明山的資源開發造成大明山周邊區域生態環境變化劇烈,許多珍稀動物在此期絕跡。到八十年代初,大明山水源林保護區的建立,一些珍稀瀕危動物種群開始增加,森林植被和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恢復,大明山才重新渙發青春,並加入了中國人與生物圈網路,成為重要的自然保護區。我們相信,隨著全社會對生態和環境保護的日益關注,大明山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珍貴的科學價值,作為“北回歸線上的綠色明珠”,必將受到更好的保護。
從馬頭到兩江的地帶也是壯族歷史文化的“富礦帶”,這一地帶是大明山阻擋太平洋季風形成的多雨地帶,充沛的雨水把大明山上的泥土衝下山腳的斷層谷地,沉積成一個個扇形的河谷小平原。這些河谷小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因此成為壯族先民最早的農耕稻作區。據廣西著名的考古專家鄭超雄研究, 壯族最古老的方國就誕生在這一地帶。著名的元龍坡遺址、安等秧遺址就位於山前小平原上。在這一地帶,歷史文化沉積層與地理沉積層驚人地重合在一起。
馬頭鄉的大明山腳下有壯族商代的廟宇,有古老的壯族街圩。奇特的是龍頭山坳上和山下的圩街相呼應,也有一個地名叫“仙圩”的古蹟。據上林武鳴縣誌記載,大明山“山之最崇處名為鏌鋣,遙望茫茫極天。登其巔,群峰相向。山坳處有石坪一,石墩八,石灶七,塵不到,苔不封,四周茶樹古茂異常,所謂仙圩也”。這“仙圩”可能是古人上山祭祀的場所。
壯族民間傳說大明山上有一種神奇的草叫“鴛鴦草”,男人只要身上攜帶這種草,姑娘便會像著了魔似的緊追不捨。據說“鴛鴦草”的樣子像含羞草,只要觸動了它的枝葉便會像跳舞般擺動。“鴛鴦草”到底能不能讓姑娘像著了魔似的緊追不捨,不得而知,但確實讓環大明山周邊的許多男人像著了魔似的一拔又一拔地進山尋找這一神秘的草藥,發生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在眾多珍稀動物中,環大明山地區的壯族同胞最喜愛的是鷺鳥。傳說古代壯族先民開發環大明山地區時,這裡森林遮天蔽日,看不見土地和水源。後來是鷺鳥的叫聲指引壯族先民找到了水源和可開墾的田地,因此壯族先民才在環大明山地區定居下來。為了紀念鷺鳥對壯族先民的貢獻,壯族先民於是在銅鼓上鑄上了鷺鳥紋,把它當作吉祥物來祭祀,並把最早定居的地方叫做陸斡。(鷺鳥在壯語中的名字叫陸斡)
同時他們最忌諱的動物是飛虎(壯語名叫度邦),這是一種長相像松鼠的動物,學名叫鼯鼠。飛虎腋下長著像皮膜般的翅膀,可以在山間或林間滑翔。飛虎的長相雖然可愛,但它的叫聲實在是陰森恐怖,活像人被打死時的慘叫聲。傳說飛虎飛到哪一個村子淒叫,哪一個村子就會死人,因此飛虎被壯族同胞當作災星,平常躲避惟恐不及。這一習俗無形中保護了飛虎這一珍稀動物,使大明山成為廣西飛虎最多的地區。
(三)詩人墨寶摘錄
七律·《上林景觀紀行》
明山東麓①紀天方②,
壯祖智城③源古長。
三里洋渡④醉霞客⑤,
六合聖書⑥載盛唐。
石門三月龍母節⑦,
不孤⑧滿村狀元郎。
鬼斧龍湖⑨歸勝景,
風光此處比蘇杭。
註:①東麓:山之東坡也,上林縣地處大明山東麓。
②天方:即傳奇,如天方夜談。
③智城:即唐代壯族王韋厥的都城。
④三里洋渡:上林的著名風景區。
⑤霞客:即明代著名大旅行家徐霞客。
⑥龍母節:是上林石門村三月初三拜祭龍母的節日。
⑦六合聖書:是指聖書大廟中的六合堅固大宅頌碑。
⑧不孤村:位於上林縣白圩鎮。從明代起多出狀元,現小村僅有人口390多人,就有180人考入大中專院校讀書,以重教崇學聞名於國內外,被譽為“嶺南狀元村”。
⑨龍湖:即大龍湖。湖區碧水連天,奇峰並立,素有“水上桂林”“中國下龍灣”之稱。
作者:朱日榮
主題節日
(一)國際山地養生旅遊節
古木參天的嶺南奇山大明山,是修身養性的好去處。6月19日,由南寧市旅遊局、大明山管委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2010年大明山養生旅遊節”隆重拉開帷幕。開幕儀式上,13位居住在大明山周邊的壽星向人們講述了長壽秘訣。
頭戴禮帽、眼戴墨鏡,身穿白色絲綢唐裝……13位長壽老人中,最有“明星范兒”的當屬 百歲壽星羅鼎華老人。這位畫家是上林縣塘紅鎮人,在畫鯉魚方面享有盛名。 在熱烈的掌聲中,羅老不用人攙扶便獨自走上了講台,講述自己的養生經驗。羅老說,他是吃大明山的米、喝大明山的水長大的,遵循著“自然養生、飲食養生、畫畫養生、精神養生”等規律,心態也十分良好。得知大明山要舉辦養生旅遊節,羅老還特意寫了一幅書法表明自己的長壽心得:“善良一生是健康最大的財富”。
昨日,來自上林縣西燕鎮西燕社區拉甫莊的覃清花老人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今年已102歲的她耳聰目明,手腳利索,由於不甘心在家享清福,還包了全家做飯、餵豬、養牛的活。兒子蒙天芳曾經“擔心別人說自己不孝”,也試著勸阻過母親不要再幹活,但覃清花說“如果一天到晚只坐著休息,全身都難受”,家人也就由她了。
記者看到,儘管覃清花的臉上已有很多皺紋,但皮膚卻相當好,很少有老人斑。昨日,住在大明山山下廣場附近的覃清花妹妹也聞訊趕到開幕式現場,準備接姐姐到自己家中玩。這位80歲高齡的妹妹也是皮膚健康光潔,沒有斑點。姐妹倆在養生方面有何講究?“我們真的沒什麼養生學問,可能是大明山的空氣和水特別好,才使得我們兄弟姐妹都比較長壽。”覃清花笑著說。
據了解,森林覆蓋率達98.9%的大明山,負離子含量高達19萬個/立方米,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優越的自然環境,讓無數居住在大明山周邊的居民受益。據初步統計,大明山周邊的武鳴、上林、馬山三縣共164萬人口中,至今90~99歲的老人有3188人,100歲以上的有172人,達到每10萬人中擁有百歲壽星10.46人,超過聯合國規定的每10萬人中擁有百歲壽星7.5人的“長壽之鄉標準”。
為此,“2010年大明山養生旅遊節”將著眼於長壽養生的探討與研究,在隨後兩天的活動中,還將舉辦“大明山生態旅遊與健康養生國際論壇”,邀請聯合國國際生態與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及國家旅遊局相關人士作養生專題報告。
(二)大明山山花節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朵朵花染紅大明山。
山花爛漫是大明山景區最具魅力的春季景觀。每年2月至3月,在海拔800米的高山即上山公路12至16公里處地段,分布著十里“紅花荷廊”及千頃“燈籠花苑”。3月至4月,大明山杜鵑花長廊里的杜鵑花盛開,此時漫山遍野奼紫嫣紅,在龍湖橋頭至望兵山一帶形成蔚為大觀的高山花廊。與此同時,養生之旅、仙境之旅等游道上的山茶花、野菊花、深山含笑等各色山花相繼開放,把綠色的大明山裝點得色彩繽紛,如詩如畫。
美食鑑賞
在廣西上林縣大明山旅遊,可以大飽口福。可以在大明山景區附近、品嘗到富有地方特色的農家菜。廣西南寧的菜餚屬粵菜系,講究鮮、嫩、爽、滑,以老友粉和粉餃及各種酸品、粥品小吃最為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