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福宮

廣福宮

廣福宮,昔稱三山國王廟,坐落於台灣台北縣新莊市新莊路一百五十號,該宮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台閩地區二級古蹟。它建於清乾隆25年(西元1780年),占地270坪,建物長48米、寬11米。本廟主祀潮州客家人的守護神三山國王:三山神,分別是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神。

簡介

(圖)廣福宮廣福宮

廣福宮建於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由粵人捐建。道光年間,由於台灣北部械鬥頻繁,潮州籍民紛紛遷移至宜蘭、桃竹苗一帶,廣福宮因而乏人照料而香火頓衰,必須依賴遠走客鄉的粵籍移民捐款,才得以勉強維持。

光緒八年(1882年)六月十六日,廣福宮因受附近民宅火災波及而毀,至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新竹埔潮籍仕紳陳朝網發起潮屬九縣籍民重建。並由粵匠曾文珍完成,由於當時資金不足,未及施彩畫就逢乙未割台。到昭和十一年(1936年),由當時在“新莊街役場”任助役的鄭福任聯絡客屬同學到客家莊募款,廣福宮得以重修,遂成今日之貌,並改名為"廣福宮"。

建築設計

(圖)廣福宮廣福宮三山國王廟

廣福宮的格局、屋架、屋面之形式大體都採用傳統閩南式作法,屋面採用紅色筒瓦與板瓦,正殿與山門的牆以紅磚砌成,後殿及後廂廊采則用烏磚,所有牆面漆成白粉牆,特顯客家之風格。而通梁亦別於閩南式圓形斷面,為廣東式之矩形斷面。廟中石材採用本土觀音山石,木雕則由於未上彩,顯得尤其古樸。

另外,為適應鬧市環境,廣福宮採用的是縱向發展的三進兩出街屋式廟宇建築,各進連以廂廊代替房間,構成長條形的格局。廟分為三川殿、前中庭與廂廊、正殿、後中庭與廂廊、後殿等部份。三川殿的石雕、木雕,均為傳統工藝價值極高的作品。屋頂脊腹的剪粘保持傳統形貌,襯在屋頂未上釉的朱紅板瓦與筒瓦,及綠釉勾滴,色彩豐富而不落俗套。

正殿是廟中最重要的部份,用來供奉三山國王,殿中仍可看到光緒辛卯年的古聯以及民國年間匾額。正殿的特色為台基高過兩側廂廊,以高低之別來強調主從關係。屋面為硬山燕尾頂,頂下有三通五瓜是承接屋頂的重量,三通五瓜亦含有吉祥之意,喻多子多孫。石柱主要為屋架結構外,亦靠柱子的排列來劃分空間的層次,如正殿是八角龍柱,柱上雕有八仙圖案,兩廊為方形石柱,山門則為圓柱,也是在強調尊主從關係,另有石雕、木雕及剪粘加以雕飾。後殿是祀奉三山國王夫人和其他次要神祇,與山門一前一後護著正殿,呈現簡樸的空間。還有後殿廟外有雙獅伏臥,石獅姿態富稚氣,頭小耳大,雕紋犀利;還有一對龍柱采實雕單龍,龍柱下的柱珠以浮雕雕有琴、棋、書、畫,各以彩帶纏系。石堵雕刻有東壁的"雙龍搶珠",西壁則為"二虎游林"。中庭右側放有兩方古碑,一為劉偉近、劉能詒等所立"奉兩憲示禁碑"。立碑年代在乾隆十五年三月(1750年),原立於土地廟。其內容為禁止斂派茲事的告示,是粵人不堪閩人以修建寺祠為名,勒派苛斂並悔前所立的禁斂派碑,由淡水同知重申前禁的古碑。另一則是劉炎光、劉南山等數十人樂捐所購前土地的紀念碑,但因風化太甚,字跡不明,年代已無法確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