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漢縣

廣漢市位於“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腹心地帶,北臨德陽市17公里,南距成都市23公里,是四川“擴權強縣”試點市、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自古有“蜀省之要衢,通京之孔道”之說。截至2013年,全市幅員面積538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183個行政村,總人口60餘萬。

基本信息

漢廣漢縣

漢廣漢縣,故治在今遂寧市船山區城東北,《輿地紀勝》記北宋時曾出土廣漢侯印。東漢時分廣漢縣置德陽縣(德陽縣故治在今遂寧市船山區龍鳳鎮)。東漢末年,黃權曾為廣漢縣長。蜀漢、西晉時,廣漢縣為東廣漢郡、廣漢郡治,鄧芝、鄧良父子先後為太守。漢世縣名與郡名同者,往往加小字以別之,故廣漢縣亦稱小廣漢,又簡稱為小漢。故《南齊書》稱小漢。梁代,《隋書.地理志》稱小溪,實小漢之訛,為東遂寧郡治。
西魏改廣漢為方義,仍為郡治。北周時並德陽縣入方義縣,為遂州及石山郡治。隋代,為遂州總管府、遂寧郡治。唐代分出唐興縣(今遂寧市蓬溪縣南),為遂州都督府、東川觀察防禦使、武信軍節度使治。
宋代避太宗諱,改方義為小溪,為遂寧都督府、梓州路轉運使司、梓夔兩路鈐轄司治。元代為遂寧州治。
明代,廢遂寧州,合併原遂州小溪縣、青石縣、遂寧縣、安居縣為遂寧縣,縣治原小溪縣治,屬潼川州。清代屬潼川府。民國,從遂寧縣南分出潼南縣。軍閥時代為軍官系軍閥李家鈺防區。1935年,川政統一後為省第十二督察區治地,轄原潼川府九縣。解放初,遂寧縣仍為遂寧專區駐地。1958年,遂寧專區併入綿陽專區。1985年,又分綿陽地區成立地級遂寧市,下轄遂寧市中區及蓬溪、射洪二縣。1997年分蓬溪縣置大英縣,2003年分市中區為船山區和安居區。

隋光漢縣

另有隋光漢縣,故縣治在今遂寧市射洪縣城。《輿地紀勝》引《隋圖經》曰隋光漢縣在通泉縣北三十里(通泉縣故治在今遂寧市射洪縣柳樹鎮通泉壩)。光漢縣,《宋書》《南齊書》無載。《讀史方輿紀要》曰:”廢光漢縣,在廢通泉縣境。梁置,屬西宕渠郡。隋初,廢入通泉縣。” 元代,通泉縣併入射洪縣。射洪縣原治今金華鎮,解放初始移治太和鎮,即今射洪縣城。因光漢縣也在漢廣漢縣境內,《輿地廣記》乃將隋光漢縣與漢廣漢縣混為一談。譚其驤的漢代地圖將廣漢縣標在今柳樹鎮,更與故通泉縣相混也。

民國廣漢縣

民國廣漢縣,即今廣漢市。秦朝時為雒縣。西漢高帝六年,置廣漢郡,治梓潼縣。東漢以雒縣為廣漢郡治。西晉改廣漢郡為新都國,廣漢郡移治廣漢縣(今遂寧市),後雒縣復為廣漢郡治。北周,廣漢郡廢。明太祖洪武四年省雒縣入漢州,仍領三縣。清康熙二十六年降漢州為散州(單州),不再轄縣,隸屬成都府,沿襲至民國元年。 民國2年,改漢州為廣漢縣(緣廣漢郡而名),屬川西道(次年改為西川道)。1950年屬綿陽專區,1953年改屬溫江專區,1960年什邡縣併入,1963年析出復置什邡縣,1983年劃入成都市,同年劃屬德陽市。1988年撤縣設市。

相關史志

歷代最早的地理總志之一——唐初武周時梁載言主編《十道志》曰:“遂州,遂寧郡。《禹貢》梁州之域。漢分梁州置廣漢郡,今州又為廣漢縣”。
後梁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劉昫主編《舊唐書》:“方義,漢廣漢縣,屬廣漢郡。後(西)魏改廣漢為方義”。
最完善的私修地理總志——南宋王象之著《輿地紀勝.遂寧府》:“象之謹按《宋志》遂寧郡領縣四,曰巴興、曰廣漢、曰晉興、曰德陽;至《南齊志》東遂寧郡亦領縣四,三縣之名書同,唯廣漢之名更曰小漢,意者小溪之漸耳。南齊既加遂寧郡為東遂寧郡,故廣漢縣亦加為小漢縣。靖康元年,因疏浚城隍得方寸古銅印,其文曰‘廣漢侯印’。”
著名歷史地理著作——明朝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小溪,即小漢之訛也。梁時,誤漢為溪耳。”
最完善的官修地理總志——清代中期嘉慶《大清一統志》:“遂寧縣,漢高祖置廣漢縣”。
清代三“絕學” 之一——清末地理學家楊守敬《水經註疏》:“前漢,廣漢縣屬廣漢郡,後漢因,蜀分屬東廣漢郡,晉為廣漢郡治,東晉為遂寧郡治,宋因,齊改郡曰東遂寧,縣曰小漢,梁因。《隋志》方義下樑曰小溪。漢、溪表近致訛。乃《元和志》、《環宇記》諸書,並作小溪。枕頭太平興國進,且改方義為小溪以實之。誤盡千古矣。在今遂寧縣東北。”
現代魏晉南北朝史學權威——王仲犖《北周地理志》:“漢世縣名與郡名同者,往往加小字以別之,故廣漢縣亦稱小廣漢,又簡稱為小漢。隋志之小溪,當是小漢之訛無疑。西魏改曰方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