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概況
由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籌建的廣東青工教育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於2012年9月在肇慶學院成立。研究院是全國首個為青年產業工人教育而專設的研究組織,在全國聘任100名博士教授作為研究專家。廣東青工教育研究院立足廣東,輻射全國,為異地務工青年成長發展,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服務,為實現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力爭使團的基層組織網路覆蓋全體青年,使團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影響全體青年”做出貢獻。
研究院的籌建源自於三家發起單位於2011年5月啟動的"廣東青工學堂”項目。項目通過線上簡訊圈子、手機電台、微博以及線下學堂,滿足務工青年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需求,幫助他們開拓視野,提高技能和素質。目前已在全省建立3000多家青工學堂,覆蓋學員20萬人,信息發布接收量達到1.7億條次,139微博等聚攏青工冬粉22萬人,編髮了書籍《廣東青工學堂標準化工作手冊》、《廣東青工學堂春季讀本》供各地學習使用,並於今年7月,在全省鋪開第三階段6000家新站點的建設工作。
面對龐大的青工群體及其迫切的成長需求,如何為他們研究並設計出更加科學有效的學習內容顯得迫在眉睫。2012年9月,團省委、省人社廳、廣東移動再度聯手,在總結“廣東青工學堂”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選址於本科綜合大學肇慶學院,傾力打造“廣東青工教育研究院”。研究院以為異地務工人員構建良好的教育環境,開展各類與青工相關的專題研究,承接“廣東青工學堂”的各項工作,深入研究和推廣服務青工成長發展的項目為己任,是一家集青工教育理論研究、決策諮詢、成果運用為一體的研究機構。主要開展對廣東青工學堂項目的提升與最佳化,研發一套能夠實現青工教育針對性、有效性以及可複製推廣的教育體系等工作。此外,研究院會成為各級團組織的智庫,對圓夢計畫、廣東省青年產業工人作家協會、農民工玫瑰節等服務青年產業工人的有關項目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開發,實現項目的最佳化和深度推廣。
團省委、省人社廳、廣東移動委託肇慶學院承接研究院的各項工作。
研究院主要業務
1. 為異地務工人員構建良好的教育環境。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異地務工人員在廣東接受高等教育的良好輿論環境;研究拓寬教育渠道,滿足廣大異地務工人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研究調整和改革專業、課程設定,更好地適應異地務工人員在職套用型學習;研究通過助獎學金、學費減免等形式完善助學體系,為異地務工人員接受高等教育開闢“綠色通道”。
2. 開展各類與青工相關的專題研究。
依託專家學者、科學研究體系等高校資源,通過網際網路、專題訪問、調查問卷等方式開展進城青工就業狀況、進城青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工作、加強和完善青工維權工作、進城青工教育和培訓的研究、異地青工醫保體系、異地青工的社會融入、下崗青工再就業流向和選擇等專題研究。相關成果以專報形式為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3.承接“廣東青工學堂”的各項工作。
每年年初向團省委提供“廣東青工學堂”每月的青工教育計畫;承辦“廣東青工學堂”的各項工作,包括手機圈子簡訊編髮、手機電台“青工學堂”頻道的考核、@廣東青工學堂新浪、移動微博的管理以及“學習成才服務站”的開發、管理,依託服務站開展校企合作、技能培訓與競賽等服務青工成才發展的活動和項目;進行廣東青工學堂項目的提升與最佳化,研發一套能夠實現青工教育針對性、有效性以及可複製推廣的教育體系。
4. 深入研究和推廣服務青工成長發展的項目。
作為各級共青團組織的智庫,對圓夢計畫、廣東省青年產業工人作家協會、農民工玫瑰節等服務青年產業工人的有關項目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開發,實現項目的最佳化和深度推廣;通過在企業和團員青年中開展各種教育活動,為企業團組織配置資源,增強企業團組織活力,為企業團員青年的學習成才搭建便利平台,推動、活躍企業團組織的工作。
研究院負責人簡介
廣東青工教育研究院院長、肇慶學院校長
和飛,男,河北唐縣人,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原理、高等教育管理。現任肇慶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兼任全國教師教育學會地方院校協作會理事長、全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主義社會辯證法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馬克思主義學會副會長、肇慶市專家博士協會會長等職。1995年被廣東省人事廳、廣東省高教廳評為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1997年被評為肇慶市引進的優秀人才,2000年、2006年兩度被授予肇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2003年被評為第二屆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線優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養對象,2006年被評為肇慶市優秀校長稱號。
先後承擔世界銀行課題、全國高等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重點專項規劃課題等十餘項,出版專著和譯著多部,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光明日報》等刊物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主要著作有《地方大學辦學理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互動的盟友:自然科學的發展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師範教育與中國農村人口素質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和《馬克思主義以前的馬克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學術論文《最佳化整合教師教育資源,突出地方院校辦學特色》、《學術並舉,崇術為上――肇慶學院辦學理念的創新》、《高等教育中“學”與“術”的關係》、《尊學或崇術:高校辦學理念的分野》等,對地方高校改革產生重要指導作用。科研成果獲得多種獎勵,其中,1998年獲得廣東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05年獲第五屆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09年獲高等教育學會優秀成果二等獎;2010年獲廣東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
胡海建
男,1961年11月出生,河南輝縣人,中共黨員,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池田大作研究所所長,河南師範大學和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學會教育評價與指導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廣東省教育學會教育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外國教育史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10餘項:參加“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1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課題”1項,主持“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教育學研究項目”1項,主持中日友好學術研究課題1項,主持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十一五”規劃研究課題1項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外國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外國中國小教育》《教育評論》等重要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近40篇;出版專著5部,參編著作18部;榮獲廣東省2008―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和肇慶學院2008―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先後榮獲肇慶學院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科研成果獎勵和陳偉南科研立項獎勵一等獎,榮獲肇慶學院“教學十佳”榮譽稱號,並三次榮獲肇慶學院“科研十佳”榮譽稱號。
李頌國
廣東青工教育研究院業務副院長、廣東省青少年事業促進中心主任。
男,1975年10月出生,廣東梅州人,中共黨員。1997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廣東省青少年事業促進中心主任,西江日報特約記者。
1996年至今,完成省級科研課題3項,在《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南方日報》、《西江日報》和《肇慶學院學報》等報刊雜誌發表各類文章520多篇。主編《不做白領做首領――三十名大學生草根創業紀實》和《情歸自然》,已由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感動青春――當代大學生自強之星事跡報告集》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10年在西江日報開設“校園視線”專欄。工作以來,個人獲得廣東省優秀團幹部、亞運會志願者工作先進個人和“好新聞獎”等省級獎勵共23項,獲得教育部獎勵1項。
廣東青工學堂
目前,我國新生代產業工人總數已達2.42億,隨著城鎮化進程,正以每年800萬至900萬人的速度增加。廣東是用工大省、青年大省,在粵務工的“80後”、“90後”新生代產業工人約2000萬人,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建設力量。
為做好新形勢下新生代產業工人工作,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成長成才,維護他們的文化權益,在深入調研和反覆論證的基礎上,共青團廣東省委聯合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廣東移動等單位於2011年5月起,向全省非公企業推出“中國移動・優學地帶”廣東青工學堂項目。項目包括線上的“廣東青工學堂”圈子、手機電台“青工學堂”頻道、網站、微博以及線下的廣東青工學習成才服務站,致力於滿足務工青年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需求,激發他們提升自我的內生動力,幫助他們開拓視野,提高技能,提升素質,更好地服務廣東經濟轉型升級。
“廣東青工學堂”項目自啟動以來,目前已在全省建立3000多家青工學堂,覆蓋學員20萬人,信息發布接收量達到1.7億條次,139微博等聚攏青工冬粉22萬人,編髮了書籍《廣東青工學堂標準化工作手冊》、《廣東青工學堂春季讀本》供各地學習使用,並於今年7月鋪開第三階段6000家新站點的建設工作。
“廣東青工學堂”已形成“線上+線下”的整體運營方式,確定了“總部+門店”的管理推廣形式,並研究制定出此手冊供各地參考使用,指導各地各單位打造當地的“廣東青工學堂”項目。實施過程中,請各地結合實際,最廣泛地整合各類資源,突出優勢,彰顯特色,科學設計工作內容與實現路徑,探索建立長效項目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