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汕頭書院

景韓書院,位於廣東澄海澄城龍潭寺東側,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潮州府同知兼代理澄海知縣何敢復創建,清代知縣王岱、樊永底相繼修建。 冠山書院,位於廣東澄海。 ”隆慶三年(1569)始建,歷代多有修葺,清末改為學堂。

蓮峰書院

蓮峰書院,又稱忠賢祠,位於廣東潮汕名勝跡地蓮花峰風景區西北側鍾南山麓,坐北向南,座擁主峰蓮花峰,背靠粵東名剎蓮峰古寺,主體結構二廳二天井,縱30.2米、橫12.9米,自明代創建以來,聞名遠近,功能合二為一,既是紀念性祠堂,又是興學育才的書院,為清代潮陽縣四大書院之一,人們出於對文天祥丞相的敬仰和懷念,四百多年來多次對其維護修繕,是一處保護完好的明清古建築。據清光緒甲申《潮陽縣誌》記載:“蓮峰書院,在海門所城南,舊為‘忠賢祠’,道光四年海門參將何岳鍾拓建,光緒四年署知縣張璇,參將馮耀祖捐修,始延山長主講官課焉。”。山長由官員聘,每年就向海門局修脯銀200圓,按季繳署,其生童膏火貲計錢一百二十千,則以鳥網船秤傭供之。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文天祥從江西舉兵勤王,匡宋抗元,轉戰東南沿海,為追尋漂泊於海上“南逃”的帝舟,屯兵潮陽,於公元一二七八年冬登臨蓮花峰遙望帝舟,為蓮花峰留下了忠蹤故跡,後有元朝隱士張魯庵慕名前來,效法“首陽高風”,蓮花峰因此成了後來人們瞻忠仰烈的名勝跡地,成為儒、道、釋高士隱棲“塵外”、“梅隱”之所。為紀念忠賢的愛國精神,明朝萬曆甲午年(1594)由駐海門金吾將軍江應龍和隱居吳從周倡建,在鍾南山“雲水結廬”處(原為元張魯庵隱居住所及明吳從周隱居講學之“海鏡堂”)創建祠堂,因紀念宋丞相文天祥及元隱士張魯庵“一忠一賢”,故取名“忠賢祠”,之後幾經修繕。隨著蓮花峰聲譽日盛,至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南澳總兵蒲立勛、潮陽縣令王履祥、海門參將何岳鍾拓建成“蓮峰書院”,門聯曰:“座擁蓮峰五嶺風雲橫筆陣,門迎練海千層波浪涌詞源”。柱聯曰:“立學因勝跡,想歌銘氣壯,乃知為忠為孝,即從此日煥文章(何岳鍾撰,上聯佚)”,每年逢文天祥生日(農曆五月初二)及就義日(農曆十二月初九),人們都舉辦紀念活動,隆重紀念宋文天祥丞相、元張魯庵先生,明江應龍將軍、吳從周先生及清因抗擊海賊陣亡的參將陳名魁、守備李象斌六位忠臣賢士,“見賢思齊”是官府在此設立書院的根本原因,也是此處辦學特色,為地方培育人才作出很大貢獻,“書院春雨”因此位列蓮峰八景之一;至清光緒四年(1878)由縣令張璇、參將馮耀祖募資再次大修,並聘知名學者拔貢鄭安淮主持講學(蓮峰有其詩刻);1933年由嶺東佛教會根寬會長募資改建,因傳統土木結構怕白蟻破壞,故採用鋼筋水泥頂結構,1981年由政府拔款和社會各界募資再度修繕;1997年由政府撥款及蓮花峰風景區管理處募資進行全面整修,修舊如舊,保持明清建築格局,配以潮汕傳統建築裝飾特色,雕樑畫棟,金碧輝煌,使之面貌煥然一新,更寶貴的是書院有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書畫名家丹青題辭,還鐫刻著文天祥兩幅墨寶真跡,遺容儼雅,令瞻仰者肅穆起敬。
座擁蓮峰,五嶺風雲橫筆陣;
門迎練海,千層波浪涌詞源。

景韓書院

景韓書院,位於廣東澄海澄城龍潭寺東側,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潮州府同知兼代理澄海知縣何敢復創建,清代知縣王岱、樊永底相繼修建。乾隆十四年(1749)潮州同知代理澄海知縣陸鏞再就舊址擴建。三十年代理知縣陳科式重修。書院之中為講堂,後奉祀唐代韓文公(愈),本州進士趙德、明代潮州同知兼任澄海知縣何敢復為配製。左右廡房二間,講堂的東西向為知縣王岱祠和陳科式祠,還有在東壁西園兩廡舍前廳祭文昌和魁星,左邊為陸祠(秀夫),祠前有敦化書院,祀知縣樊永底、章兆曾、宣紀雲、陸鏞、陸元淳等。景韓書院既是藏書講學之處,又是祭祀先賢場所,設山長總領院務,主持講學,每年聘請儒師講課,主要針對科舉考課,講習儒家經籍、《八股文》。近代愛國志士、詩人邱逢甲(出生於台灣,祖籍樵嶺文福鄉,落籍於潮州大魚市巷文牌十七號),常在韓山書院、潮陽東山書院講學,1899年至1903年來澄海景韓書院主講維新之學,傳播變法維新思想。景韓書院於光緒三十年改為景韓國小堂,民國初再改為景韓學校。
此鄉為閩嶠通衢,前朝戰壘猶存,宜以詩書回獷俗
其地有昌黎遺廟,多士講堂新立,固應山斗仰名賢。
何地山題景韓書院
   

冠山書院

冠山書院,位於廣東澄海。據《澄海縣誌》載:“冠山書院,在冠山鄉神山麓,明朝知縣蔡楠建。後堂祀朱文公(熹)。”隆慶三年(1569)始建,歷代多有修葺,清末改為學堂。目前保存基本完好,為廣東現存四座明及明前書院之一。進入院門,為寬敞的大埕,兩株桂花,兩大缸荷花。書院採用三進制建築,第一進大門旁邊是兩間廂房,通往第二、第三進的是兩條有房檐遮蓋的廡舍迴廊。第二進正座大廳為講學堂,20扇規格木門肚組成排門,中間八扇,兩旁各六扇,每扇門肚上都書寫了明及明以前歷代名人有關勸學、禮學詩句。講學堂內是一座高近4米的漢白玉“朱熹講學”塑像,手執書卷,頭戴一冠,面容慈祥。“前祀朱熹,後祀蔡楠”是冠山書院的習俗。講學堂的橫樑上面都有許多彩繪,生動的人物形象,美麗的房屋景色,精緻而典雅。從講學堂出來,繞過石階,通過一個小門便是書院第三進。連線第三進和第二進的是一個小埕,就是潮汕人俗稱的後埕,相當於一條長長的巷子,前後連線兩個廳堂而左右連線的是兩側的廂房和兩個後門。第三進正廳結構同第二進相同,裡面祀書院倡建人、當年的縣令蔡楠。
禮門辟冠山,亦步亦趨追鹿洞;
道岸登澄水,為高為美溯杏壇。
清代蔡祖坤題大門
   

文昌書院

 位於廣東潮陽。原名北城書院。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縣劉景韶建於北城外。有屋2座、廊席20間,為諸生講業之所,後毀於倭寇。隆慶元年(1567)知縣陳王道改為關王廟。萬曆三十三年(1605)知縣王訓清出學宮旁東北隅居民所占官地,建文昌閣,祀文昌帝君,復改名文昌書院。置田租以為科舉及會文、課士之用。後廢。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縣臧憲祖重修。學產有市屋120間、土地52.5畝、水田61.5畝,以為師生修脯、膏火之資。乾隆中俱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