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彩瓷燒制技藝

廣彩瓷燒制技藝

廣州彩瓷始於明代廣州三彩,是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彩繪而燒製成的工藝品,運用我國織錦圖案的手法,利用各種顏色和金銀水進行鉤、描、織、填,宛如無數金銀彩絲織於白玉之上,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又叫廣州織金彩瓷, 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 300 多年歷史。廣彩的全稱是“廣州織金彩瓷。 當時廣州工匠借西方傳入的“金胎燒琺瑯”技法,用進口材料,創製出“銅胎燒琺 琅”, 成為著名的琺瑯彩,這是廣州彩瓷的萌芽。顯得廣彩奪目、富麗堂皇。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彩瓷燒制技藝簡介

2008年, 廣彩瓷燒制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州彩瓷俗稱廣彩,是我國清代外銷瓷的主要品種之一。清康熙晚期至雍正年間,將景德鎮的素瓷運至廣州加彩後出口成為外銷瓷出口的一種趨勢, 廣彩它構圖豐滿,金碧輝煌,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迎合了西方人的嗜好,極受歐美市場的追捧。
廣彩是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艷、金碧輝煌為 特色,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又叫廣州織金彩瓷,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 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 300多年歷史。廣彩的全稱是“廣州織金彩瓷。廣彩的生產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歷史。 當時廣州工匠借西方傳入的“金胎燒琺瑯”技法,用進口材料,創製出“銅胎燒琺瑯”,後又把這種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為著名的琺瑯彩,這是廣州彩瓷的萌芽。
廣彩界稱為“同治彩” 的便是此類。此瓶不但顏色豐富,金彩亦多,真可謂“金碧輝煌”,應是這一時期 的廣彩瓷的代表之作。光緒人物花鳥盤,採用十字開幅,開四個斗方,以花 果、蝴蝶作地,光內繪花鳥人物,兩兩相對,中心一夾金圈,內繪花鳥(亦可繪上外國商標),此種花式可千變萬化,易於批量生產,行業上稱為“織金人物羽毛” 的便是此類。

廣彩瓷燒制技藝歷史

彩瓷,所謂織金彩瓷,就是在各種白胎瓷器的釉上繪上金色花紋圖案,仿佛錦緞上繡 以色彩絢麗高雅華貴的萬縷金絲,然後用低溫焙燒而成。作為廣州彩瓷初期產品的 琺瑯彩,以其高貴艷麗的特色,備受中外富豪貴族的喜愛,清廷列為貢品,外國一 些王室貴族派官員專程來廣州求購。後來乾脆由歐洲商人帶來彩瓷圖樣由中國商人 按要求製造,專供出口。那時廣東商人從景德鎮運來瓷坯,採用江西粉彩技藝仿照 西洋彩畫的方法加以彩繪,再焙燒而成。後來廣彩藝人繼承明代彩瓷的藝術特色, 吸收西洋畫法,繪上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圖案,逐漸形成獨特的嶺南藝術風格,並 將許多圖案固定下來,成為廣彩的傳統花款,例如花籃龍鳳彩蝶金魚、古裝 人物等。最常用的構圖是用花邊圖案圍出若干形狀各異的空格,在空格內繪以花卉、 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設圈格,進行滿花彩繪,表現一花多姿,百花齊放的畫圖。

廣彩創燒的初期階段

廣彩瓷器的出現和發展是和廣州所處的地理位置、對外貿易有關。廣州是我 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出入口岸,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解除海禁,外國商船隨之 增多,外國之重華瓷,或在廣州訂貨,或來樣加工,因而也促進了廣彩瓷器的生產 和發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應是廣彩的初創階段,無論是師傅、顏料、素瓷 都是從景德鎮來,或依景德鎮彩瓷紋樣,或來樣加工,歲無定樣,故廣彩的特色不 太顯著,國內流傳下來的實物很少,或者見到也不清楚是廣彩。廣彩開光人物盤口 瓶,頸部和腹部均有兩菱形開光,上兩開光繪山水,腹部兩開光內繪清裝 人物小景,只是以錦紋相隔,露出大片白地,而不是廣彩慣用的滿地,金彩也不多, 只在口沿處的錦帶中配以五瓣金花,這是初期廣彩的瓷畫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