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暨南大學附屬東圃分院肝病中心專家陳世功指出:肝癌介入治療是採用的在不開刀暴露病灶的情況下,在血管、皮膚上作直徑幾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設備(血管造影機、透視機、CT、MR、B超)的引導下對病灶局部進行治療的創傷最小的治療方法。分類
在肝癌中,血管性介入治療臨床套用最多。主要是選擇性肝動脈灌注治療,選擇性肝動脈栓塞,選擇性肝動脈化療栓塞。其主要生理學基礎是正常肝細胞的血液供應20%-25%來自肝動脈,75%-85%來自門靜脈。而原發性肝癌的血液供應90%-95%來自肝動脈,這就為肝癌血管性介入治療腫瘤提供了解剖學基礎。三者具體技術方法是相同的,就是在皮膚上穿刺大概3-5mm的小口,從動脈內插管至肝癌供血動脈,再通過導管給藥,不同之處在於給的藥物不同。1、選擇性肝動脈灌注(TAI)治療:是通過導管以等於或小於靜脈給藥的劑量動脈內灌注藥物。這樣可使靶細胞局部藥物濃度提高和延長藥物與病變接觸時間,並且減少全身的藥物總劑量,達到提高療效和減少副作用的目的。常用的主要是化療藥物,化療藥物的療效與肝癌組織所在部位藥物的有效血濃度及藥物與肝癌組織接觸的時間呈正相關關係。
2、選擇性肝動脈栓塞(TAE):是通過導管將栓塞劑選擇性注入腫瘤血管和腫瘤供血動脈,阻斷腫瘤供血,封閉腫瘤血管床,從而抑制腫瘤生長。這相當於把腫瘤“餓死”。常用的栓塞劑有明膠海綿,超液化碘油、海藻酸鈉微球等。
3、選擇性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就是經導管既給化療藥物,又給栓塞劑。通過兩種途徑消滅腫瘤。
優勢
對於中晚期肝癌患者而言,肝癌介入治療總是尤為重要的!很多時候,介入治療已成為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案。介入治療採用局部靶向藥物灌注、腫瘤血管栓塞及氬氦冷凍消融等方式集中殺滅腫瘤細胞,較大限度地降低腫瘤負荷(減少惡性腫瘤數量、體積),並結合致敏NK-CIK生物細胞免疫治療、抗腫瘤血管生成藥物等,在臨床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了生存時間。並可逆轉部分患者肝癌分期,使不能切除的肝癌病例轉化為可切除的肝癌病例。1、療效確切,治療成功者可見到AFP迅速下降,腫塊縮小,疼痛減輕等。
2、機理科學:介入治療局部藥物濃度較全身化療高達數十倍,而且阻斷腫瘤血供,因此雙管齊下療效好,毒性較全身化療小。
3、肝癌介入治療操作簡單易行,安全可靠。
4、年老體弱及有某些疾病者也可進行,不須全麻,保持清醒。
5、診斷造影清晰,可以重複進行,便於多次對比。
6、對部分肝癌可縮小體積後作二步切除。
7、可作為綜合治療晚期腫瘤重要手段之一。
8、肝癌介入治療費用相對比較低。
對症治療
1、小肝癌黃疸:中醫理論上小肝癌這一症狀的發生常以肝膽濕熱辨之,而黃疸不限於肝膽,脾胃尤可致黃。另外《金匱要略》闡明了黃疸的重要病機,“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濕邪外襲每易傷脾,脾失健運易滋生內濕,濕邪中阻,脾胃升降失調,肝臟疏泄失常,致膽液不循常道,滲入血液,溢於肌膚而發生黃疸。這些都是中醫上對於小肝癌對症治療的理論依據。同時,中醫認為陽黃多因濕熱鬱蒸,陰黃多因寒濕阻遏,脾陽不振。對於小肝癌黃疸的治療可加用茵陳、梔子、鬱金這些藥劑。2、小肝癌疼痛:疼痛是小肝癌治療的主要內容。邪氣留滯,氣滯血瘀,痰凝毒聚,相互搏結而發為腫塊疼痛是中醫上對於小肝癌疼痛治療的理論依據。可見痰、瘀、濕、毒這4個方面均可導致出現小肝癌腫塊疼痛。且這4個方面又密切聯繫,互為因果,互結為患。不同患者不同時期會各有側重,而使臨床表現變化多端。要進行小肝癌腫塊瘀證的治療可加用桃仁、紅花、丹參、赤芍、鬱金。
3、小肝癌發熱:癌熱是小肝癌在治療過程中常見的症狀之一。中醫認為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中氣不足,陰火內生,可致發熱。同時認為氣、血、陰、陽諸虛,氣、血、痰、濕、食諸郁均可導致發熱,而臨床表現亦是變化多端,有體溫正常但患者自感內熱或肝區大熱者,有體溫升高、遍身捫之烙手者,此外也有寒熱往來等,這些都是小肝癌治療中的中醫理論依據。在小肝癌的中醫治療上濕熱內蘊可加用茵陳、黃連、黃柏、龍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