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佬

廣佬

早使用廣佬這一名詞的,是江西省人。江西省贛南地區人使用這一名詞,專指其境內的一個次民系,而這個亞民系,實際上就是現在通稱的客家民系的一個支脈。

嶺嶠同根

客家民系發源地客家民系發源地
據《上猶縣誌·方言》載:“從人口來源和遷入年代來看,東南部的東山鎮及其附近的幾個鄉居民遷入時間較早,他們便自稱‘本地人’,說的是‘本地話’。西部的居民遷入較晚,被本地人稱為‘廣東人’,俗稱‘廣佬’,說的是‘廣東話’。上猶方言分為兩片,即東片和西片。西片的下陳陳氏和營前城黎氏,七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跟縣城東山鎮話相近的方言,他們也稱之為‘本地話’。但是,上猶全境都屬於客家話——客家人說的‘廣東話’的客家話,本地人說的‘本地話’也還是屬於客家話。”
目前尚有譜牒資科可查的贛南本地人,大多都是南北朝以後遷入的。如寧都縣城梅江鎮賴氏在南朝元嘉年間由浙江松陽遷來,南康縣蓉江嶺嶺吳吳氏、東門村千秋坪袁氏在隋代從河南開封遷來。唐宋時期遷入的更多,如石城縣今存四十四姓,寧都還有四十六姓。明代初年,贛南人口流失嚴重,田地荒蕪,而贛中一帶人口密度大至“肩摩袂接”,於是朱元璋下令獎墾。南昌、吉安等府大批人口遷到贛南。 由於時代久遠,贛南“本地人”的血統成分相當複雜,但無論先來後到,贛南講“本地話”的所謂“本地人”,都應該歸類於客家民系,因為贛南的“本地話”同樣具有客家方言語音、辭彙和語法的基本特徵。
贛南曾經有“本地人”跟“客籍人”的爭端(劉綸鑫,1996),本地人是唐宋以來便設籍的居民,而“客籍”是指明末清初才從粵東搬來的移民。他們又被稱為“廣佬”、“客籍人”,但不叫做“客家人”。此外也在清初,嘉應州、惠州府、韶州府人,大舉移民廣西、四川、台灣,少量也移民湖南,當中也有一些不同方言群體間的衝突,如台灣的閩南人和嘉應州人也曾經械鬥。但是在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論》出版以前,他們也沒有被稱或自稱客家。台灣的粵東移民,只會稱為“客人”或“廣東人”。在文獻中都稱為“粵人、粵東人”,語言是“廣東話”,一直到日本統治時代也是如此。

粵之東派

粵東人的外遷粵東人的外遷
在廣西,來自惠、嘉二州的移民幾乎是最晚入桂的漢人,所以惠、嘉二州方言使用者在廣西最先只是被稱為“來人”。也就是說,惠、嘉二州方言使用者和當地人,根本都不知道這些惠、嘉二州移民在廣東被稱為“客家”。既然他們不自稱“客家”,廣西也沒有人稱惠、嘉二州方言為“客家話”,而只是“新民話、麻介話、艾話”等古怪的名字。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惠、嘉二州方言使用者在四邑地區通常被稱為“客賊”、“客匪”,一般不稱為“客家”,所以他們在械鬥以後遷移到廣西時,就沒有將“客家”的稱號帶進去。需要強調的是:在四邑地區發生械鬥之前,粵西的陽江、茂名、湛江及桂南地區早就有“涯人”定居,“涯話”的稱呼也已經存在
在清以前的歷史文獻上,嘉應方言使用者一般都自稱唐人,在家鄉是程鄉人,離開廣東時稱自己是粵人、廣東人。“客家”作為一個民系的名稱,在17世紀以前沒有發現(梁肇庭,1997;胡希張等,1997)。許多“純客住縣”的縣誌,也沒有在十九世紀以前,提到自己是客家。相反的是,在非純客住縣中,倒有不少“客家”的記載,但這也是在十七世紀以後的事。
在四川,“客家”更是一個新引進的名詞。因為來自韶州、嘉應州、惠州等地移民,只知道自己是廣東人,說的是“廣東話”(崔榮昌,1996)。在族譜中,更沒有人記載自己是“客家人”(陳支平,1998)。而在大部份的韶嘉惠移民的口中,“唐人”確是一個重要的身分認同。越來越多的研究說明,在宋代到清代初年,韶嘉惠移民在這段期間,根本沒有“客家”的感覺。他們跟其他地方的廣東人一樣,在家鄉認為自己是“本地人”。在四川,直到改革開放的初期,還認為自己是廣東人,建的會館是廣東會館,講的是廣東話(崔榮昌,1996),雖然他們現在已經知道自己的“廣東話”跟目前所定義的不同,但他們已經堅持了兩百多年的認同,還將延續下去;只是今天的“土廣東人”,增添了客家的義涵。
光緒三十一年(1905),順德人黃節編寫《廣東鄉土歷史》稱“客家非粵種,亦非漢種。”光緒《嘉應州志》卷8載:“嘉應州及興寧、長樂、平遠、鎮平(蕉嶺)四縣並潮屬之大埔、豐順二縣,惠州府屬之永安(紫金、龍川、河源、長寧、和平、歸善、博羅,一州七縣,其土音皆可相同。廣州人謂以上各縣人為客家人,謂其話為客家話。”清末古文與語言學家章太炎在《新方言》“嶺外三州語”卷序言中說:“廣東惠、嘉應二州,東及潮之大埔、豐順,其民字晉末逾嶺,宅于海濱,言語敦古,與土著不相能。廣州人謂之客家,隘者且議其非漢種。余嘗問其邦人雅訓舊音,往往而在,即著之《新方言》”。
“廣東之客家,不與其土著之民相齟齬,乃與其鄰近先來之客相齟齬,先來之客,忘其己之為客,而自居於主,竟有字客人曰狢,曰,且有曰客家非粵種,亦非漢種者,於是客家之優秀者,乃相率著書,以自明其為漢族,然不過就言語或種族為疏證,未有將其歷史地理語言文教為綜合之研究者。”(朱祖希《客家研究導論》序)
“先來之客”自詡為本地、粵種,即是現在的廣粵民系,他們忘記自己的客家身份,以地主自居,誣稱從東路遷往西路的移民客家占地主,實際上他們自己才是占了南粵土著居民的土地。客家人沒有跟土著居民發生衝突,卻遭到同屬中原南遷的先來之客排斥,被廣州之人蔑稱為非漢種。那么些人正是章太炎一句“隘者”所指,恰到好處。今天的嶺嶠客家自然不願意一輩子背著“客家”標籤,只是既然隘者還在繼續製造神話,蓄意貶低東路粵民。嶺嶠人只好太極推手,便以客家之名義自強銳進,卸力回擊隘者,最終求得兩相釋懷。

傲然客家

贛南客家圍屋贛南客家圍屋
江西境內的客家方言,可分為客籍人所說的客籍話(新客)和本地人說的本地話(老客)兩大派系。在本地話中,寧都、石城一帶因地接閩西,又是閩粵客家先民南遷時的必經之地,所以,寧石方言與客籍話有較多的相似之處。不過,寧石方言又自成一體,所以,我們也將它們單獨作為一類。 雖然位於大庾嶺北麓,但其中的客籍話,較為接近客家方言的南片腔(嶺南客家語音);寧石方言與本地客,則是屬於客家方言的北片腔(嶺北客家語音)。
1、客籍話
江西境內的客籍話主要分布在:
1)贛西北九嶺山脈地區,包括銅鼓縣大部、修水縣南部及東南部、武寧縣西南、萬載縣北部和東北部、宜豐縣西北部、奉新縣西部和北部、靖安縣西北部;這相當於學術上所稱銅鼓片。
2)贛中山區和贛西羅霄山脈地區,包括萬安縣四周山區、泰和縣東部與西部、永豐縣南部、井岡山市、吉安縣西南、永新縣西南、寧岡縣大部、蓮花縣少數鄉、遂川縣西部和東南部;
3)贛南四境山區,包括崇義縣西北、上猶縣西部、興國縣北部、瑞金縣東部、會昌縣東南、信豐縣西南、定南縣、龍南縣、全南縣、尋烏縣。此外,南康塘口一帶和贛縣部分地區客籍人甚多;南康還有所謂“河源聲”,與客籍話相似,但受了本地話較大的影響。
2、本地話
贛南中部的本地話,其範圍包括:贛州市郊屬地區、贛縣、於都、大余、南康、信豐大部、安遠大部、會昌大部、瑞金西南、興國南部、上猶東部、崇義東南部。安遠、會昌、信豐、瑞金等接近客籍話的地區,受客籍話的影響較大。南康、贛縣境內有部分地區客籍人分布較稠密,客家話的特徵比較突出。
3、寧石話
寧石話主要分布於寧都縣和石城縣。瑞金、興國二縣的鄰近地區也與寧石話相近。
江西贛南地區的本地話、客籍話,都屬於客家方言,傳統上只有“本地”和“廣佬”的對稱,解放後客家觀念逐漸成型,於是形成了老客、新客的對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