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安徽目連戲
目連戲為專演《目連救母》而命名,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有證可考的劇目,因此被視為戲曲的鼻祖。北宋時開封已有連演七天的記載。目連戲集戲曲、舞蹈、雜技、武術於...
目連戲的成因 綿延久遠的歷史淵源 雅俗共賞的表演藝術 不容樂觀的傳承發展 目連戲的特點 -
恩施南戲
南劇又叫施南調,是鄂西唯一能在廟台演出的大劇種。由於常在廟台演出,又長於演唱連台大戲,俗稱“高台”、“人大戲”,以和流行在鄂西的木偶、皮影(矮台)及儺、...
一、南劇的命名 二、傳統的藝術特色 -
陽戲
陽戲,是一種流行於中國西南諸省的地方戲劇種。在重慶、湖南、貴州、湖北等省市寬廣的農村大地廣泛流傳。那裡居住著漢、土家、苗、侗、白、回、瑤、壯等多個少數民...
溯源 特色 流派 陽戲劇目 福泉“陽戲” -
社戲[宗教、風俗戲藝活動]
社戲,指在社中進行的一種有關宗教和風俗的戲藝活動,有著酬神祈福、文化娛樂或商業相關的意義,代表地區有紹興社戲、黃岡社戲、安順地戲等。
活動概念 內容 代表地區 文藝作品描述 -
辰河陽戲
概述陽戲形成於少數民族地區,藝人中亦有不少來自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一些藝術形式,也給陽戲的藝術發展帶來影響。土家族的“打溜子”,苗族的歌舞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民歌情歌、民間故事等都給陽戲劇目增添了特別的地方色彩和...
概述 溯源 流派 劇目 聲腔 -
應節戲
應節戲即逢時過節, 劇團特意演出與節令相適應的作為慶祝的劇目。如端午節演《白蛇傳》,七夕演《牛郎織女》,中秋節演《嫦娥奔月》等。
概念 春節節日 基本劇目 地區習俗 -
賽戲
賽戲是一種曾流傳於山西、河北、內蒙古、陝西的古老劇種,是融民間祭祀與地方戲曲於一體的,具有濃郁邊塞地方特色的傳統文藝形式,賽戲形成於宋金時期,由於其歷史...
歷史淵源 藝術特色 主要劇目 -
湘西自治州陽戲
陽戲是一種流行於湘西的地方小戲劇種。湘西古為楚地邊陲,楚文化的許多精彩積澱在那些僻遠的叢山峻岭之中。湘西還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這裡居住著漢、土家、...
簡介 劇目 表演特點 -
廟會戲
廟會戲是一種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上海地區的廟會戲淵源久遠,明萬曆年間即已流行,入清後尤盛,按本地習俗,凡道、佛兩教神誕之期,例有廟會,並於祭神、行會後演劇祈年。
廟會戲的史栽 廟會戲歷史發展 -
鳳凰陽戲
鳳凰陽戲始於乾隆年間,是正月陽春演出的歌舞小戲,曲調唱腔都從山歌小調發展演變而來,是湘西具有很大影響的地方劇種。
鳳凰陽戲簡介 鳳凰陽戲歷史 鳳凰陽戲特點 鳳凰陽戲劇目 鳳凰陽戲在山野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