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誌釋義
1、標誌以施氏宗親會的“施”字來做主體,主要以篆體字來設計,上面的部首與屋頂做結合,表達施氏宗親如同一家人團結友愛。
2、三隻白鷺,體現宗親會是以家庭為單位,現普遍是三口之家,代表相親相愛是一家。
3、以旭日體現事業蒸蒸日上,以黃到紅的漸變,象徵家庭溫暖的傳遞 。
組織目標
弘揚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增進閩台交流,促進祖國統一,
施氏淵源
施姓來源
(一)以國名為姓。據《姓氏紀略》記載,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有個諸侯國叫施國(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市一帶),春秋時國亡以後,施國的子孫為了不忘先祖,便以國名施為姓,世代相傳姓施。不過,這一支施氏後來的活動,古籍缺少記載,所以對於他們的發展和繁衍情形,迄今仍無資料可稽。
(二)出自子姓,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據《左傳》所載,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為衛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稱邽)氏、錡氏、飢氏、樊氏和終葵氏等。施氏為制旗幟的工匠,其後代相傳姓施,稱為施氏。
(三)出自姬姓,得姓始祖:施父。據《通志肥獻迓苑以字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載春秋時魯國君主惠公(姬姓,黃帝之後)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稱施父尾。其在魯桓公時任大夫之職,據說他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之變化,斷言曹伯(曹國國君)將不久於人世。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尾生下施伯,後成為春秋名臣。傳到施公之重孫孝叔時,以祖名為姓,以與別的家族不同,於是形成施父姓,後省去父字,遂為施姓,世代相傳。他們尊施父為施姓的得姓始祖。另有一說稱,施姓源於周朝姬姓,至東周列國魯惠公第三子恆,賢德而有才華,“門下丁公府椽,流譽他方,四國歸仁,遂以‘他方’二字合為‘施’字,食采於鮑,封為施國。恆號施父。”
(四)出自方姓,為明代方孝孺同族方氏,避難時改姓施。據《姓氏詞典》注云:"系改姓,明代方孝孺被殺後,其同族外逃,懼怕株連改此姓。"施"字拆開為"方人也"。
(五)出自他族改姓。如雲南白族以海螺為圖騰的氏族,漢姓為施;明、清時雲南土司有施姓;世居瀋陽之滿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納西、僳僳等族有此姓 。
施姓家譜
施氏是魯惠公的後裔,在崇明的兩支都出自四十四世平一。平一生二子,岑和峰。峰的長子存治四傳至汝愚,又五傳至自愚。自愚四傳至道。道有三子,伯彪、伯虎、伯貂。伯彪子廷椽,伯貂子廷握。廷椽子六十二世天瑞為宋大夫總轄,為避靖康之難從汴京(今河南開封)遷至崇明。這是一支。廷握子天壽遷句容,傳六世至廷善(第六十八世),又從句容遷崇明。這是又一支。時間在明洪武至永樂年間。後廷善三世孫文伯遷嘉定,四世孫宗章、宗鄂遷通州、泰興。後又回歸崇明。
《施氏先世事略》載一世至八十九世系。一世名父,字尾生。周成王封於魯,食采於鮑因氏。二世伯任魯國大夫,住在曲阜,很有謀略。管仲被囚於魯時,伯勸魯莊公殺之,莊公不從。六世愷之女耀英為孔子嫡母。二十二世固鎮很有學問,為逃避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藏匿在隴西,改姓嚴。到二十三世訴時,恢復施姓,回到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後又遷往沛(在今江蘇省)。三十七世延,當過漢代太尉。二十九世然,字義封,與孫權同學,從大司馬(官名)升為永安侯(官名),又改封為當陽侯;煦,字復名,封過蕩寇將軍;良,任過尚書左丞。曾經出現連續十世朝廷為官,譽為“十世簪纓”。四十三世斌,晉代建武時任信安太守、征西元帥,又升尚書左丞,431年(太興元年)封中蠲侯。五十五世肩吾,唐元和年間狀元;敬本,唐進士博士。六十五世師有,南宋太學博士,任溫州刺史。七十六世之美,字含齋,著《朋壽堂集》。七十七世文,號駿臣,擅長詩畫,兼通各藝,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上書朝廷,建議築營房於本縣四城壕,從此本縣兵、民開始分居。七十九世仁,字佐王;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封忠勇將軍。八十一世成德,字進修,四川寧遠知府。八十四世鈺,字二如,一生愛古,鑽研鐘鼎碑刻,曾刻“雲麾碑”十三行,保存晉、齊書畫,又編《漢磚硯譜》、《防海揭要》等書。八十五世啟華,號閏秋,1882年(清光緒八年)赴湖北,經辦清查交待豁免局務、宜昌川鹽總局收支、鐵路局庶務、官書局專辦,並開發興國、大冶煤鐵等礦,勘築鐵路。歷任武昌府通判、德安府知府。八十六世鼎暄,字卓元,北京交通大學工學士,受交通部選派赴日本實習,回國後歷任張家口無線電報局局長、察哈爾全區電務總稽查等職。
《施氏先世事略》分“緒言匯述”、“本支世系”、“忠孝合編”、“先德萃編”、“清芬匯稿”、“墳墓圖記”、“附吠枷瘛?部份。其宗譜創自宋末,此後每代都進行修輯,分支派別一目了然。宗譜由明代宣德年間維禮創立,嘉靖年間,玠根據浙譜彙編而成,清代乾隆時掞廷增修。載本為1925年,天壽系八十六世孫施鴻元所輯。
施氏今分布在本縣多處。收藏載本的施文德,系八十五世孫。為中醫副主任醫師,任本縣城橋衛生院院長、縣中醫學會會長、縣政協副主席。1984年傳至八十七世。
施氏祖先
施氏歷史,淵源流長,中華民族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創造了和天地共存,於日月同輝的中華文明。在這長的歲月,由北到南都有我施氏古聖先賢的足跡。
認識祖先,追尋自己的根,秉承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光前耀後,直教臨濮之光照遍中華大地;緬懷先賢及其建樹,宏揚和繼承他們的精神,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讓他們的光輝事跡澤及千年,永垂不朽。
始祖魯惠公
[施]姓出自[姬]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魯惠公之子施父,其支孫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
公元前十一世紀,姬姓的周文王行仁政,天下所歸,在位五十年。文王崩,其次子武王繼位。周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輔助武王討伐,減商後建立周朝,武王即天子位,封弟周公於魯(今山東)。武王死後,子成王繼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長子伯禽被封為魯候,成為魯國的開國君主,建都曲埠。周公是輔國重臣,必須留在朝廷,實際治理魯國者是伯禽及其後裔,前後歷八百七十三年。
公元前七百七十年周平王被迫東遷,從此周王室開始衰弱,周王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還。諸侯爭霸,大國兼併,大夫專政,強大了的諸侯,不再對周王室為命是從。其時,魯國傳至伯禽的第八世孫魯惠公時,惠公生三子,隱公(息姑)、桓公(軌或稱允)、尾生(施父〔據《史記》記載及《施氏世界》著姓考〕。第三子尾生字施父,賢德而有才華,在桓公主政時為魯國大夫,是春秋名臣之一,桓公差遣其聘齊公先往朝周,周天子為嘉其義,厚加賞賜,遂命將尾生字施父的[施]字賜為姓氏,成為施氏的得姓始祖,其子孫開始了施氏的傳衍。歷代以來均奉魯惠公為施氏始祖。(按:有關施氏得姓過程有不同版本的記述:[流譽他方,各國歸仁,遂以他方二字合為施氏;封於施國,以國為姓]。綜觀所有記載,得姓始祖均屬於魯惠公的第三子。這畢竟是公元前的事,難有完全真確的考究,諒也無損我們對施氏源流的認知吧!)
唐秘書丞典公
錢江始祖唐秘書丞典公,祖妣許氏,於唐昭宗十六年(公元903年)與長子敬敷(官任宣教郎)次子敬承(官任宣義郎)從河南光洲固始縣隨南渡,擇居牙水之右,定名[錢江],世代蕃衍,至今一千一百年整。
施氏祖先自三國時期開始南遷北移。唐末黃巢起義,中原沸騰,公卿避難,秘書丞典公由河南光洲固始縣入閩遷居晉江錢江開基,是為錢江始祖。典公別世,敬敷、敬承兄弟設立典公的遺像等為始祖。始祖生前精於天文曆法,對與地盤庚研究深奧。相傳其親自勘定墓地在〔青石山〕(現後宅村),因為此地龍脈發源於靈源山,山峰突起,開屏展帳,山川拱秀,奇石巉岩。並謂此地〔進前三宰相,退後萬年丁〕,又詢祖妣之意見。典公逝世後,祖妣親自將棺木退後安葬。至今子孫蕃衍數十萬,足跡遍及五大洲,足見祖妣用心良苦!
錢江始祖典公陵園於1989年初重建落成。1989年4月晉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行文確認錢江始祖典公陵園為文物保護單位。
宋大理寺評事炳公
炳公,字延耀.號煥章,樞公長子。年已六十六高齡,於宋高宗紹興年間,考中進士,官大理寺評事。
宋孝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評事炳公由河南光州固始縣遷移福建省福清市。炳公生於宋高宗建炎元年丁末年,卒於宋甯宗慶元元年庚申年,葬於福建省福清市高樓鎮高樓山。取鄭氏,育有三男;長子施秀、次子施英、三子施茂。評事公長子施秀,登南宋逍淳熙辛丑進士,宋孝宗時官太原守,住高樓鄉。評事公次子施英字彥生,生於南宋淳熙己末年,遷居南潯,娶黃氏,子孫蕃盛,譜牒未詳。評事公三公子施茂字得根,南宋甯宗逍廣時(公元1168—1224)官南潭州都事,遷居福建省晉江南潯(今福建省晉江市衙口),娶何氏,子孫蕃盛,譜牒未詳。
錄之高樓鄉譜,曉然於吾宗系所從來,及支分派晰,與其間卓行高風,彰彰表著,可無遺憾矣,獨惜始祖評事公,及大宗樞公,上舍公,之諱字卒藏,竟失其傳,譜牒未詳,則歷世既遙,無從考訂。
業務範圍
1、組織和開展臨濮姓氏文化學術研究,參加海內外所舉辦的相關學術研究活動,發表國家法令所允許的相關學術論文。
2、開展與臨濮姓氏源流研究有關的海內外交流活動,與海內外同仁加強聯繫,增進華僑華人的故鄉認同感和同心力。
3、深入開展海峽兩岸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的研究,為海峽西岸經濟建設及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服務。
4、廣泛徵集有關臨濮姓氏源流的資料,深入開展研究與組織交流,定期或不定期編纂、出版會刊以及資料彙編等結集。
5、接受尋根問祖的委託,從事臨濮姓氏源流的查訪、研究、考證,開展相應的諮詢服務。
6、舉辦相關臨濮姓氏資料及歷史人物的展覽或紀念等活動。
7、創辦與業務相關的文化實體。
8、成立“會刊”編委會。
組織架構
設會長一人(《社會團體分機構登記證書》上的負責人,即為會長),常務副會長一人、副會長若干人、監事長一人、副監事長若干人、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若干人、常務理事若干人、監事若干人、理事若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