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簡介
藏軍與西康地區川軍之間爆發的三次軍事衝突。民國時期,英國為實現在西藏的分裂計畫,協助噶廈加強軍事力量,組建藏軍總司令部,驅逐清朝駐藏官員和軍隊,三次向四川、西康地區進犯,歷時15年。
三次衝突
第一次衝突1917年駐紮類烏齊的川軍抓獲兩名“越界”割草的藏軍,押往昌都。西藏方面要求將兩名藏軍交由西藏地方自行懲處,川軍統領彭日升將兩名藏軍斬首。英印政府藉機煽動西藏進行分裂活動,為藏方提供槍枝彈藥,唆使藏軍東犯,發兵襲擊川軍駐地,占領類烏齊、恩達等地,進而圍困昌都、察雅。彭日升頻頻告急,時四川軍閥同雲南軍閥作戰,故僅有川邊鎮守使陳遐齡派出一個營援救。1918年4月昌都被藏軍攻占,彭日升等被俘。此後,藏軍分南、北兩路東進,連續攻占德格、鄧柯等7縣。7月藏軍同川軍在甘孜以西之絨壩岔激戰20余日後,各據雅礱江兩岸,陳遐齡派劉贊廷為代表前往昌都談判。經英國駐華副領事台克曼等調停,最後議定將康區的鄧(柯)、德(格)、白(利)、石(渠)和昌都、類烏齊、察雅、三岩(武成)等共13縣劃歸西藏暫管。
第二次衝突 1930年6月西康甘孜的白利土司與大金寺因土地差民糾紛發生爭端,藏軍因支持大金寺占領白利,駐紮甘孜之川軍西出白利鎮,與藏軍衝突,遂起戰事。在英國支持下,藏軍大舉東犯,當時正值四川軍閥混戰,藏軍占領白利、甘孜、新龍(瞻化)和囊謙等地。四川當局請求國民政府與達賴交涉,制止藏軍東進。1931年4月國民政府派遣蒙藏委員會委員唐柯三前往甘孜調解,又通過貢覺仲尼致電達賴喇嘛,請其令藏軍停止東進,並派員談判解決。1932年唐柯三到達西康後,與達賴喇嘛指派的穹讓代本談判,雙方擬定停戰草案。草案規定允許被藏軍占領的甘孜、新龍由藏軍駐守,被俘川軍放回。因該草案遭到西康、四川軍政當局及漢藏各族民眾的反對,議和暫告停頓。
第三次衝突 就在康藏第二次衝突戰事未平之時,英國又派遣駐錫金行政官到拉薩策動噶廈出兵青海玉樹地區。西藏上層統治集團因藏軍東犯西康連連得手,產生了進犯青海南部的野心。1932年3月藏軍以玉樹地區寺廟土地糾紛為藉口,乘青海南部防務空虛之際發動進攻,4月3日占領囊謙,進而包圍玉樹。7月青海軍閥馬步芳組織援軍開始反攻,大敗藏軍,並乘勝追擊進入西康,占領1919年以來被藏軍占據的石渠、鄧柯等縣。青海軍隊的勝利,使突入甘孜、新龍一帶的藏軍翼側暴露,補給運輸線受到威脅,因而被迫向西撤退。四川劉文輝也派出1個旅,配合青海軍隊向甘孜、新龍方向反攻,收復了金沙江以東之甘孜、新龍、德格等縣。正當川、藏兩軍隔金沙江對峙之際,西藏地方當局被迫派人請求國民政府調停,康、青兩省也派人談判。1932年10月十三世達賴喇嘛派出的代表與西康代表簽訂了《康藏崗托停戰協定》。由此,形成了西康省與西藏地區以金沙江為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