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人[無官爵的平民]

庶人[無官爵的平民]
庶人[無官爵的平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庶人(shù rén):泛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統治族居住在國中(城內)及國郊,稱為國人。國人中的上層為卿、大夫、士,下層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於城郊,耕種貴族分給的土地,享有貴族給予的政治軍事權利。如參加國人大會,參與軍事活動,充當徒卒(註:tú zú,步兵)等。但他們也承擔沉重的義務,如庶人服兵役,繳納軍賦等。此外,青年庶人還負擔一定的勞役。庶人還包括具有自由身份的勞動者及被免除人身依附關係的奴隸。“三後之姓,於今為庶。”(《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意即夏、商、西周三代帝王的後代,到今天成了平民。

基本信息

含義

庶人:平民;百姓,無官爵者,具有自由身份的勞動者。

發展歷史

周代統治族居住在國中(城內)及國郊,稱為國人。國人中的上層為卿、大夫、士,下層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於城郊,耕種貴族分給的土地,享有貴族給與的政治﹑軍事權利。如參加國人大會和國人盟會,參與軍事活動,充當徒卒等。但他們往往也承擔沉重的義務。如庶人當兵作戰,則需負擔軍事裝備,繳納軍賦。此外,青壯庶人還要擔負一定勞役。在一定條件下,庶人有可能轉化為貴族等級成員,如以軍功晉升為士﹑大夫等;其它等級或階級的人也能轉變成庶人。

周代庶人屬於平民階層,僅僅是關於庶人身分多種看法之一。由於對周代社會及有關庶人的史料有不同認識,西周封建論者認為庶人是農奴;魏晉封建論者認為西周春秋的庶人為原始社會末期農村公社成員;西周奴隸論者中,除庶人平民說外,還有庶人奴隸論。

秦以後,除奴婢外,無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稱庶人。史籍中常見奪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為“庶人”的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興起。他們自恃清顯,不僅歧視無官爵者,而且一些位卑職微的小吏或門第不顯的品官,亦被其貶為“寒庶”﹑“寒素”,以及時有“士庶天隔”之說。但當時在法律方面,並無嚴格區別士人與庶人權利﹑義務的規定,如什伍相坐之法,士庶均不能免。唐以後,庶人一詞使用漸少,逐漸為“民”﹑“百姓”﹑“黎庶”﹑“庶民”等所取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