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梗
婚禮那天,忽然下起了雨,用一塊石頭雕出一隻鳥籠,里的石鳥迎風鳴囀,就在那鬥神腳下,埋藏著石匠的咒語,為什麼貞節牌坊上所有的圖畫都與貞婦無關,為什麼不同地方流傳著相似的故事,為什麼詩中的牌坊難以用畫筆來描繪,這些故事和問題重重疊疊,構成一種歷史,一種不止呈現在文字上的歷史。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王氏
第二章 石匠的絕活兒
第三章 誰的牌坊
第四章 家譜
第五章 載入史冊
第六章 石算肋、石鳥籠
第七章 後跟——後跟
第八章 故事新編
第九章 庵上
作者簡介
汪悅進(Eugene Y.Wang),哈佛大學藝術史與建築系終身教授、洛克菲勒亞洲藝術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重塑法華經》等。
導讀
《庵上坊》(三聯書店,2008年),一本比小說更好看的歷史/美術史著作
《庵上坊》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本史學(美術史)著作,我為它寫導讀的理由是:這本書是一本難得的比小說更好看的文化類書籍。書並不厚,紙張的手感也頗佳,順手翻來甚是適意,圖片的效果也漂亮——三聯書店的出品,印刷總是優良的,裝幀也能看出花了心思。書中的文字輕鬆活潑,可以讓人用兩三個小時就毫不費力地一氣讀完,然而讀罷掩卷,卻每每覺其回味悠長,齒頰留芳。
開卷之初,讀者可能會被書中精緻的圖片和娓娓道來的優美文風吸引,讀著讀著,卻發現並不是在讀一個已經完結的故事,而是被帶入了一個打著問號的情境:
在山東安丘的庵上鎮矗立著一座牌坊,精美得遠近聞名,號稱天下無雙。庵上任何人都可以告訴你,牌坊是為了一個寡婦修建的,可是當你真的去看這座牌坊,卻發現她在牌坊上只留下了一個名字,而且還是放在她丈夫名字的後面。那些巧奪天工的雕刻圖案里,找不到她的一點兒影子,仿佛這一切都和她沒有什麼關係。
這是為什麼?這座精美的牌坊真的是為這個苦命的女子而建的嗎?
就這樣帶著疑問,跟著作者的視線走,我們走進了庵上,走進庵上人世世代代不斷講述的傳說。
傳說的本來內容是完全的真人真事:
庵上有一個大戶人家,叫做馬家,這家的兒子是個讀書人,但是身體不好,於是家裡為他說了門親事想沖沖喜,新娘是一個翰林的女兒。可是結婚那天下了一場大雨。當地人認為這不吉利,新婚的小兩口因此而不能圓房。馬家的兒子本來身體就弱,遇到這樣的事,心情鬱結,不久便病死了。新媳婦成了寡婦,留在馬家孝敬公婆,過了些年,她也去世了。後來馬家發了大財,不知是出於對貞婦的尊敬還是為了炫耀財富,他們向官方上報了貞婦的孝行,還請來了一份聖旨,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給那個苦命的女子造了一座節孝牌坊。為了把牌坊修得儘可能地體面端莊,馬家請來了遠近聞名的最優秀的石匠李氏兄弟,花費了數年的心血。可就在這項龐大的工程完工後,馬家卻漸漸衰落。
故事本身已經很有嚼頭。深深為這座“天下無二坊”的牌坊自豪的當地人,不斷地給外面來的人講述這個牌坊的故事,這一講就講了一百多年。可是,講的人總會想著吸引聽者的注意,不免再加進許多自己的發揮。漸漸地,故事就走了形,增加了許許多多浪漫的或離奇的,驚悚的或悽美的,合情合理的或匪夷所思的細節。
真要深究,講故事背後的心理其實很複雜、很微妙——有時是帶著對自己家鄉擁有這件精美建築物的自豪,有時又摻進了對建牌坊的能工巧匠的讚嘆和想像,有時懷裡揣著對地主富豪的羨慕和嫉妒,有時卻又會心存著對美麗寡婦的同情甚至意淫。於是,講來講去,故事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情節越來越曲折。最後,這個越講越神奇的故事,竟然就被寫進了地方史,變成了白紙黑字!
這或許應該算是一種集體創造的“小說”吧。且看這“小說”的情節是多么跌宕起伏!多么引人入勝!讀者能在裡面找到愛情和親情,也能找到謀殺和復仇,更裹攜著家族的榮譽和興衰史,貫穿著一條悲劇的主線。“小說”里的名字都屬於真實存在過的人,看起來就更像是真有那些事似的。俗話說,謊言重複一千遍也能成為真理。故事講多了,人們都相信了,以為那就是歷史。
可這還不算完。新中國一建立,革命的作家又來了,他們又對這個故事作了新的發揮。新編的故事和原來大相逕庭,看看人家改完的故事,你才知道:什麼是所謂的“創作”,什麼是所謂的“藝術加工”,以及“革命浪漫主義”。這種修改帶著一個特殊的時代特有的烙印,它本身就非常發人深思。
就這樣,一路走過去,看過去,跟著這樣那樣的人、這樣那樣的事,足足轉了一圈。視線卻又被引回到了這座牌坊上。
看哪!石頭刻得真細緻!圖案雕得真漂亮!
這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倒不由得讓人心裡一驚:
或許,本來就什麼都沒有,這裡立著的,只不過是石頭罷了。
那些天花亂墜的情節與臆測,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讓人一時有些轉不過彎來。
可是,不管是真還是假,那些林林總總的口頭傳說和白紙黑字不都是從這座牌坊中、從這些巧奪天工的雕刻中生髮出來的嗎?它們不正和這座牌坊一起活生生地存在著,矗立著嗎?把它們合在一起不就是一部生動的歷史嗎?
這,卻不是一部牌坊的歷史,而是一部人心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