庳[漢字]

庳[漢字]
庳[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庳,讀音:bì,作名詞指兩旁高中間低的房屋;作形容詞指土地低洼。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拼音:bì

注音:ㄅㄟˉ

部首:廣

筆畫:總筆畫,11;部外筆畫,8

字形分析:半包圍結構;形聲;從廣、卑聲

統一碼:U+5EB3;五筆:YRTF;倉頡:IHWJ;鄭碼:TGNE;四角:00246

筆順:丶一ノノ丨フ一一ノ一丨

基本解釋

bēi,ㄅㄟˉ 又 pí,ㄆㄧˊ

1.低下:墮高堙~(削平高丘,填塞窪地)。

2. 矮:宮室卑~。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兩旁高中間低的房屋 [house with tall sides]

庳,中伏舍。——《說文》。段玉裁註:“謂高其兩旁而中低伏之舍也。”

詞性變化

〈形〉

(1) [土地] 低洼的 [low]

宮室卑庳。——《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其卑濕。——《漢書·司馬相如傳》。註:“下地也。”

楚民要庳車。——《史記·循吏傳》

(2) 又如:庳側(低下 逼側);庳濕(低下潮濕)。又指 [建築物] 低矮。如:庳狹(低矮狹窄);庳惡(矮小簡陋);庳下(低矮);庳陋(矮小簡陋)

(3) [人] 矮的 [short]

其民豐肉而庳。——《周禮》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广部】 庳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8

《唐韻》便俾切,脾上聲。《說文》庳中,伏舍。一曰屋卑。《左傳·襄三十一年》宮室卑庳。

又《集韻》《韻會》賔彌切《正韻》逋眉切,音卑。《廣韻》庳下也。《周語》陂唐汚庳,以鍾其美。《揚子·法言》庳則儀秦。

又《玉篇》短也。《周禮·地官》其民豐肉而庳。

又《集韻》毗至切,音。有庳,國名。《孟子》封之有庳。

又通作鼻。《後漢·東平王蒼傳》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國名。在今永州營道縣北。

又《集韻》頻彌切,音陴。鶉牝名。《爾雅·釋鳥》鵪鶉,其雄鵲牝庳。

又與毗通。《荀子·宥坐篇》天子是庳。《注》庳讀曰毗。輔也。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中伏舍。從廣卑聲。一曰屋庳。或讀若逋。便俾切

說文解字注

(庳)中伏舍。謂高其兩而中低伏之舍也。從廣。卑聲。便俾切。十六部。一曰屋卑。卑各本作庳。今依韻會訂。左傳曰。宮室卑庳。引伸之、凡卑皆曰庳。周禮。其民豐肉而庳。或讀若逋。雙聲。

方言集匯

◎ 客家話:[寶安腔] bi1 [客英字典] bi3 pi5 [海陸豐腔] pi3 bi1 [梅縣腔] bi5 [台灣四縣腔] pi3 bi1 [客語拼音字彙] bi4

◎ 粵語:bei1 pei5

◎ 潮州話:bi1

拼音是b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