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公元1380年9月8日,由莫斯科公國的季米特里率領的羅斯各邦聯軍與由金帳汗國的馬麥汗率領的金帳汗國韃靼軍(包含一定數量的熱那亞傭兵)於頓河畔的庫里科沃原野上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交戰。在這次戰鬥中,季米特里率領羅斯一方以少勝多,擊潰了韃靼的大軍。這場戰鬥被認為是羅斯走向完全獨立的一次重要標誌。羅斯聯盟的司令季米特里在這次會戰之後被加上了“頓斯科伊”的榮譽稱號。名稱:庫里科沃之戰 地點:庫里科沃原野,頓河東岸 時間:1380年9月8日 參戰方:羅斯各邦,金帳汗國 | 結果:羅斯各邦聯軍獲勝 參戰方兵力:羅斯聯軍6-7萬,韃靼軍10-15萬 傷亡情況:羅斯聯軍2-4萬,韃靼軍十萬以上 主要指揮官:季米特里,馬麥汗 |
背景介紹
庫里科沃之戰(俄文:Куликовская битва)是羅斯各邦於金帳汗國勢力逐漸衰落時,起來反抗蒙古人統治的戰爭中的一次戰略決戰。關於羅斯各邦反抗韃靼蒙古人的運動,可以從13世紀上半葉蒙古第二次西征開始算起。1235年—1242年,蒙古汗國的王子拔都率領蒙古騎兵進行了第二次西征,在這次西征中,羅斯各邦的抵抗被瓦解,隨後,蒙古人在伏爾加河流域上建立了金帳汗國(又名欽察汗國),並對羅斯各邦開始了間接統治:羅斯各邦作為蒙古人的附庸,他們向金帳汗國稱臣納貢,並接受汗國的管制。不過,在異族統治之下,羅斯各邦領主和民眾的反抗不斷。
從欽察汗國入主以後對蒙古對羅斯各邦形成的宗主體制在持續了約一百多年之後,局面逐漸開始失控:從1357年開始,金帳汗國陷入了嚴重的政治動盪當中:在短短二十餘年的時間當中,金帳汗國竟更換了約二十位君主!韃靼人的內亂無疑給了羅斯人的獨立行動一個絕好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莫斯科公國的季米特里大公開始公然反抗韃靼蒙古人的統治。對於羅斯人的反叛,金帳汗國的高層還是很快就注意到了,對此他們也採取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
不過接下來的情況卻大出蒙古人的意料:1378年8月11日,莫斯科公國軍在沃扎河一戰中大獲全勝,全殲了金帳汗國的五萬大軍,陣斬其主帥。於是,金帳汗國發現自己必須全力應對這次危機,否則很可能會喪失對整個羅斯地區的統治地位。基於此,金帳汗國的領袖馬麥汗決定動員全國力量,對起義的羅斯各邦展開攻勢。
蒙古的入侵
1380年,經過兩年精心準備的馬麥汗開始旨在消滅莫斯科公國等反抗力量的軍事行動。出征前他曾揚言:“我要處死那固執而任性的羅斯奴隸!金帳汗國大軍所到之處,要把羅斯的城市,所有的教堂化為灰燼!我們要靠羅斯的金子發財。我們要向拔都時代那樣向羅斯王公進軍,全力進攻羅斯。我們再也看不到----,我們將焚毀上帝的教堂。羅斯人將為之流血,他們的法律將被徹底毀滅”。馬麥汗並不是個輕易衝動的人,對於這次戰爭他準備充分:他的計畫是,以本部先行進軍,同時聯絡莫斯科公國的宿敵立陶宛大公國,兩路進軍並會師,最終一起進軍擊潰以莫斯科公國為首的羅斯各邦的起義。
金帳汗國這次軍事行動的規模相當巨大,關於此次金帳汗國的兵力,眾說不一,有些史書上記載為二十餘萬,而據羅斯詩人扎東施那的詩篇中記載為三十萬。因為此次金帳汗國動員的兵力不止是金帳汗國的軍隊,還有大量依附於金帳汗國的各民族的盟軍。顯然,如此規模的兵力,單以莫斯科公國一國的力量是絕對不可能戰勝的。故季米特里在動員全國力量備戰的時刻,也開始積極地聯絡盟軍。
季米特里的目標是儘可能將羅斯各邦以及白俄羅斯甚至是烏克蘭地區的一些派系力量拉攏到自己這一邊,以不斷擴大自己與金帳汗國對抗的兵力。從這方面上講,他無疑是成功的:到8月份他正式將軍隊集結完畢時,至少有下諾夫哥羅德和特維爾兩個公國已經明確表示將出兵參戰。此外,斯摩棱斯克、羅斯托夫、波洛茨克等公國也表示將支持莫斯科公國,此外還有一些零星勢力也送來了援軍或給養。加上各其他公國的盟軍,是時季米特里旗下的所屬兵力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人(出自扎東施那),足以與馬麥汗一戰。故季米特里正式下令進軍。
1380年9月7日,季米特里率領軍隊渡過了頓河,並於次日與馬麥汗的軍隊於庫里科沃一帶相遇,雙方開戰。
此時,季米特里的周圍有包括下諾夫哥羅德、波洛茨克、特維爾和斯摩棱斯克以及自己的莫斯科公國的軍隊,而馬麥汗此刻的可用兵力除了他的本部之外,還有少量來自克里米亞的熱那亞傭兵也進入了戰場。
雙方兵力狀況
對於這次會戰雙方投入的兵力,不同的資料往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數據記錄。並且很多被認為頗具水份。比如:許多俄國的傳說典籍中記載的羅斯聯軍數量從26萬,再到30萬,甚至是40萬。至於韃靼方面的兵力數則更為驚人。絕大部分的俄國古代、近代史書中記載韃靼一方的參戰兵力普遍遠超羅斯聯軍,數據都十分驚人,動輒以數十萬計,而俄羅斯史詩《馬麥合戰記》中給出的韃靼軍數量更是達到破記錄的80萬(這很可能是將對方的號稱數列入了記載,類似於《三國演義》中記載的曹軍八十三萬這樣的道理)。顯然,以上這些明顯帶有渲染和宣傳效果和因素的史料可信度不是很高,畢竟雙方的戶籍狀況及能夠動員的人力有限,且真正在決戰之日,戰場的規模和容量也有限,無法容納得下太多的作戰人員。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發生在1380年9月8日的那場大戰,其規模一定巨大異常。否則單憑這一戰的歷史定位,也不值得在整整六百餘年內一直被大書特書。近些年來,史學家們從當時東歐區域中的各個影響戰爭規模環節上,如人口、交通運輸、戰場環境等方面對包括這次戰役在內的一系列東歐古代戰爭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對於庫里科沃之戰雙方兵力數量的一個比較容易被接受的一個說法是:
羅斯聯軍方面:9月7日時由季米特里率領渡過頓河的部隊的數量,大約在5-6萬人左右,加上其他一些可供調動的零星部隊,應該能達到7萬人。
韃靼方面:後來的金帳汗國首領脫脫迷失聲稱:當時這一戰,來自金帳汗國的兵力為9萬人,包括當時一起加入戰鬥的熱那亞傭兵,一些蘇聯/俄羅斯史學家們認為韃靼方面的兵力為10萬至15萬。新世紀以來的一些主流史書中多記載為12.5萬。綜上所述,韃靼一方出戰的兵力,可能在九至十萬甚至以上,但應該不會多於15萬,
以上記錄是現代史家對於當時這一戰作出的一個相對客觀的數字記錄,本百科以此數據為準。
此外,還有一些記錄也可以作為參考:現代俄羅斯史學家基爾皮尼奇科夫認為根據戰場的規模,交戰雙方真正被捲入戰鬥的兵力應該不超過12萬。而波蘭史學家波托霍羅迪茨基甚至認為雙方的參戰兵力俱不超過三萬。然而結合六百年來各個歷史書籍上對戰況的相關記載,多數人在這裡一般還是以前一條記錄(12萬)為準。這些是進入新世紀以後的一些新興的調查記錄,也都有一定的價值和歷史依據,這裡我們先放下不表。
布陣
根據古地理學的研究數據推算:庫里科沃戰場的交戰區域面積大約是2平方公里。長約兩公里,寬約一公里,從戰場規模來講,不算太大。羅斯聯軍和韃靼軍就在這塊區域裡列陣並進行戰鬥。羅斯聯軍在陣形布置上,季米特里在戰場北部將部隊分為了六個團隊:他本人坐鎮的大團,該分隊由季莫非·維利亞米諾夫率領;波洛茨克公爵安德烈·耶羅多維奇率領的左翼團;瓦西里·雅羅斯拉夫斯基和費奧多·莫洛斯科羅率領的右翼團;於左團、大公團、右團的前方有一個先遣團;在大團的後方還有一個由西蒙·奧伯倫斯基和約翰·塔魯斯科羅率領預備隊;最後在靠近右翼的森林地帶還有一支由弗拉基米爾·安德烈耶維奇和梅德·M·布羅克—沃倫率領的待伏團。
韃靼軍的配置大致如下:馬麥本人位於部隊右側指揮全軍,他根據進攻波段將部隊簡單分成三列:負責第一批進攻的前衛隊;在前衛隊之後還有他的主力梯隊(包括熱那亞盟軍);在前兩個梯隊之後他還布置有預備隊以備不測。從翼側配置上講,他明顯將部隊的重心配置在了左右兩翼,試圖從某一翼對羅斯聯軍的陣線進行總突破,並實施迂迴,最後再對敵加以圍殲。
戰鬥情形
開戰之前
在決戰當日(9月8日)的上午,戰場上起了大霧,故雙方不得不原地待命,直到大約11點左右大霧消散時雙方再度開始進軍。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在開戰前,季米特里和本方將領米哈伊·布列諾克互換了衣甲和馬匹,並且讓後者站到了大團正中大公旗幟下的位置。這很可能是為避免自己在大團遭到攻擊時,被敵方認出而輕易被殺死。事實證明,對於季米特里而言這個決定還是很有必要的。
按照中世紀戰爭的特色,在開戰前首先雙方各派出一位武士於陣前展開決鬥。羅斯聯軍一方的亞歷山大·佩列斯韋特與韃靼一方的騎士貼米爾進行決鬥。兩位騎士在決鬥當中互殺而死(據俄羅斯資料中聲稱是俄方的佩列斯韋特獲勝並存活)。隨後羅斯與韃靼兩軍正式排列開陣勢,準備交戰。
按照預先設計好的作戰套路,韃靼軍的前衛隊開始向羅斯聯軍的左團、右團以及先遣團展開攻勢。而羅斯一方的先遣團則負責抵擋住敵第一波進攻,儘可能為主力各梯隊拖延儘可能多的時間。而羅斯聯軍的左右兩翼也需前進分應敵方前衛隊左右兩路的攻勢。當羅斯軍先遣團與韃靼軍前衛隊相遇時,庫利科沃之戰正式打響。對於這一戰的場景上有這樣的描述:鍍金的頭盔叮叮響,深紅色的盾咚咚響,寶劍呼嘯,銳利的馬刀在好漢們的頭旁閃爍,勇士們的鮮血沿著包鐵皮的馬鞍流淌,鍍金的頭盔在馬蹄旁滾動。……
韃靼軍的進攻
首先,韃靼軍相當輕鬆地就突破了羅斯聯軍先遣團的抵抗,先遣團也很快崩潰。這樣一來,季米特里本人所處的大團就完全暴露在了韃靼軍的攻擊之下。韃靼軍的前衛隊立刻對羅斯聯軍的大團展開衝鋒。試圖直接衝垮大團。這種情形之下,季米特里先前的決定似乎是相當正確的,布列諾克穿戴上了季米特里的衣甲立於大公旗之下,使得韃靼軍將他認做了季米特里,他們蜂擁朝著大公旗的方向衝來。結果是,儘管大團的羅斯軍隊儘可能地抵擋著韃靼軍的進攻,不過大團還是立刻被韃靼軍突破,當時羅斯軍被韃靼騎兵沖得七零八落,布列諾克本人也死於亂軍之中。隨後,大公旗也被韃靼軍砍倒。裝扮作季米特里的布列諾剋死了,季米特里本人的境遇也好不到哪裡去。他穿著布列諾克的衣甲拚死衝出重圍:途中遭到了韃靼兵的圍攻,他舉刀殺死數人得脫但身上遭到多處創傷,最後終於因體力衰竭而倒下,生死未卜。
僵持階段
羅斯軍的左右翼都遭受到韃靼軍的襲擊並陷入了混戰,中央的大團在韃靼軍的猛攻之下也則已經開始漸漸瓦解,殘餘的部隊不斷被逼向側後方。戰況空前慘烈,據史載,雙方混戰之處,屍體覆蓋地面,馬蹄無處落腳。羅斯軍的大團處於崩潰的邊緣,並且在此時,韃靼軍的主力兵團也已經開始行動,左翼的羅斯軍受到韃靼軍的猛烈攻擊,損失重大,也被迫開始向涅普里亞德瓦河的方向後撤。現在羅斯軍的左團和大團都開始後退了,如果這兩支主力團被擊潰則可以宣告這一戰羅斯聯軍的失敗。幸而關鍵時刻負責指揮大團的季莫非·維利亞米諾夫等人穩定住了大團的部隊,並投入了弗拉基米爾和蘇茲達爾的親衛隊發動決死反擊,同時,羅斯軍的預備隊也及時趕來。在經過長時間的血戰之後,終於緩和了左團和大團戰線上的艱難局面。不過因傷亡重大故,羅斯軍各單位不得不繼續後撤。在中路大團和左路陷入苦戰的時刻,羅斯聯軍右翼本來有餘力進行救援,但右翼指揮安德烈卻擔心部隊遭到韃靼軍的包圍而沒有回響,這在某種意義上惡化了正面戰線上的格局,而假使當時他能夠及時出動一支機動部隊進行援助則情況將大大不同。因此,在歷代俄羅斯史官的記錄中,對於這一役中安德烈公爵的忠誠度一直都抱懷疑態度。這種假設似乎也合情合理——因為安德烈公爵其實是立陶宛前任大公的長子(其實就是立陶宛當任的雅蓋沃大公的異母弟,兩人似乎因為爭奪大公位置而處於敵對狀態)。但至少這證明他在這種關鍵戰況下的失誤證明了他不是一位出色的指揮官。
指揮右翼的安德烈最終放棄救援。其結果是,當左團和大團被韃靼軍隊向後緊逼的時候,右團同時也被敵方孤立,與其他部隊互相失去了聯絡。而在預備隊也投入戰鬥的情況下,埋伏在森林當中的羅斯軍待伏團卻仍然沒有行動。待伏團的指揮之一弗拉基米爾·安德烈耶維奇在雙方混戰之際曾提議出擊,但卻被另一位指揮布羅克—沃倫阻止。因為後者覺得當前還遠沒有到決勝的時刻。在伏擊機會渺茫的狀態下,待伏團只得眼看著戰場上的友軍陷入僵局。
伏擊決勝
接著,戰鬥又持續了將近3個小時。此刻,天上殘陽如血,地上屍橫遍野,羅斯軍的韃靼軍損失都極為慘重。眼下任何一方的局勢出現變化都將會改變整個戰鬥的局勢動向,現在勝敗只在一線之間。待伏團的總指揮布羅克—沃淪其實一直在等待著最佳的伏擊機會,他清楚,本部作為戰場上羅斯聯軍的一支奇兵,一出手就必定要能改變戰局。他們的機會只有一次,而現在便是決勝的時刻,也是他們唯一的機會。於是,在戰鬥的最後時分,他果斷地下達了伏擊了指令:一聲令下,大批羅斯聯軍的精銳騎兵縱馬衝鋒,一股不可阻擋的鐵騎洪流朝著戰場呼嘯而來!
其時,韃靼人的戰力也已經用盡,馬麥汗也運用了預備隊,試圖在羅斯聯軍疲憊之時,進行最後一搏。卻不料在這種時候突然從戰場的側面衝出一支羅斯軍,傾刻間就撕開了韃靼軍的整個前線。與正在奮戰的羅斯軍各個軍團會合。
結果是,幾乎已經放棄希望了的羅斯聯軍看到援軍宛如從天而降一般出現在戰場之中,頓時士氣大振,信心百倍,瘋狂地撲向韃靼軍。前線的韃靼軍在受到敵伏擊擾亂陣勢的情況下,本來就已經受到嚴重動搖的士氣正式降到谷底,許多人開始丟棄裝備,四散逃命。而就在此時,後方勉強組織好陣形的韃靼軍正在行動,卻剛好和從前線潰敗下來的同伴們匯集在了一起……
於是,本來只是前線的韃靼軍敗退,結果現在整支韃靼軍都開始出現潰敗跡象,一如多米諾骨牌一般。馬麥汗見此情景,也沒有了戰鬥的欲望,他縱馬逃跑,獨身一人投奔克里米亞。
有道是,統帥有跑的權利,士兵們自然沒有不跑的義務。於是,韃靼軍這下是徹底崩潰。士兵們如同遭遇火災時受驚的動物一般慌不擇路地自顧逃生,再別想有人能把他們重組起來了。羅斯聯軍豈會放過這隻已經送到口前的煮熟了的鴨子?立刻羅斯聯軍就組織佇列,開始進行追擊。
羅斯聯軍一路掩殺,韃靼軍馬伏屍百里,血流成河;倖存者亦多逃遁山林,不知所終。羅斯聯軍一直追到離庫里科沃五十公里以外的克拉西瓦亞梅恰河,停下休整。在戰鬥中負重傷的季米特里此時也醒轉過來,下令各部打掃戰場並清點人數,庫里科沃會戰至此結束。
戰鬥結果
庫里科沃之戰被公認是14世紀羅斯歷史上最具決定性的戰役之一。此戰羅斯聯軍以少勝多,殲滅了韃靼的十萬大軍,重創的金帳汗國的軍事實力。對於日後羅斯/俄羅斯立足於東歐奠定了軍事基礎。此戰,韃靼一方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參戰的韃靼軍隊處於幾乎全軍崩潰的狀態。對於韃靼軍此戰的傷亡狀況,古代蒙古和俄羅斯史籍中都沒有明確提及,大部分羅斯/俄羅斯史書上對此只是十分輕描淡寫地以諸如“十死八九”,“全軍覆滅”,“死者無數‘’”之類的詞來一筆帶過,有許多甚至壓根沒寫,有些即使寫了,也寫得很十分誇張。不過,根據近現代對於這次戰役以後金帳汗國的軍事狀態的研究,可以得知這一戰中韃靼軍的人員損失應該超過了85%。以此數據來推算,此戰韃靼軍減員數或不少於十萬。
羅斯一方雖然獲得勝利,但代價巨大。據載,此戰中有大量羅斯各國的貴族戰死(據俄羅斯史學家基爾皮尼奇科夫認為不少於八百人),並且參戰各公國的士兵損失更重。因為關於這一戰中羅斯軍隊的數量,各條史籍的記載差異較大,因而傷亡記錄的差異也較大。但普遍認為羅斯一方的損失在30%至一半左右甚至更多。綜上所述,如果以此戰羅斯聯軍出兵6至7萬來計算的話,保守估計,戰死數至少在兩萬以上。
最後,雙方的損失記錄合計起來,取韃靼損失八至十二萬,羅斯聯軍損失二至四萬的數據來計算的話,應該在12萬至14萬之間。在冷兵器時代,這無疑是個異常巨大的數字。更何況這僅是單個軍事行動日中造成的傷亡。
若以上數據被確證屬實,則庫里科沃之戰便成為了俄羅斯軍事史上所經歷過的最血腥的單日戰役。後來俄法博羅迪諾之戰的傷亡記錄(7萬至9萬傷亡)和這一戰沒得比。甚至是蘇德戰爭期間也沒有出現過傷亡數量超過這一役的軍事行動日。
歷史評價
在很多的俄羅斯史書上,都將這場戰役描寫為俄羅斯民族求獨立、求解放的關鍵性一戰。認為這一戰打破了韃靼蒙古人的不敗神話,也使得被奴役上百年的羅斯民族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揚眉吐氣。更有一些俄羅斯史學家和其他國家的史學家將這場會戰的歷史意義上升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認為這一戰是基督教的文明世界對韃靼野蠻人的一次完勝,因此體現出了基督教文明的優越性;俄羅斯帝國時代的一些歷史學家也籍此將俄羅斯描述為基督教世界的守護者和燈塔的形象,如俄國史官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便將沙隆戰役、圖爾戰役和庫里科沃戰役並稱為歐洲基督教史上的“三大戰役”。
也有一些較理性的史學家認為這一場戰爭對於俄羅斯民族確實有重大意義,但是被大幅度誇大了。
後續
本來,按照同盟義務,立陶宛公國應該在金帳汗國進攻莫斯科公國的時候同時出兵協助。並且立陶宛也確實這樣做了。然而他們沒能趕上庫里科沃的決戰。當韃靼方戰敗的訊息傳來時,大公雅蓋沃率軍撤退回國。原來在暗地中支持韃靼的梁贊大公此時也改變了態度。馬麥汗逃亡到了克里米亞,並試圖在這裡重整軍隊,不過他沒有機會了:他在當地被權臣脫脫迷失刺殺,後者襲承了領袖的位置並即位稱汗。
庫里科沃之戰中羅斯一方重創了韃靼方的軍力,然而金帳汗國並沒有因此一蹶不振,相反,脫脫迷失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整頓之後,於1382年率領軍隊再度發動了對莫斯科公國的戰爭。
經此役,季米特里的威望在羅斯諸邦中到達頂峰。於是他便宣布莫斯科公國獨立。可好景不長,脫脫迷失的軍事入侵打破了他的夢想。1383年莫斯科被攻陷並遭摧毀。他被迫求和,再度依附金帳汗國並向其納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