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由來
現狀
北京一位長期從事牛肉批發的經銷商表示,這類積壓在冷庫最底層中的凍肉,如果溫度一直保持在-18℃,凍三四年沒問題。但有時候冷庫溫度達不到,會導致解凍現象。“一旦解凍後質量就很難保證了,肉質表面會開始發褐,也有可能滋生細菌,我們一般都賣給禽類養殖工廠做飼料。”
“1噸牛肉,7元/斤,給一萬四全部拉走。”2015年7月9日,記者以收購凍肉名義,聯繫到一位在湖北處理過期庫存的商家。他表示手頭有超出保質期的庫存牛肉,堆壓在冷庫近2年,外觀、品相不太好,可直接進冷庫看貨後收購,“價格不好的時候沒出手,一直積壓在冷庫最底層,到清理庫存才發現。”
山西凍品經銷商張某則給出了更龐大的貨源。他表示,其冷庫中有將近8噸進口牛肉,積壓在底層也近2年,願意以2.36萬元/噸的價格拋售,折算下來相當於11.8元/斤。“進口貨也要看價格,運回來價格太高沒人要,也就堆成了‘庫底子’。”
2015年7月12日,國家食藥監總局要求北京、天津、遼寧、上海、安徽、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13省市排查區域內所有冷庫,重點檢查2014年以來承儲冷凍肉品的來源、數量和銷售去向。在北京西南郊肉類水產品市場,一家經營進口牛肉的商販拿出“緊急通知”稱,最近收到市場管理處的統一通知,各家商戶一律不得出售過期、臨近保質期肉類,“最近查得比較嚴,這類肉的交易都停了,等過段時間再說。”而一家凍品經銷行負責人張某則表示,其有一批在冷庫凍了近2年的牛肉、雞肉等“庫底子”正處理,並稱這種積壓的庫存凍肉其實很常見。
出現原因
冷凍食品管理不規範
在北京豐臺岳各莊凍品廳的一位商鋪老闆表示,規模較小的零售店鋪會對每個月銷售做預估,小規模冷庫儲存的貨物基本都會銷售完,而“規模稍大的凍品店和凍庫中,會存在貨物積壓的問題。”
山西凍品經銷商張某說,平時凍品在出入庫時都會做台賬備註,但一遇到高峰期就很難做到嚴格管理,“各家隔段時間都有1-2噸的‘庫底子’,很正常。像我們一家高峰期每月會有3個貨櫃近60噸的凍肉進來,一旦市場價格下跌沒法快速出手,先進庫的貨物會積壓在庫里,等想起來時再清點,包裝紙箱都爛掉了。”
“先進先出、後進後出,是冷庫運營管理最基礎的規定。”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指出,在冷庫的日常運營中,凍品應該按照批次順序優先出庫,通過時間段進行周轉期控制,“如果嚴格實施這一點,也不會造成市場上出現過期肉積壓。”
冷庫運營模式不當
在西南郊、岳各莊等市場,大多數凍品經營者都選擇租用附近的大型冷庫,或者在商鋪後面自建小型凍庫來交叉運營。出租冷庫的運營模式,由於使用者缺乏相應嚴格的運營管理,恰恰催生了“庫底子”過期肉的出現,成為業內的普遍問題。
“冷庫的出租運營賺的還是土地出租費,很少有企業主動派出管理團隊,對庫存物品進行嚴格信息化監管”,北京一家大型冷庫企業負責人沈先生對表示,業內冷庫、凍庫的出租多是2元~2.5元/平方米/天的價格,但在日常經營使用中,冷庫企業一般不提供專業管理服務,“基本上都是租戶自行派人來管理。”
一位西南郊凍庫出租處工作人員介紹,貨物運進冷庫前會對凍品生產日期、保質期進行檢查,肉票根交到冷庫處保存。“入庫後,凍庫里各個門禁的鑰匙全部交給租戶。以後進出貨物登記由租戶自己安排人負責,冷庫不統一管理。”這種“嚴進寬出”的管理,很難約束到凍庫中的存貨。該人員也承認,冷庫對貨物堆放時間沒有限制。
專業化管理不到位
“國內冷庫專業化建設發展很不平衡,最大問題是專業管理能力不足。”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表示,國內90%以上的冷庫都是國有庫,貨物入庫時間、周期等全程信息化的管控尤為必要。“但目前的現狀是,高端專業庫一庫難求,庫存管理最基本的‘先進先出,後進後出’在部分冷庫企業難以實現。”
針對冷庫、凍品企業涉及的冷鏈行業,國內已有《冷鏈物流分類及基本要求》、《物流企業冷鏈服務要求與能力評估指標》等冷鏈物流標準,但大多數僅針對物流企業、醫藥企業設立,尚未全行業覆蓋,也缺乏相配套的懲處措施。
應對措施
冷庫及其背後的冷鏈物流,專業設施、設備的投入都遠高於普通貨物物流,要改變低端生態,需要監管部門推進產業的系統化升級:
一是強化行業標準和市場準入門檻,以此建立法治和懲戒體系;
二是推動產業集約化發展,發展有全國網路布局、有全流程服務的冷鏈物流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