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歲人日作時聞黃河已復北流老臣舊數論此今斯言乃驗

基本信息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蘇軾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庚辰歲人日作①,時聞黃河已復北流,老臣舊數論此,今斯言乃驗②
老去仍棲隔海村,夢中時見作詩孫③。
天涯已慣逢人日,歸路猶欣過鬼門④。
三策已應思賈讓⑤,孤忠終未赦虞翻⑥。
典衣剩買河源米⑦,屈指新�⑧作上元。

作品注釋

①庚辰即元符三年(公元一一00)。舊曆正月初七叫“人日”。原作二首,選第一首。
②熙寧年間,黃河決堤,當時治河之論,略分兩派,一派是主張“塞”,讓黃河東流的,有文彥博、呂大防等;一派主張“疏”,讓黃河北流的,有蘇轍、范百祿等。元�間,爭論頗大。作者的意見是堅持後一議的。這時黃河已復北流,所以說“斯言乃驗”。
③指他的族孫蘇府。
四那時容州(今廣西僮族自治區容縣)道上有“鬼門關”,過此地瘴癘更甚,古諺有“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之語。
⑤賈讓,漢時人,我國有名的治河理論家,漢哀帝時他曾提出治河三策(三套辦法),他是主張“疏”的,三策中的上策就是放河水往北流入海。
⑥虞翻,三國時吳人,為人正直,但好飲酒。孫權厭惡他,貶為交州(治所在今廣州)剌史。他一直到死沒有被召還。以上二句,作者借古人以自況。
⑦河源縣,在廣東。這句是說典當衣服,把錢多買點米――因為上元節快到了。
⑧�,保護酒瓮的酒籠。籠上扎以新鮮的草葉,叫“掛青”,也叫“插�”,用以點綴新春,表示吉祥。此俗唐宋時都盛,白居易詩:“一瓮春醪新插�”。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今存《東坡全集》150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