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漢字釋義探》在古代,床是供人坐臥的器具,與今天只用作睡臥不同。《說文》:“床,安身之坐者。”安身,指使身體安穩的意思。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穩定作用的東西。實際上就是底座。所以有琴床、工具機、車床、筆床。由“床”構成的複合詞的中心義是:起安穩作用的底座。胡潔青(齊白石的學生):“看齊老人刻印是一大享受,……不用印床,而是一手握石,一手持刀,全靠腕力。”(《齊白石三百石印·前言》)宋·陸游《入蜀記》:“二十日倒檣竿,立②床。”②即櫓,指安在船上或船旁比槳要長要大的工具,需用底座固定,這種底座稱“櫓床”。明十三陵定陵,有“靈床”,是放置靈柩的底座。《齊民要術·養羊》:“牡羊三月得草力,毛床動,則鉸之。”“毛床”指在底部的羊毛,貼近羊身的部分。這些引申義,來自“床”的本義。這是一種功能引申義。許慎給床作注,很細心,突出床的“功能”,後來功能引申義變成構詞力非常強的詞素義。《現代漢語詞典》說“像床的器具”“像床的地面”,主要講床的外部特徵,而忽略了床的功能。這樣難以揭示引申義的特點,例如“牙床”,難以從“像床……東西”去解釋的。古文字學家黃現璠考釋“床”字,說道:“床,《釋名》雲:“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廣雅》云:“棲,謂之床。”裝,載也,棲也,皆為人坐臥之用。故古代供跪坐之物,如同日本今之坐蒲團,曰床,漢代自胡人傳人,為垂足之坐;如今之行軍椅曰胡床,唐代自印度傳人,為倚背垂足之坐,如椅子亦曰繩床。床固同床,然此床非彼床,內容迥殊,以之劃分時代,蓋為此也。”
歷史淵源
在古代,床不僅是休息的地方,也是一種簡易的坐具。《說文》中有“床,安身之坐也”。床同指井邊的石欄。名詩《靜夜思》中的“床”便是指此。據《禮記》記載:曾子因床上簟子不符合制度,臨死時要求將其換下才死去。可見在當時。床已經受到古人的重視。
床在古代有一種孤獨蕭索的意境。李商隱《端居》:“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表達了一種意鄉之情。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更是表達了這種苦悶的思緒。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曾經用床寓意他的思想:“第一種是自然中本有的,我想無妨說是神製造的,因為沒有旁人製造它;第二種是木匠製造的;第三種是畫家製造的。”
床,還有一個解釋是後院水井的圍欄。《辭海》上有,但未註明出處。也只有這種解釋,李白的《靜夜思》緊扣月和井來想,才易理解。另外李商隱在《富平少侯》中有詩句“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似可做此解。
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簡陋,睡覺只是鋪墊植物枝或獸皮等,掌握了編織技術後就鋪墊蓆子。蓆子出現以後,床就隨之出現。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淋”,說明商代已有床。但從實物來看,最早的床是在信陽長台關一座大型楚墓中發現的,上刻繪著精緻的花紋,周圍有欄桿,下有6個矮足,高僅19厘米。
春秋以來,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人們寫字、讀書、飲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幾。晉代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所畫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還出現一種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為睡臥的專用家具。
唐代出現桌椅後,人們生活飲食等都是坐椅就桌,不再在床上活動。床由一種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為專供睡臥的用品。
19世紀20年代出現了彈簧床。19世紀後期,金屬床開始出現。
在現代延伸新的含義:中型的一體化機械。比如“車床”、“工具機”、“刨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