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幽獨
拼音
yōu dú
引證解釋
靜寂孤獨。 亦指靜寂孤獨的人。
屈原《九章·涉江》:“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乎處乎山中。”
唐陳子昂《感遇》:“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唐杜甫《久雨期王將軍不至》:“天雨蕭蕭滯茅廬,空山無以慰幽獨。"
唐司空圖《秋思》:“勢力長草草,何人訪幽獨?”
唐 劉長卿 《游四窗》:我來游其間,寄傲巾半幅。白雲本無心,悠然伴幽獨。
唐 韋應物 《端居感懷》:夏木遽成陰,綠苔誰復履。感至竟何方,幽獨長如此。
姜夔《疏影》:“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2、獨處。
清 陳確 《講義二·盡心章》:“古有謂性為天所命者,非推高之詞也,正欲合言之而使學者反求諸幽獨之地焉耳。”
譚翤同《仁學》二:“莫顯乎微,容色可徵意旨;莫見乎隱,幽獨即是大廷。”
林徽因《一片陽光》:“那種靜,在靜里似可聽到那一處琤琮的泉流,和著仿佛是斷續的琴聲,低訴說一個幽獨者自娛的心調。“
詞義延伸
從引證中可以看出“幽獨”一詞從戰國延續至今,詞義發生了一些變化。比之於古義(唐以及唐朝之前),今義單指獨處,詞義範圍有所縮小;再之就是,古義中“幽獨”包含有一種淒清的氛圍,但這種淒清到後代便淡化消失了。另外,在歷史的發展中,“幽獨”一詞衍生出了很多辭彙,譬如“幽人”、“幽真”、“幽情”、“獨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