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心理學名詞]

幼兒期[心理學名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幼兒期,不同的劃分標準,劃分的年齡段略有偏差。臨床醫學領域根據生理學的特徵,一般將1~3歲定義為幼兒期,也有觀點將3~7歲劃分為幼兒期。

身體發育

在幼兒期,個體的生理不斷地發展變化,身高、體重在增長,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逐漸接近於成人,肌肉、骨骼越來越結實有力;更主要的是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皮層的結構和功能不斷成熟和發展。幼兒大腦重量在繼續增加,3歲時為1011克,到6、7歲時能達到1280克。這時皮層細胞的纖維繼續增長,分枝增多,並不斷地髓鞘化;皮層細胞之間的聯繫增多,分析綜合活動日益完善,皮層各葉相繼成熟,皮層抑制功能迅速發展。這些為幼兒的心理發展提供了條件。幼兒頭顱的發育與其它部位相比,處於領先地位。1~3歲內頭圍全年增長2厘米;以後直到15歲,僅增4~5厘米,達到成人的頭圍。出生時新生兒的胸圍比頭圍小1~2厘米;1歲左右小兒的胸圍趕上頭圍;1歲後至12歲胸圍超過頭圍。牙齒的發育可以反映骨骼的發育情況。1歲時嬰兒應出6~8顆乳牙;2歲半時20顆乳牙應全部出齊。顱囟的變化反映了顱骨發育情況。一般1歲半的幼兒顱囟都應閉合。

體格生長速度減慢仍穩定增長:體重穩定在每年增長2kg左右,身高穩定在每年5~7cm左右。比嬰兒時期旺盛的食慾相對下降。從會走、會跳、會跑開始,接觸外界環境相對增多。神經心理里發展迅速:語言、記憶及思維想像力、精細運動等發展增快,對外界環境產生好奇心,好模仿,向智慧型發展過渡。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周圍交往增多,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與情感多樣化,易產生同情感、榮譽感、信任感,正確引導下,可逐步區別好與壞,喜歡與不喜歡。

思維發展

幼兒的思維具有兩大特點:思維的主要特徵是具體形象性思維;邏輯思維開始萌芽。

具體形象性思維是幼兒思維的主要特徵

I思維具體形象性的特點

A具體形象性的可塑性。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這種表象經過兒童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同化而被簡化、被壓縮、被添油加醋,而形成新的形象

B具體形象性的動態性。指頭腦中的表象不是以各自獨立的、靜態的形式存在,而是表象之間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動態活動,具有連續性和易變性的特點。

II幼兒認知發展的趨向性

A由近及遠。認知內容所及的範圍由自身接觸的事物到家庭、幼稚園以及兒童世界。

B由表及里。認知所反映的內容主要是事物之間表面特徵和非本質關係,並逐漸開始涉及事物的內在本質特性。

C由片面到比較全面。幼兒認知事物由局部到整體,由對事物片面的認知到比較全面。他們往往先是專注於事物的某一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以偏概全,逐漸才能認識到事物的不同方面。

D 由淺入人深。如幼兒掌握概念,是經由直覺的感知特徵到直觀的具體形象特徵,再發展到抽象的本質特徵的過程,是一個由外在表層現象到內在深層意義的遞進發展過程。

III自我中心現象

幼兒的自我中心現象是皮亞傑通過著名的三座山測驗發現的。三山實驗模型,從A、B、C、D四個方位拍成照片,被試位於A方位,其他方位放娃娃。先讓被試找出自己所在方位的照片,幼兒能正確選出。然後請他分別替娃娃選擇他們所在方位的照片。結果表明,6歲以下幼兒多是依自己的視角位置(A方位)來選擇。

皮亞傑認為,幼兒在進行判斷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缺乏觀點採擇能力,不能從他人的立場出發考慮對方的觀點,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這被稱為自我中心現象。

IV有一定的計畫性和預見性

由於思維具有詞的概括性和言語的調節性,幼兒便可以思考不在眼前的事物,思考過去的經驗,聯想有關的形象,從而能計畫自己的行動,預見行為的結果,解決面臨的問題。這就是思維計畫性和預見性的表現。

邏輯思維初步發展

隨年齡增長和知識欲求的發展,幼兒不再滿足於對事物表面關係和形象聯繫的認識,他們開始追求對事物的內在關聯和本質特徵的認識。這勢必促使思維從具體形象性中萌發出邏輯性。幼兒邏輯思維的初步發展主要表現在所提問題類型的變化和概念形成的特點上。

I 幼兒所提問題類型的變化

所提問題類型的變化表現在從提問“是什麼”的模式向提問“為什麼”的模式變化。幼兒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高漲,好奇心強,他們經常不厭其煩地向成人提出各種問題,

2—~3歲兒童的提問以“是什麼”為主,這表明他們的求知水平局限在追求個別事物的特點上。

4—5歲以後的兒童所提問題類型就變成以、“為什麼”為主導。這與兒童所渴望理解內容、與兒童的思維發展相適應。大量的“為什麼”說明兒童對客觀世界的了解欲望開始指向事物的內在道理、現象的本質和事物之間聯繫的規律性。

II 幼兒概括能力發展

兒童掌握概念的特點直接受他們的概括水平制約。幼兒的概括水平是以具體形象概括為主,後期開始進行一定的內在本質屬性的概括。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用詞來表示的。幼兒掌握概念的發展集中表現著他們的概括能力的發展。

A 實物概念的發展。幼兒掌握實物概念的一般發展過程是:幼兒初期的實物概念主要表現為指出或列舉熟悉的一個或一些事物(如蘋果是水果);幼兒中期能說出實物突出的或功能上的特徵,具有一定的外部特徵的概括;幼兒末期能夠概括出事物的若干外部特徵和某些內部特徵,對熟悉的事物開始能進行本質特徵的概括。

B類概念的發展。類概念的掌握以兒童的分類能力為基礎。分類的主要依據是事物的本質屬性。通過分類,兒童可以逐漸掌握概念系統。據研究(王憲鈿等),幼兒的分類能力可以分為如下四級水平:

①、一級水平是不能分類,即不能把握事物的某種特點進行歸類。

②、二級水平是能夠依據事物的感知特徵進行分類,即可以概括出物體的表面的、具體的特徵進行歸類。

③、三級水平是依據知識和經驗對事物進行分類,即能夠從生活情境出發,按物體功能分類。他們考慮的事物特徵已脫離單一性,能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特徵及其間的關聯來界定類別。

④、四級水平是概念分類,即兒童開始依據事物的本質特徵來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該水平的分類能力,在幼兒期僅僅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III 幼兒推理能力的初步發展

A幼兒最初的推理是轉導推理。轉導推理是從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的事例的推理。這種推理尚不屬於邏輯推理,僅屬於前概念的推理。這是從表象性象徵向邏輯概念過渡的推理形式。如,媽媽告訴孩子喝涼水肚子痛,於是孩子便往魚缸里倒開水,並且說:“小魚喝涼水會肚子痛的。”

B對熟悉事物的簡單推理。在幼兒日常經驗範圍內,有時對熟悉的事物可以進行簡單的推理。如,鄰居家的奶奶生病,孩子的奶奶前去探望。孩子通過聯想進行歸納推理,說:“爸爸沒生病,媽媽沒生病,爺爺沒生病,奶奶沒生病,我沒生病,我們都沒生病。”這就是幼兒對熟悉事物的歸納推理。

幼兒想像的發展

想像: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整合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幼兒富有想像,其想像又具有不同於其他年齡階段的獨特性。

I 無意想像經常出現,有意想像日益豐富

無意想像和有意想像的區別主要在於想像的意向性和目的性不同。幼兒初期的無意想像主要是在感知動作的基礎上產生的,在遊戲中各種表象的組合經常油然而生。隨著言語的發展,在詞語指導下,有意識、有目的的有意想像迅速發展,且越來越豐富。

II再造想像占主要地位,創造想像開始發展

根據想像的自主性、新穎性和創造性的不同,有意想像分為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再造想像:指依據原有經驗,或依照成人言語描述而再現或形成的想像。創造想像:獨立自主地將已有形象進行加工,重新整合成新穎、獨特形象的思維過程。多數幼兒的想像是以再造想像為主的。

III 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幼兒創造想像會得到顯著發展

一項經歷二十餘年的縱向跟蹤研究(李文馥),其主旨是通過培養幼兒的創造想像,進行創新教育。結果表明,幼兒末期的創造想像獲得顯著發展。幼兒創造想像在兒童自主創新圖畫中有明顯的表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