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平壤凱鏇門是為紀念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勝利光復朝鮮的金日成凱鏇而歸而設立的。平壤凱鏇門位於首都平壤牡丹峰山腳下的凱鏇廣場,是一座紀念碑式的建築。凱鏇門建於1982年4月金日成誕辰70周年之時,由一萬五千多塊高級花崗岩構成,比巴黎的凱鏇門還高出十米。凱鏇門高60米,寬52.5米,整座建築用1.05萬多塊精雕細琢的高級花崗石砌成,規模宏大。凱鏇門樓台正面上端鏤刻著《金日成將軍之歌》,北邊和南邊門柱之間刻有“1925”,“1945”字樣,它表明了金日成從走上光復之路至解放全國,勝利歸來的年代。門樓下面有群像浮雕。朝鮮牡丹峰層巒疊翠,酷似一朵盛開的牡丹,因此而得名“牡丹峰”。牡丹峰自古被稱為“朝鮮八景”之一。牡丹峰至今還保存著高句麗的古式亭台樓閣,如乙密台、最勝台、浮壁樓、清流亭等。牡丹峰有松樹、五葉松、椴樹、杏樹、山櫻等各種樹木成林,春天寬闊的公園開遍鮮花。金鐘花(百合)和金達萊開花後,杏花、桃花、櫻花、杜鵑花、李葉繡線菊,還有山躑躅花、木蘭花、芍藥花等開滿遍地。慶上谷有野外劇場、園林展覽館等出色的建築,還有各種娛樂設施。還有路過清流壁的絕壁,有牡丹瀑布、清流瀑布、美麗亭子,西山角有具備現代設施的金日成體育場。旁邊有具有東方式公園和遊樂公園特徵的凱鏇青年公園。
建築資料
建立日期:1982年4月15日( 金日成誕辰70周年)建立原因:而歸而設立的。慶祝朝鮮的領袖金日成兩次戰勝入侵朝鮮的日本及美國入侵者,使朝鮮獲得獨立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 特別是紀念從日本殖民統治下勝利光復朝鮮的金日成凱鏇。
建築特式:其規模居世界諸凱鏇門之冠。它用了10500多塊精雕細琢的高級花崗石建造,高60米(比巴黎的凱鏇門還高出10米),寬52.5米,拱形門洞高27米,寬18.6米。4根花崗石枝柱上,刻有金日成先生投身抗日戰爭的公元1925年及凱鏇歸國的1945年,並有浮雕。
地理位置
朝鮮的凱鏇門,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平壤之“牡丹峰區”(moranbong district)的“牡丹峰大街”(moranbong street)及“凱鏇大街”(kaeson street) 的交界處,地處“牡丹峰”(moran hill) 的西麓,鄰近金日成體育館(kim ii shing stadium) 及“凱鏇青年公園”(kaeson youth park) 。建造凱鏇門,也是為了紀念在1945年朝鮮人民推翻日本殖民統治、光復祖國後金日成凱旋迴國。當年,金日成回國時就在這凱鏇門附近的一個小操場上(已在原址上建成了現今的金日成體育場),向前來歡迎的朝鮮民眾發表了“凱鏇講話”,邊上一幅壁畫就描述了當時的場景。在朝鮮,總是把
領袖個人和整個國家民族的勝利結合在一起,並以這種方式來建造紀念性建築,融入建築的是狂熱的個人崇拜。
平壤坐落在大同江下游的平原和丘陵的交接處。它的南面是一片開闊的平原,東、西、北三面是綿延起伏的山丘。市區有花團錦簇的美麗山峰——牡丹峰,清瑩碧綠的大同江從牡丹峰的腳下流過,將平壤城分成東、西兩部分,大同江的支流——普通江流經西平壤。平壤坐落山麓,屹立河畔,山水環抱,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自然風光十分優美。東側是平安南道的大同郡、檜倉郡及南浦直轄市的大安區域及龍崗郡、南側是黃海北道的黃州郡、延山郡及-松-林市、北側是平安南道的成川郡及平城市。
外形結構
凱鏇門有3層歇山式的屋頂,柱檁之間配有各式裝飾,體現了朝鮮傳統建築特點。拱門是朝鮮傳統的城門形式,高27米,寬18米,可同時開行幾輛汽車。門柱正面鐫刻著白頭山、《金日成將軍之歌》和金日成投身革命到凱旋迴國的年代“1925”、“1945”金色字樣它表明了金日成從走上光復之路至解放全國、勝利歸來的年代。門樓下面有群像浮雕。門柱邊緣有70塊金達萊花紋浮雕石板,標誌著金日成同志的70壽辰。南北兩側壁面上還有朝鮮人民遵循金日成教誨為祖國建設積極奮鬥的浮雕群像。歷史意義
凱鏇門建在牡丹峰山腳,有著深遠的意義。1945年10月14日,金日成同志在這裡向獲得了解放的朝鮮人民作了第一次講話。在40萬民眾參加的集會上,金日成的講話指出了朝鮮解放後應走的道路,號召朝鮮人民有力出力,有知識出知識,有錢出錢,全民族緊密地團結起來,為建國事業作出積極的貢獻。從此,朝鮮各階層在民主的旗幟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朝鮮面貌在短暫時間裡煥然一新。朝鮮人民所走過的充滿勝利和光榮的半個世紀的戰鬥歷程,是與金日成的“凱鏇講話”分不開的。建立凱鏇門,便是朝鮮人民永遠牢記金日成同志業績的強烈願望的反映。平壤凱鏇門是為紀念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勝利光復朝鮮的金日成凱鏇而歸而設立的。朝鮮凱鏇門位於首都平壤牡丹峰山腳下的凱鏇廣場,是一座紀念碑式的建築。凱鏇門建於1982年4月金日成誕辰70周年之時,由一萬五千多塊高級花崗岩構成,比巴黎的凱鏇門還高出十米。著名凱鏇門
提圖斯凱鏇門:建於公元82年,高14.4米,寬13.3米,深6米,上面裝飾有浮雕。是羅馬帝國前期提圖斯皇帝為紀念他鎮壓猶太人的勝利而建立.。提圖斯是帝國時期弗拉維王朝第二代皇帝。為了紀念他即位前鎮壓猶太人的勝利而建,始建於81年。這座凱鏇門主面的台基與女兒牆都較高,給人以穩定、莊嚴威武雄壯之感。建築物用混凝土澆築,大理石貼面,檐壁上雕刻著凱鏇時向神靈獻祭的行列。提圖斯凱鏇門上有一塊浮雕,表現提圖斯的軍隊正抬著從耶魯撒冷神廟裡繳獲的重要戰利品——黃金聖案、燭台和銀喇叭,興高采烈地走在象徵著羅馬的凱鏇門前。浮雕布局和造型運用虛實相間的手法,創造出真實的空間感。由於著意表現人物的動勢,浮雕中的人物雖不多,卻給人以氣勢宏偉之感。塞維魯斯凱鏇門:是塞維努斯王朝第一代皇帝米烏斯塞維努斯(公元193211年),為紀念對帕提亞人和阿爾比努斯作戰的勝利而建造的(公元203205年)。它有三個拱門,體量大,高23米,面寬25米,進深11.9米。牆面布滿頌揚塞維努斯戰績的浮雕,頂上有皇帝和二子駕車青銅像。整體形象十分壯麗。
君士坦丁凱鏇門:建於公元312年,是羅馬城現存的三座凱鏇門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為慶祝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12年徹底戰勝他的強敵馬克森提,並統一帝國而建的。這是一座三個拱門的凱鏇門,高21米,面闊25.7米,進深7.4米。由於它調整了高與闊的比例,橫跨在道路中央,顯得形體巨大。凱鏇門的里里外外充滿了各種浮雕,表面上看去,巨大的凱鏇門和豐富的浮雕雖然氣派很大,但缺乏整體觀念。原因是凱鏇門的各個部分並非作為一個統一體而創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構件是從過去的一些紀念性建築,如圖拉真廣場建築上的橫飾帶、哈德良廣場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馬克·奧爾略皇帝紀念碑上的八塊鑲板,拆除過來的。儘管如此,它仍不失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凱鏇門,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動的羅馬雕刻史。星形廣場凱鏇門:又稱戴高樂廣場凱鏇門,為巴黎四大代表建築之一(艾菲爾鐵塔,星形廣場凱鏇門,羅浮宮和羅浮宮博物館,巴黎聖母院)。它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夏爾·戴高樂廣場(又稱星形廣場)中央,是拿破崙一世為紀念他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大敗奧俄聯軍的功績,於1806年2月下令興建的。它是歐洲100多座凱鏇門中最大的一座。星形廣場凱鏇門全部由石材建成,高約50米,寬約45米,厚約22米。四面各有一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上有許多精美的雕刻。內壁刻的是曾經跟隨拿破崙東征西討的數百名將軍的名字和宣揚拿破崙赫赫戰功的上百個勝利戰役的浮雕。外牆上刻有取材於1792~1815年間法國戰史的巨幅雕像。所有雕像各具特色,同門楣上花飾浮雕構
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儼然是一件精美動人的藝術品。正面有四幅浮雕——《馬賽曲》、《勝利》、《抵抗》、《和平》。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刻在右側(面向田園大街)石柱上的“1792年志願軍出發遠征”,即著名的《馬賽曲》的浮雕,是世界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藝術傑作。凱鏇門建成後,到19世紀中期,又在其周圍修建了圓形廣場以及12條放射狀道路。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布蘭登堡門:布蘭登堡門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牆的的一道城門,因通往布蘭登堡而得名。現在保存的布蘭登堡門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自滑鐵盧戰役以後,布蘭登堡門逐步成為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國家的標誌。做為唯一保存下來的柏林城城門,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