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西周初,為齊國西境之下邑,城址在現王廟鄉張官店東,因地處平原而名為平原邑。
歷史沿革
秦以平原邑置平原縣。西漢高 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平原郡,郡治設於平原縣。
北齊天保二年(551年)縣城由張官店東遷今地(原屬繹幕縣)。
隋初屬德州,後屬平原郡。
唐中期屬德州。
清初至清末,屬濟南府。
中華民國初期,先後屬山東濟南府、濟西道、東臨道、德臨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政府。1936年屬山東省第四專署。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前期屬冀魯邊區,後期屬山東渤海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初,平北縣併入平原縣,屬德州專區;1956年原恩縣東部劃入平原縣,改屬聊城專區。
1961年復屬德州專區。現屬德州地區。國務院1994年12月17日批准撤銷德州地區和德州市,設立地級德州市和德城區。此縣劃歸德州市。 2017年適合 啟動 平原縣 撤縣設區工作
行政區劃
平原縣隸屬德州市,轄王鳳樓鎮、前曹鎮、恩城鎮、王杲鋪鎮、腰站鎮、王廟鎮、張華鎮、王打卦鎮8個鎮,三唐鄉、坊子鄉2個鄉,龍門街道、桃園街道2個街道和1個經濟開發區。
地理環境
位置
平原縣地處京、津、濟都市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黃金地帶,南依泰山,北望京津,距德州市30公里。
地貌
平原縣地處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南北長39公里,東西寬48公里,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 平原縣在大地一、二級構造單元上,屬華北遼冀台向斜的一部分。在次級構造單元上,大致由三唐鄉劉屯村附近向南至禹城市房寺鎮房寺村劃線,其西側為臨清市拗斷區,東側屬濟陽縣拗斷區;由劉屯村向東北方向延伸擴張的三角形地帶屬埕寧隆起區。各區之間,均以斷裂為界。這些斷裂中,有的已上切到新第三系下部地層,有的切錯第三系與第四系分界線,有的沿斷裂帶有新生代玄武岩。如經過王廟鎮、前曹鎮、王鳳樓鎮的北東向斷裂,以及恩城鎮、王打卦鄉南部,都有第三系玄武岩存在。
氣候
境內屬暖溫半溫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具有顯著的大陸氣候特徵。境內四季分明,乾濕季明顯,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涼爽,冬季乾冷少雨雪。作物生長季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有利於農、林、牧業發展。但旱、澇、冰雹、乾熱風、連陰雨、霜凍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對農業生產有一定影響。年平均降水535mm (1980-2010),春季(3~5月) 乾旱多風且少雨;夏季(6~8月) 夏季總體特徵是濕熱多雨;秋季(9~11月) 秋季是大氣環流型自夏到冬的轉換季節;冬季(12~2月) 冬季乾冷少雨雪。
資源自然
水資源
包括地表徑流、引黃乾渠和地下水資源三部分。地表水 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和引黃河水。平原縣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量約4558.6萬立方米,淺層地下水總補給量1.36億立方米。
植物資源
林木類有旱柳、白榆、毛白楊、國槐、刺槐、臭椿、松、柏、梧桐、泡桐、楝樹、楓楊等;經濟林類,有蘋果樹、梨樹、桃樹、杏樹、山楂樹、桑椹、冬棗樹、石榴、無花果樹、花椒、香椿、李子、沙果樹等;灌木樹種有紅荊條、紫穗槐、杞柳、桑條、柞樹、白臘樹、鬼棘針(荊條類)、酸棗樹等。
礦產資源
黏土 除用於耕種,還用於燒制磚、瓦、盆、罐等。地熱 開發較晚,是一種新型礦產資源,主要用於取暖、洗刷和洗澡。
人口民族
2018年,平原縣總人口47萬人。
2012年,平原縣少數民族人口共有6500人,民族成分16個,分別是: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朝鮮族、白族、壯族、土家族、瑤族、彝族、傈僳族、黎族、仡佬族、布依族、達斡爾族、柯爾克孜族。其中,回族村莊14個,分別為王鳳樓鎮仉莊、張莊、劉莊、麻莊、馬莊,前曹鎮沙莊、後城牆李村、南麻村,腰站鎮沙莊、塘坊村,恩城鎮大北關村,王杲鋪鎮甜中村、甜南村,開發區白家營村。回族人口6141人。
經濟
2018年,平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3.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7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07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115.69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97.92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比例為15.8:45.6:38.6。
2018年平原縣新增各類市場主體4549家,其中各類企業1230 家,個體工商戶3071家,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8.5%,26.2%。
第一產業
1990年,平原成為全國第一個玉米單產千斤縣。1992年,平原舉辦了中國(平原)首屆鴿子節,央視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予以報導。2002年,平原縣600名農民包專列下溫州,學習民營經濟發展。2006年,平原大力推進小康村創建,實施“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建設秀美農村”三大工程,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電相聯,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善。
2018年,全縣已經形成糧食、蔬菜、畜產品三大主導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常年糧食產量80餘萬噸、蔬菜產量130餘萬噸、肉禽蛋產量近20萬噸。
2018年,平原縣完成造林1.82萬畝,植樹200萬株。其中,完善綠色生態廊道85公里;完善萬畝林場2處、新建千畝林場4處;綠化美化鄉村246個。完成四旁植樹80多萬株;新建、完善林網4萬畝,完成森林撫育面積5萬畝。2018年底,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9.35%以上。經濟林面積達3.1萬畝,年產經濟林產品產量2.01萬噸,總產值1.3億元。
2018年新增植物資源梓樹、楸樹、流蘇、皂角、杜仲、櫸樹、四倍體泡桐、元寶楓、五角楓、金葉複葉槭、紅葉複葉槭等12個樹木品種。
第二產業
2018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6%,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超九成行業保持增長。全縣26個行業大類中25個行業實現增長,增長面達到96.2%,16個行業增速超過全縣水平。
對全縣工業經濟成長貢獻較大的行業有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實現總產值50.3億元,同比上漲35.5%,占總產值比重為25.5%;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總產值33.0億元,同比增長71.6%,占總產值比重為16.7%;造紙和紙製品業實現總產值25.8億元,同比增長29.0%,占總產值比重為13.1%;醫藥製造業完成總產值21.3億元,同比增長38.4%,占總產值比重為10.8%;通用設備製造業完成總產值13.6億元,同比增長96.7%,占總產值比重為6.9%;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完成總產值11.0億元,同比增長75.3%,占總產值比重為5.6%;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完成總產值7.4億元,同比增長246.8%,占總產值比重為3.7%。
2018年,平原裝備製造業產值同比增長70.9%,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23.7個百分點。其中,通用設備製造業、金屬製品業、專用設備製造業分別增長96.7%、22.0%和153.2%。重點企業生產普遍加快。累計產值前100名企業中,88家企業產值增長,前100名企業產值累計增長34.9%。
2018年全年,平原新建續建項目90個,總投資288億元,13個項目進入省市重大項目庫。2018年,平原縣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35.1%,較年初提高3.52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8年,平原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8.60億元,比2017年增長8.8%。其中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9.1億元,增長8.5%;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7億元,增長14.4%。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吃、穿、用等剛需商品繼續保持平穩增長。2018年,糧油、食品類增長2.6%,飲料類增長43.0%,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3.6%,日用品類增長12.4%。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逐步從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發展。與此相關的消費升級生活改善類商品增長步伐加快。其中,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類增長9.4%,計算機及配套產品類同比增長18.1%。與住房相關的家具類、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和五金電料類商品銷售分別增長8.0%、9.8%和33.1%。
2018年,平原縣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達到98家。其中,年銷售額(營業額)5千萬至1億元的貿易企業10家,比上一年增加2家,年銷售額(營業額)1千萬至5千萬元的貿易企業38家。
社會事業
科技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斷最佳化科技創新環境,縣、鄉均成立了科技工作領導機構,形成了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分管負責同志具體抓,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縣委、縣政府制定出台了《平原縣引進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實施辦法(試行)》(平發〔2016〕16號)、《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平發〔2017〕18號)等政策,對於創新平台建設、科技項目爭取、人才引進等分別確定了獎勵標準。近三年,全縣用於科技創新的獎勵資金達到400多萬元。
文化事業
2002年獲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縣”殊榮並保持至今;2004年恩城鎮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優秀鄉鎮”;2005年王杲鋪鎮被評為“社會文化先進鄉鎮”;“王杲鋪農民文化藝術節”被評為山東省民眾文化知名品牌;圖書館、文化館先後被評為國家一級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也已建成並投入使用;2009年被市政府授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先進縣(市)”榮譽稱號。
教育體育
平原縣現有幼稚園 107所,在園幼兒13275人,學前三年入園率97%,學前普惠率94%,省級示範性幼稚園9所,德州市級一類園16所,專任教師990人;國小78所,在校生28114人,專任教師2570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5所,在學生13392人,專任教師1057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7609人,專任教師584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633人,專任教師56人;各級各類民辦學校5所。2017年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先後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山東省教師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中國小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在已舉辦的五屆德州市運動會中,奪得三次金牌總數第二名,兩次第三名。縣體校多年來為上級運動隊輸送了大量人才,這些運動員在國際比賽和全國、全省的比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為全縣爭得了很多榮譽。平原縣連續兩年承辦山東省全民健身運動會的公開水域游泳比賽,得到了省體育局的認可。
文化事業
獲獎情況:1982年10月,平原縣文化館被評為全國農村文化工作先進單位。1990年12月,平原縣電影院被當時的國家電影電視部授予“全國電影放映先進集體”稱號。2002年2月,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原縣“社會文化先進縣”榮譽稱號,一直延續至今。2013年2月,平原縣文體廣新局被中共德州市委、德州市人民政府評為“全市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先進單位”。2016年、2017年,平原縣先後兩次獲得“山東省全民閱讀示範單位”稱號。2017年,腰站鎮被評為“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概況:自2015年以來,全縣文化建設有了量的突破和質的飛躍,實現了“縣有文化館、圖書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級有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目標。平原縣文化藝術中心(文化館)是文化和旅遊部(原文化部)認定的國家一級館,擁有對外免費開放視窗14個,每天免費開放8小時。平原縣圖書館現有藏書10萬餘冊,共有包括圖書借閱室、國學講堂在內的8個免費對外開放視窗,年接待讀者16000餘人次。全縣1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總建築面積12600餘平方米,圖書34800餘冊,電腦200餘台,文體娛樂器材300多件,擁有文藝隊伍近600支,年組織活動1500多次。與此同時,通過並轉和新建,全縣175個社區和94個省定貧困村建設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總建築面積4萬餘平方米,內部建有多功能文體活動室、儒學講堂、農家書屋和文體廣場,配有日常開展文藝活動所必需的鑼鼓、樂器、燈光和音響等設備。
文物概況:平原縣先後三次公布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到目前,現有6處省級文保單位,3處市級文保單位,全縣可移動文物數量達到327件。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我縣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30項。其中《劉備在平原的傳說》《通德醋傳統釀造技藝》《西河大鼓》3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牛斗虎》《管輅的傳說》《恩城鴿子會》《恩城簽子饃饃加工技藝》《戴家口河燈節》《平原義和團的傳說》《撼天擂》等10項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列入縣級非遺項目有:《平原民歌》《崔家林的傳說》《鐵拐李偷鍋的傳說》《水務七十二井的傳說》《琵琶灣的傳說》《千佛塔的傳說》《平原民謠》《四根弦》《西坊子武術》《平原民間遊藝》《張萬仁麵塑》《通德醬油傳統釀造技藝》等項目。現已建成省、市、縣三級名錄保護體系,各級名錄均得到有效傳承和傳播。列入德州市市級傳承人4個,分別為通德醋傳統釀造技藝傳承人任萬平、劉備在平原的傳說傳承人張洪春、西河大鼓項目傳承人馬士海、牛斗虎傳承人劉鳳奎。
醫療衛生
平原縣共有7家縣直醫療機構,其中縣級公立醫院3處、民營醫院4處、1處疾控機構、10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處、社區衛生服務站6處、一體化村衛生室228處。
縣級公立醫院:縣第一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民營醫院:龍門醫院、光明醫院、洛北眼科醫院、瑞恩醫院。疾控機構: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社會保障
201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180 元,增長11.3%;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 21430元,增長 18.9%。201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 18135元,增長 19.1%;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7994 元,增長18.3%。2018年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83.62萬人、 11.1619萬人、2.0077萬人2.7011萬人和2.31萬人。2018年城鎮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320元提高到360元。基礎養老金標準由100元提高到118元,為85533名老年居民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1.09119718 億元。2018年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員30.42萬人,其中,城市5.62萬人,農村24.8萬人。五保對象2.19萬人,供養支出5900.7萬元。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200個,床位3.75萬張。社會福利企業31家,安置殘疾人員421人。
交通運輸
平原縣距濟南遙牆機場80公里,天津港220公里。有3條鐵路(京滬鐵路、京滬高鐵、石濟客專)、1條高速(京台高速)、2條國道(105國道、304國道)、3條省道(101、323、105附線)穿境而過,擁有2個高速出入口、2個鐵路客運站、1個鐵路貨運站和一個通用航空機場,實現了“40分鐘到濟南、1小時到北京、3個半小時到上海、4個半小時到杭州”。
鐵路:太青高鐵與京滬線穿境而過。
平原火車站始建於1910年,是京滬鐵路線上的一座百年老站,現有正線2條,到發線4條,貨物線4條,專用線3條。平原東站是石濟客專(石家莊至濟南客運專線)德州境內的火車站之一,2017年12月28日,石濟客運專線平原高鐵東站正式運營,該線路在山東省內共設有5個停靠站點,分別是德州東、平原東、禹城東、齊河、新濟南東客站。
濟南鐵路物流園於2014年9月開通運營,“平原——青島港”、“平原——煙臺港”貨櫃班列每日對開,可提供貨運代理、公路運輸、貨物裝卸、報關報檢等物流服務,年作業能力達1億噸,被鐵道部列為全國100個戰略裝車點之一,可一次性傳送貨櫃140多個直達港口裝船,形成了集高端物流、港口公鐵海多式聯運的新格局。
公路:截止到2018年底,全縣實有公路通車裡程2274.169公里,擁有客貨運輸企業85家,城區公車86輛,公路客運量28.83萬人,各類貨運車輛6506部,載貨量8.8萬噸,共有公交線路28條,其中城區線路4條,城鄉線路24條,設定候車亭176個,428個站點牌,線網覆蓋全縣855個行政村,全縣農村公路通車裡程達到2125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217.21公里/百平方公里。
航空:平原通用機場坐落在城北幸福大道路東坊子鄉境內,距平原縣城約5公里,距德州市區約20公里,占地面積450畝,跑道長1000米、寬30米,停機坪15000平方米、塔台一處、機庫三座、辦公樓一處、宿舍樓一處、屬於全封閉式機場,主要提供公共航空運輸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動,包括飛機和直升機起飛、降落、滑行、停放以及地面保障等。
文化藝術
宗教信仰
截止2019年3月,平原縣有伊斯蘭教、基督教、道教、佛教四大宗教。信教民眾6429人,其中伊斯蘭教信教民眾3267人,基督教信教民眾3089人,道教信教民眾28人,佛教信教民眾24人,天主教信教民眾34人。 我縣現有宗教團體3個,分別為縣伊斯蘭教協會、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縣道教協會。合法宗教活動場所99處,其中清真寺15坊,基督教堂1處、基督教固定處所80處、道教固定處所1處,佛教固定處所2處。宗教教職人員33人,其中伊斯蘭教阿訇9人,基督教牧師1人、長老5人、傳道員14人,道教乾道1人,佛教比丘2人。
著名人物
姓名 | 介紹 |
管輅 | 注釋《周易》的著作共20卷,還著有《占箕書》一卷,《五行雜卜經》十卷和《鳥情逆占》一卷 |
劉峻 | 完成《類苑》120卷,著《辨命論》 |
董元度 | 著有《舊雨草堂集》八卷 |
李振山 | 中國共產黨黨員 |
李竹如 | 山東省抗戰工作推行委員會委員、秘書長、文化界協會會長 |
趙明德 | 江西師範學院任革委會副主任、黨委副書記 |
馬誠齋 | 被航空工業部推薦為中國名人,編入《中國名人辭典》 |
張鴻基 | 北京航空學院數學教研室主任 |
郭壽仁 | 平原縣政協委員 |
任繼愈 | 中國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 |
現任領導
縣委書記:王洪霞
風景名勝
概況
平原縣建設了三國文化廣場、琵琶灣公園。
景點
頰川石橋
頰川石橋位於平原縣龍門街道琵琶灣公園內,2008年8月在琵琶 灣公園建設施工時發現,10月按照原有風貌進行了保護性維修。頰川石橋為單孔橋,橋面寬4.5米,長6.1米,橋洞高1.7米,寬1.35米。與頰川石橋同時出土的還有“頰川代筏”“大明萬曆四十六年歲次 戊午正月吉”“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邑人宋仕建”“重修頰川石橋碑記”碑刻各一通。明萬曆四十六年,南京督察院右督御史宋仕修建,清代平原知縣呂宏積續修。2011年4月,被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2月,豎立了文物保護碑。2015年1月,平原縣人民政府公布了“頰川石橋”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2015年6月30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塔
千佛塔位於縣城以北2公里,三唐鄉崔家廟村東,毗鄰京滬鐵路與101省道,俗稱崔家塔。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塔高7級、26米,塔身為八稜柱形,四面有窗,塔門朝南,門額鑲嵌石刻“千佛塔”三字。青磚結構。在建塔的同時,重修了彌勒庵(俗稱崔家廟,廟已不存)。該塔上下勻稱,蔚然秀觀。雖經多年的風吹雨淋,依然堅固,高聳雲空,雋秀挺拔。2005年被德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恩城鎮中心國小(原平原縣第二中學)院內。始建於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原系舊恩縣的一座著名建築。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十年(1720年)、1991年、2005年,曾四次修葺。文昌閣的建築形式是:約10米見方的高台,台上建閣,閣上豎立亞腰葫蘆形的塔尖。下方、上圓、尖頂 ,蘊天圓地方之意。整座建築古樸典雅,端莊大方,結構精巧,蔚為壯觀。系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平原火車站
平原火車站始建於1910年。火車站主體建築南北長54米,東西寬17.3米,建築面積約9300平方米,採用一高兩低傳統的建築格局,建築風格玲瓏剔透,厚重堅實,具有較強的地域文化特色。2011年1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平原縣文物保護單位。
胡窯無名革命烈士墓
胡窯無名革命烈士墓位於王鳳樓鎮胡窯村北,占地100平方米(10米×10米)。墓葬封土完好,墓碑完整,正面刻有“臘月十二反掃蕩無名烈士紀念碑”字樣,碑陰刻有“臘月十二反掃蕩碑記”,字跡內容清晰可辨。2009年,建立健全了文物保護單位檔案,檔案存放於平原縣文化藝術中心。2011年1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平原縣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2月,豎立了文物保護碑。2015年1月,縣政府與王鳳樓人民政府簽訂了《文物安全管理責任書》。
李大鼻無名革命烈士墓
李大鼻無名革命烈士墓位於王鳳樓鎮李大鼻村東路南,墓三座,占地150平方米(15米×10米)。墓葬封土完好,墓碑完整,正面刻有“臘月十二反掃蕩無名烈士紀念碑”字樣,碑陰刻有“臘月十二反掃蕩碑記”,字跡內容清晰可辨。2009年,建立健全了文物保護單位檔案,檔案存放於平原縣文化藝術中心。2011年1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平原縣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2月,豎立了文物保護碑。2015年1月,縣政府與王鳳樓人民政府簽訂了《文物安全管理責任書》。
東陳忠字牆
東陳忠字牆位於王鳳樓鎮東陳村中,修建於1969年。“忠字牆”主體高6米,寬6米,厚1米,由牆檐、牆體和基座三部分組成。牆檐如倒台階狀,中間鑲刻五角星,牆體正面兩邊刻有“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的楹聯,中間寫有“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基座雕刻葵花圖案並刻有“毛主席萬歲”字樣;牆體背面亦刻有“五洲震盪風雷激,四海翻騰雲水怒”的楹聯,中間寫著“愚公移山,改造中國”。2011年1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平原縣文物保護單位。
相家河水庫風景區
相家河水庫風景區位於平原縣原相家河和蒲河的原址上,全長14.2公里,庫區總面積8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積6.86平方公里,總庫容301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7000萬立方米。相家河水庫是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園林綠化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
李大鼻無名革命烈士墓
李大鼻無名革命烈士墓位於王鳳樓鎮李大鼻村東路南,墓三座,占地150平方米(15米×10米)。墓葬封土完好,墓碑完整,正面刻有“臘月十二反掃蕩無名烈士紀念碑”字樣,碑陰刻有“臘月十二反掃蕩碑記”,字跡內容清晰可辨。2009年,建立健全了文物保護單位檔案,檔案存放於平原縣文化藝術中心。2011年1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平原縣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2月,豎立了文物保護碑。2015年1月,縣政府與王鳳樓人民政府簽訂了《文物安全管理責任書》。
東陳忠字牆
東陳忠字牆位於王鳳樓鎮東陳村中,修建於1969年。“忠字牆”主體高6米,寬6米,厚1米,由牆檐、牆體和基座三部分組成。牆檐如倒台階狀,中間鑲刻五角星,牆體正面兩邊刻有“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的楹聯,中間寫有“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基座雕刻葵花圖案並刻有“毛主席萬歲”字樣;牆體背面亦刻有“五洲震盪風雷激,四海翻騰雲水怒”的楹聯,中間寫著“愚公移山,改造中國”。2011年1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平原縣文物保護單位。
相家河水庫風景區
相家河水庫風景區位於平原縣原相家河和蒲河的原址上,全長14.2公里,庫區總面積8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積6.86平方公里,總庫容301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7000萬立方米。相家河水庫是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園林綠化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
康熙探花花園鄉村旅遊區
康熙探花花園鄉村旅遊區康熙探花花園位於馬頰河與省道315、318交匯處,具有17公里引黃濟津的綠色河道,7000畝的天然生態濕地,1000畝的古老果園。果園內有蘋果、梨、杏、山楂、桃、柿子等六大類20多個品種,600年以上的老梨樹200餘棵。這裡既是萊陽梨的故鄉,又是康熙年間探花董訥的私家花園。探花花園主要規劃鄉村記憶館和旅遊地產兩個版塊。其中,鄉村記憶館分為鄉村運動場、鄉村動物園、鄉村老作坊、鄉村民居展、鄉賢館、鄉村民俗館6個場館。一期規劃4000畝,共分為風情果園、水上樂園、濕地公園、探花花園4個園區。圍繞“風情果園樹品牌,水上樂園增人氣,濕地公園抓配套,探花莊園搞開發”的基本思路,景區已建設完成了交通幹道、觀光廊架、牌樓、接待中心、觀景台、餐飲接待中心、垂釣中心、人工沙灘和遊船碼頭等。有賞花採摘、鄉村特色美食體驗、沿河垂釣和濕地划船等旅遊項目。形成了集民俗體驗、生態採摘和觀光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鄉村旅遊區。景區已被列為德州市十三五重點旅遊項目,榮獲“山東省鄉村旅遊示範村”“山東省美麗休閒鄉村”、2016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特色民俗村”等榮譽稱號。
馬頰河生態觀光旅遊區
馬頰河生態觀光旅遊區位於龍門街道馬頰河與龍門水庫周邊的軍倉、鑫河和許鋪3個社區的14個村莊,占地面積約7000畝。形成一個集休閒、度假、娛樂、遊覽、觀光、美食為一體的生態農業旅遊區。
城市榮譽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