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幢

幡幢

1.即幢幡。 2.特指剎上之幡。幡 : fān 用竹竿等挑起來直著掛的長條形旗子。幢 : 幢 chuáng 古代原指支撐帳幕、傘蓋、旌旗的木竿,後借指帳幕、傘蓋、旌旗。

讀音釋義

幡幢,音fān zhuàng,即幢幡。

出處引用

唐·黃滔 《辭府相》詩:“今朝拜別幡幢下,雙淚如珠滴不休。”

唐·馮贄 《雲仙雜記》卷七:“ 廬山 遠法師 命盡之日,山中峰澗寺落,皆見千眼仙人成隊執幡幢香花赴 東林寺 。”

特指剎上之幡。

清·李斗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鐘鼓樓旁,矗兩寶剎,高數丈,剪彩為幡幢。”

明·沈德符 《野獲編·外國·活佛》:“以珠琲為幡幢,金寳為法供,內府瑰異為之一空。”

經幡 經幡

 漢魏時期,幢出現在車行儀仗和佛教儀式中,一般是在立竿上懸掛單層或多層傘蓋狀絲織物,傘蓋四周飾有垂幔、飄帶;在幢幔上書寫經文就成為經幢。

唐代開始有石造經幢。初唐的石幢以鐫刻經文為主,形體簡樸碩壯。中唐以後,逐漸模仿絲織物幢的形狀,建造多段石柱和多層盤蓋相間疊加的石幢,並在盤蓋四周雕出垂幔、飄帶、花繩等圖象。歷五代至北宋,石幢的雕刻內容日益豐富,花紋裝飾日趨華麗,但經文所占比例卻日漸減少。石幢大多建於佛教寺廟。據記載,宋代還在刑場立幢。現存石幢中有年代可考的以廣州光孝寺大殿前的石幢為最早,建於唐代寶曆二年(826);以建於宋寶元元年(1038)的河北趙縣陀羅尼經幢為最高大,而且造型優美,是宋代石幢的典型作品。

寂也

若有法師駐錫某地,弘宗演教、導引眾上,一般都會用二尚樹法幢”來讚嘆佛法的興盛信“幢、幡”基本上同屬一種類,但依形狀作區別,雖然它們並不像香、花、燈、燭…等普遍為大眾所熟悉,卻也是供養佛菩薩、嚴飾道場之具,不知您對於幢有多少了解?

幢,在古代軍隊中,為將領們作為指揮用的軍旗,具有降敞、統領的意義,亦是王者的儀衛之物;而佛陀是大智覺者,能廣說一叨法,能降伏一切魔軍,因此,便將佛陀說法稱為“建法幢”,並以幢作為供養、嚴飾的供物之一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