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簡介
常州紅梅公園始建於1958年,1960年正式建成開放,2006年9月28免費向公眾開放。因紅梅閣而定名紅梅公園。198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鬍厥文應邀為紅梅公園題寫園名。幾十年來,公園已成為常州城區最大的綜合性公園,每年接待中外遊客約200萬人次。
常州紅梅公園是常州地區當前規模最大的自然風光旖旎、名勝古蹟眾多的綜合性公園,總投資達5.8億元。公園地形起伏,具有水鄉特點。遊客在這裡可以充分領略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態景觀,可以在這裡忘我盡情地暢想人生的夢想與快樂。公園人文景觀豐富,園內有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文筆塔(始建於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紅梅閣(始建於唐昭宗年間,距今已有1100多年),半山亭、袈裟塔、冰梅石、嘉賢坊、塔影山房、文筆樓等多處紀念地以及“屠一道根藝珍藏館”和“常州市梳篦博物館”、“紅梅奇石博物館”等知名歷史人文景點。通過敞開擴建改造,堅持“綠化為本、文化為魂”的建園理念,進一步完善了公園的文化景觀功能,提升了文化內涵,與天寧寶塔渾然一體,打造了古運河旅遊帶和天寧風景名勝區的新亮點,常州的歷史文化在這裡得到了更好的展示和傳承。
常州紅梅公園的建設既堅持以人為本,最大限度還綠於民,方便市民休閒、遊園;又充分運用現代的設計理念和藝術手法,充分體現了現代風格。同時,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廣泛運用在常州市公園建設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如今的紅梅公園已成為現代城市園林建設的一個典範。
地理位置
常州紅梅公園位於常州市繁華中心區,四周人口密集,南部緊靠常州著名寺廟遊覽勝地天寧寺、文筆塔以及百米之隔的東坡公園,是一處名勝與自然風光相結合的江南園林。關河、市河從紅梅公園東西兩旁穿流而過;公園南臨延陵東路歷史文化街區。
主要景點
常州紅梅公園全園分八景,分別為:文筆夕照、紅梅春曉、曲池風荷、青巒倒影、翠薇秋霞、林園鐘聲、雪山勁松、吳風遺韻。
文筆夕照:文筆塔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據《武陽合志》載:“太平寺浮屠在邑東二里,地居異已,故呼為文筆峰,相傳主邑中文教。”《常州府志》載:“相傳塔為郡中文筆峰,每祥光騰現,轍開巍鼎之先兆。”此蓋即“文筆”之由來。
紅梅春曉:紅梅閣始建於唐代昭宋年間,距今一千多年的歷史,現今的紅梅閣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閣高17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祀玉室,斗老,文昌;下層為祀師堂,祀道教的祖師爺張天師等。整個建築古樸厚重,氣勢雄偉,為一般樓閣所少見。每到冬末春初之時,紅梅怒放,人們或遊園賞梅,或登樓眺望雪景,自有樂趣。紅梅閣的對面有一千古珍奇遺蹟冰梅石。清代常州著名詩人趙翼曾如此稱讚紅梅閣的美景“出郭尋春羽客家,紅梅一樹燦如霞。樵陽未即遊仙去,先向瑤台掃落花……”。紅梅閣樓上還辟有“常州歷史名人陳列館”。歷史領導人瞿秋白和廣州起義領導人之一的張太雷,早年經常到紅梅閣攻讀嬉戲。紅梅閣位於紅梅公園南部,原稱飛霞樓,相傳元代龔子彬遇仙移植雲南紅梅於此而更名紅梅閣。整個建築古樸厚重,氣勢雄偉,四周廣植紅梅,冬末春初,梅蕾獨放,萬象更新。紅梅閣宋代曾作為貢士試院,後成為道院。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六年重建。閣高17米,磚木結構,分上下兩層,飛檐雙重,築於2米高的土台上,造型壯麗,斗拱翹角,別具風格。閣的上層祀玉皇、斗老,文昌;下層為祖師堂,祀道教的祖師爺張天師等。現閣內外還保存有紫陽真人刻像、著經處等石刻。紅梅閣的對面有一千古珍奇冰梅石柱。清代常州籍著名詩人趙翼曾稱讚紅梅閣 "出郭尋春羽客家,紅梅一樹燦如霞。樵陽未即遊仙去,先向瑤台掃落花"。紅梅閣的樓上還辟有"常州歷史名人陳列館",陳列著"常州三傑"瞿秋白、張太雷及惲代英的生平事跡。
曲池風荷:以荷花池為主景,池北有屠一道根藝藏珍館,館藏根藝精品兩百餘件。池西有虛懷堂、聽雨軒等景點。荷花池上架設了數個生態觀景台,夏日荷花盛開,遊人登上觀景台,置身荷花蓮葉中央。人與自然相映成趣,別有風味。
青巒倒影:峰巒起伏,山道彎彎,百米長廊婉蜒其間,山頂建有半山亭,北臨映梅湖處建月到風來亭,山上遍植青松、紅梅、櫻花等各種花木,樹影婆裟,疊石堆景,山上的景色與映梅湖面上的倒影交相輝映。
翠薇秋霞:沿石階登山,楓樹夾道,山頂有翠薇亭,山上多植紅楓。秋季,霜重色濃,再現“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意境。
林園鐘聲:即原天寧林園,與素有東南第一叢林之稱的天寧寺院一牆之隔,三面環水,古樹森森,小橋流水澶澶,晨鐘暮鼓,尤顯幽深靜謐。
雪山勁松:地勢高聳,四面環水,山上植物以青松、雪松、臘梅為主,並配以霧森景觀。冬時更現北國風景,宛如至身於“霧森林海”,令人流連忘返。
吳風遺韻:從幾百座牌坊中選擇與崇文密切相關的八坊:早科坊、狀元坊、雙桂坊、椿桂坊等,作為吳風遺韻傳與後人,以展示常州八邑名都,中吳要輔的風采。配有清代常州市城廂圖,馮其庸、沈鵬等30多位知名書法家撰寫園內楹聯匾額。
附:圖冊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