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蒂肌瓣填充術

帶蒂肌瓣填充術

石膏封閉療法的缺點是臭味重,療程長,往往病人不願接受治療;有些病人既不適宜於作碟形術,也不適宜套用石膏封閉療法。帶蒂肌瓣填充術是在清除病灶的基礎上,用骨腔附近的帶蒂肌瓣填充,消滅死腔,一期縫合傷口。此法既可縮短療程,又能減少切除正常骨質,保持骨的堅固性,是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

手術圖解

手術圖解 手術圖解

⑴分離肌瓣

⑵肌瓣填充與固定

適應症

周圍有較豐富的健康肌肉可供填充骨腔(如股骨、肱骨以及脛、腓骨、橈、尺骨近端)的慢性骨髓炎,可選用帶蒂肌瓣填充術。周圍缺乏肌肉的橈、尺骨遠端、脛骨前內側、掌骨、指骨、跟骨等,以及骨質缺損過多的負重骨骼,則不宜選用。膿性分泌液多或皮膚缺損,傷口不能一期縫合者,也不宜選用。

術前準備

主要是肌瓣的選擇和設計:

1.帶蒂肌瓣原則上應該從距離骨腔最近、最大的肌肉上採取,以便就近填充骨腔。根據需要,採取的肌瓣一般長5~15cm,直徑1~4cm,但其長度不應大於直徑的6倍,才能保症肌瓣有充分的血運。

2.從有獨立功能的肌肉上採取肌肉時,不得超過肌肉總體積的1/3。如骨腔較大,一個肌瓣不夠,可部分從另一肌肉上採取。

3.肌肉小而功能重要的,不可用作肌瓣,以免發生功能妨礙或畸形。

4.各部位骨腔可採取的肌瓣如表1。

各部位骨腔填充用肌瓣來源

骨腔部位 採取肌肉
肱骨上、中1/3 三角肌、肱三頭肌
肱骨下1/3 肱三頭肌、二頭肌、肱肌
骨盆 臀大肌、臀中肌
股骨上、中1/3 臀大肌、股四頭肌、縫匠肌
股骨下1/3 股外側肌、內側肌、中間肌
脛骨上、中1/3 腓腸肌、脛前肌、比目魚肌
脛骨下1/3 比目魚肌、脛前肌

5.帶蒂肌瓣的形式有近側蒂、遠側蒂及雙側蒂等3種。以近側蒂肌瓣血運最好,臨床常用此法。雙側蒂肌瓣適用於骨腔呈長舟狀者。

麻醉

同死骨摘除術。

手術步驟

1.體位、切口、顯露 同死骨摘除術。

2.處理死腔 死骨摘除及骨腔修整步驟同死骨摘除術。病灶清除應徹底,並有一個敞口的、血運較好的骨床。

3.形成肌瓣 徹底沖洗骨腔和傷口後,更換手套及手術器械,重新鋪無菌小手術巾,骨腔內放抗菌藥物。根據所需肌瓣的長度和寬度,延長皮膚切口,切開筋膜。充分顯露肌腹,沿肌纖維先用止血鉗分開,再插入手指順肌纖維方向作鈍性分離,在適當的長度處切斷肌瓣遠端。採取肌瓣時,應注意肌瓣距離骨腔不可太遠,以免張力過大,影響血運;並需保留其供應的神經、血管,避免損傷。

4.肌瓣填充 將肌瓣填入骨腔,肌瓣的蒂不可屈曲、扭轉,以免發生血運障礙。在骨緣與肌瓣間可間斷縫合數針固定,以防止肌肉移位。

5.傷口處理 一般都可作一期縫合。如骨腔未被填滿,應放膠皮片引流。如肌瓣採取部位留有較大空隙,不能被消滅時,可另作皮膚小切口,放入膠皮片引流,以免積液、感染。

術後處理

同死骨摘除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