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慈禧太后愚昧,她永遠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扮演著何種歷史角色。從西安返回京城後,她也想辦新政,但此時朝廷權威盡失,民心思變,光緒被罵為“小丑”,留日學生反清日盛。興中會、華興會、同盟會,漸漸演成反清的強大勢力。與黃興結盟後,孫中山作為革命領袖威望日隆。瀏醴萍起義,黃岡、惠州起義,徐錫麟的刺殺,是革命將興的前兆。
武昌起義用槍聲宣告了清王朝的末日。耐人尋味的是,舉起義旗的正是朝廷的柱石——新軍。種瓜得豆,養魚化龍,皆因時局造化,正所謂民主共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詔退位後,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接任組成北京臨時政府,成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只得將總統權力轉交給袁世凱,是勢之所然,亦體現了一種高風亮節。
孫中山少時就養成民主共和精神,他最憂心的是民主政治體制是否能保持。孫中山清楚:他當選為中華民國政府臨時大總統。不過是在任期內行使國民賦予的職權。解職之後,他復為中華民國之一國民。
作者簡介
胡為雄,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哲學。著有哲學、史學、文學著作多部,代表作有《毛澤東哲學和中國哲學的興盛》、《如何建設我們的文化》、《毛澤東法制建設的歷史經驗和當代中國的法制建設》、《英雄觀的變遷》、《馬克思的上層建築概念:種文本分析》、《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現狀與前景》、《新中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編寫及其經驗》、《馬克思上層建築概念的三種喻義》、《毛澤東詩賦人生》等,譯著《毛澤東傳》(美國作家特里爾)。曾主持並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馬克思的上層建築理論和當代社會上層建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與發展的百年歷史》等。
圖書目錄
二十二 慈禧迴鑾
○兩宮迴鑾日期一延再延。靜鞭三響,聖駕出宮門,千官萬乘齊恭送。兩宮游洛陽,似不減羽獵長揚之盛
○汜水聞李鴻章死訊,慈禧太后大哭不止
○開封府慈禧太后慶萬壽。發諭撤去大阿哥名號,班賞有功之臣
○宮殿依然,人民如舊
○袁世凱籌款練兵
二十三 《大同書》與《新民叢報》
○孫中山橫濱擺宴接風,章炳麟痛飲七十杯無醉意
○康有為大庇閣內考《春秋》
○梁啓超辦《新民叢報》,意在一力反專制,養新民
○康有為大吉嶺上著大同
○“我愛我師,我尤愛真理。我愛孔子,我尤愛真理”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二十四 《蘇報》案
○中國亡國紀念會上,章炳麟醉倒在酒樓。黃軫與孫中山失之交臂
○吳敬恆沉濠。蔡元培為辦愛國學社忍受喪子之痛
○新年留學生團拜會上,劉成禺公然言撲滿
○章炳麟留分頭,赤足登履,腰間勒著一根草繩。一年四季,手裡總愛執一柄團扇
○序鄒容《革命軍》和《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蘇報》被封查,章炳麟投案
○第二次開審時,審判官孫士鏻宣布中國政府到案。章炳麟謂“載湉小丑”四字未觸犯清帝。駐上海各國領事不同意引渡章、鄒
二十五 入主洪門
○孫中山檀島入洪門
○受託聘劉成禺任《大同日報》主筆後,孫中山又與黃三德聯絡建總堂。荷馬里熱心中國事
○孫中山自認為是社會主義者,王德威爾得卻不接納他入第二國際
○王發科等四人割篋偷盟書告密,清廷駐法公使孫寶琦斥他們不忠不義
○華興會
○舉事不成,黃興化裝出走上海
二十六 孫黃結盟
○一人獨辦《安徽俗話報》的陳乾生接到從上海來的急電
○上海的革命志士一時星散逃匿。吳樾刺殺出洋五大臣
○孫中山、黃興東京結同盟
○楊度拒不入盟,孫中山與他徹夜長談辯論
○《民報》與胡漢民、汪精衛
○陳天華蹈海
○章炳麟出獄
二十七 戰南陲
○瀏、醴、萍起義被誅殺者累萬。《革命方略》與青天白日旗
○一個E字五萬元
○黃岡、惠州起義
○徐錫麟拚死反清,秋瑾從容赴難
○鎮南關上,孫中山、黃興以親手發炮擊敵為快事
○黃興與郭人漳鬥智鬥勇
○河口得而復失。孫中山擬組新軍
二十八 立憲固皇位
○七十歲的慈禧太后讓卡爾為自己畫像,還扮觀音菩薩照相。俄國馬戲團進了頤和園
○河間府秋操後,閱兵大臣鐵良和兵部侍郎良弼見北洋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疑懼之心陡生
○張謇遊說督撫、名流,請行立憲
○兩宮頒發立憲詔書,以行憲政使皇位永固
○袁世凱欲設責任內閣,光緒帝冷厲地說:“什麼責任內閣,你的心事我全知道!”
○梁啓超東京組織政聞社。同盟會堅持革命排滿
○岑春煊誓做慈禧太后的惡犬。載振既得名伶又收金錢
○岑春煊、瞿鴻禨開缺回籍,袁世凱調離北洋
○謝罪出宮時,袁世凱從殿階墜地,跌傷右腿。張謇出任預備立憲會會長,各省紛紛籌辦咨議局
○光緒帝駕崩。慈禧太后吩咐完後事隨即斷氣
○三歲新帝即位,攝政王載灃欲誅袁世凱
○袁世凱在屈辱中倉皇出京,送他上火車的只有楊度和嚴修。張之洞一病不起,嘆道:“國運盡了!”
二十九 黃花崗
○程家檉東京遭暗算
○陶成章在報上登載“孫文罪狀”
○“紅龍計畫”
○汪精衛決計刺殺攝政王,陳璧君要與他共生死
○聞母親病逝,孫中山與盧夫人相向而泣,謂生前尤不能登岸見老母一面,實是終生憾事
○檳城會議
○黃興擬組十路選鋒攻廣州,但有九路不能如期發動
○黃興一路起義後直撲總督府,百餘人在混戰中非死即傷
○黃興帶傷回香港,既悲且怒。諸烈士安葬黃花崗時,天雨靡靡。聞湖北黨人籌劃在武漢起義,黃興極表贊成
三十 武昌舉義
○肅親王善耆接見立憲請願團。攝政王載灃為收拾人心,忙組皇族內閣
○四川紳商要保路,武漢黨人謀起義
○鄂督瑞澄獲知新軍中黨人眾多,心中恐慌。“老子就造反!你要怎么樣?”程正瀛開槍擊斃棚長陶啟勝。熊秉坤以革命軍大隊長身份率部發難
○總督府旗桿上換上了五色旗
○黎元洪被舉為都督後像個泥菩薩
○中華民國軍政府以黎元洪名義通電全國
○剪掉髮辮,革命了
○革命軍祭天誓師
三十一 袁世凱復出
○算卦人說,辛亥八月節袁世凱的官星要動
○壽慶日得革命黨在武昌起義電報,袁世凱止劇罷宴,示意旁人散座,接著令親信火速向奕劻送去二十萬金
○陸軍大臣蔭昌無法統率北洋軍,攝政王載灃不得已發諭起用袁世凱
○袁世凱得電諭後故意託病拖延,與來勸的徐世昌定下竊取朝中大權的密計
○革命軍連戰皆捷,漢口各國領事承認湖北軍政府為交戰團體
○黎元洪致函薩鎮冰陳革命大義,清水師反正
○革命軍漢口前線總指揮通敵,軍情危急。黃興到漢,軍心一振
○灤州兵變,攝政王代下罪己詔。革命軍拚死反攻,馮國璋火燒漢口
○吳祿貞喪元
三十二 黎元洪拜將
○湖北軍政府築將壇拜將,黎元洪親授黃興戰時總司令印信和令箭
○陳其美做了上海都督,李燮和成立吳淞軍政分府
○江蘇巡撫程德全反正易幟。為表示革命決心,他剪掉自己的辮子,又將院司各種印信集中毀於撫署大堂。浙江巡撫未及獨立,黨人已發動了起義
○馮國璋欲取漢陽得大賞,袁世凱卻暗中與黨人謀和
○黃興致函勸袁世凱建華盛頓之事功,劉承恩奉命探聽黨人的意圖
○被資政院“選”為總理大臣後,袁世凱即乘火車回京組閣
○反攻漢口失敗,黃興急得差點吐血
○漢陽陷落,援鄂湘軍亦撤走
○張振武拔刀高叫:有敢再言放棄武昌者斬
○袁克定密見英國公使朱爾典,請支持其父出任總統。北洋軍炮擊武昌城,黎元洪潛逃了
○段祺瑞接任第一軍總統,與吳兆麟、孫武協定停戰
三十三 滬寧獨立
○陳、程、湯三督聯名通電,邀請各省派代表到滬集會商議成立臨時中央政府。張謇提議:政府設鄂,議會設滬。武昌各省代表請黎元洪以大都督名義執行中央政務
○江浙聯軍攻克南京
○黃興正色道:“革命至此,尚只算成功的開始。”十一省代表公舉他為大元帥,他謙辭不任
○袁世凱請旨和談,任唐紹儀為和談總代表赴鄂。黎元洪在武昌城外氈呢廠設西餐招待唐紹儀一行。唐紹儀等轉赴上海後,南方代表伍廷芳?代行大元帥黃興、滬督陳其美、蘇督程德全及滬上名流致以熱烈歡迎
○北軍代表廖宇春與南軍代表顧忠琛暗中協定。唐紹儀白天與伍廷芳談畢,晚上又與張謇等江浙紳商聚議
○隆裕太后不許遜位,要袁世凱整軍再戰,並拿出內帑黃金八萬兩勞軍
三十四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美國國務卿拒見孫中山。歐洲四國銀行團不借款。胡漢民請孫中山留粵,孫中山卻說:“推翻二百六十年貴族專制之滿洲,賢於用兵十萬。”
○孫中山下輪船後對記者說:我可謂不名一文,“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
○章炳麟欲推宋教仁組閣,宋教仁想出任總理
○孫中山當選為首位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
○1912年元旦,南京喜氣洋洋,首位民選大總統孫中山宣誓就職
三十五 清帝退位
○北洋軍炮擊武昌。袁世凱不信孫中山會虛位以待。孫中山在南京組織政府,並下令北伐
○南京政府一無財源,內閣部長紛紛離職,四十萬北伐軍兵疲餉匱
○袁世凱灑淚為逼宮。他遇刺受驚後,即派人暗殺了良弼
○清帝宣詔退位
○前攝政王載灃在醇王府內隱居不出。兒子退位當日,他與妻子置酒談恨。待至想起自己抱兒子登基時所說的“快完了”一語,載灃心情釋然
三十六總統職歸袁世凱
○臨時大總統易職
○迎袁專使北京遭遇兵變
○副總統黎元洪不再言立武漢為新都,轉而擁護袁世凱在北京就職
○列強仍不承認中華民國
○南京參議院議決大總統就職地點在北京,袁世凱一遂心愿
三十七 孫中山之憂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
○八十歲的蕭姓鹽商從總統府出來,高興地說“今天我總算見到民主了”
○章炳麟鬧奠
○同盟會改組
○宋教仁熱心政黨政治,黃興關心善後事宜
三十八 唐紹儀組閣
○袁世凱穩固北方
○唐紹儀奉命南下組閣。黃興哭勸南方各軍將校不要再爭陸軍總長。內閣閣員很快議定
○唐紹儀簽字入盟,眾同志報以熱烈掌聲;孫中山主盟,唐紹儀起立宣誓
三十九 有天下而不與
○紫金山遊獵
○孫中山解任後到上海,民眾熱烈歡迎。他鼓吹社會革命:“我所欲為之事至少需要一百年。”
○武昌黃鶴樓演講,孫中山說民國譬之公司,人民為大股東,總統至百執事皆為股東服役務
○福州市民置歡迎聯云:“有天下而不與,微斯人誰與歸”
○至廣州後,代理都督陳炯明連夜離府赴港,孫中山提請省議會正式選舉胡漢民為都督
○應邀北上,與繼任的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會商國政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