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幫助盟軍
自恩尼格瑪密碼機被破解後,布萊切利園所收集到的軍事情報一概被代號為ULTRA;儘管現今有部份人對這
些情報的功用提出質疑,但普遍認為,ULTRA除幫助了盟軍外,還提早結束戰爭。
布萊切利園已為一所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
文化影響
有關布萊切利園的事跡在1999年結集成一輯名叫《X電台》的紀錄片。紀錄片播出後,再度使布萊切利園引起廣泛的注意。布萊切利園的事跡亦曾被寫成小說,至2001年更搬上了電影銀幕。
BBC第四電台曾有一套名叫《小屋33號》的情境喜劇,故事設定在布萊切利園發生。
歷史介紹
早期歷史
![布萊切利園](/img/8/d1a/nBnauM3XyMTO3QjM3UjN1ETM3QTM5YDMwIjMxADMwAzMxAzL1Y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布萊切利園是一幢揉合了維多利亞哥德式、都鐸式和荷蘭巴洛克式的建築;對於這種別具一格的設計,不少在二戰期間到訪過那裡,以及在那裡工作的人士,都留下了茫然而困惑的印象。布萊切利園本身占地55英畝(22公頃),而整個莊園則共占地581英畝(235公頃)。里昂爵士與里昂爵士夫人相繼在1926年和1937年逝世後,布萊切利園在1938年轉售予發展商,發展商原準備將之夷為平地,以興建大型屋苑。不過就在這個時候,海軍上將休·辛克萊爵士(Admiral Sir Hugh Sinclair)卻把土地買下。辛克萊爵士是軍情六處的首長,曾任海軍情報科總監,也是政府密碼學校的創辦人。在購置布萊切利園前,他曾極力遊說政府部門出資買下該房產,但是遭到了拒絕,最後辛克萊爵士自己掏了7,500鎊買下布萊切利園。直到1991年布萊切利園再度面臨清拆前夕,大眾才知道政府並非擁有布萊切利園。
布萊切利園位於大學線(Varsity Line)沿線,大學線是一條原本連線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火車線。儘管今日大部份的大學線路段已經停用,但在昔日,布萊切利園正正憑藉這種便利,使兩所大學的解密專家都可以方便的雲集那裡。現時布萊切利園附近仍然有布萊切利火車站,它是英國西岸的主要火車站,可通往倫敦。此外,布萊切利園鄰近電話線以及通往倫敦的主要道路,這都是辛克萊爵士當初購買那裡的主要考慮。
二戰時期
![布萊切利園在白金漢郡](/img/e/44b/nBnauM3XwAzM1kjNyYTMzITM3QTM5YDMwIjMxADMwAzMxAzL2E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在早期的時候,布萊切利園內的水塔曾被改建成無線電房,並取名為“X電台”。儘管這個名字後來被用作布萊切利園的別稱,但事實上,基於無線電房伸出很多長形的天線,所以該無線電房不久就遷離開布萊切利園,以免使整個基地引起外人懷疑。
布萊切利園在戰時的工作,主要是把全國國地監聽站所收集到來自軸心國的數據進行分析。一般而言,監聽站收集到的初部數據會由情報員駕駛機車快速送到布萊切利園,而到後來,監聽站更可直接以電傳打字機直接傳送數據。時至今日,布萊切利園最為人所知的“功績”,就是它曾經成功解破了德國恩尼格瑪密碼機的密碼系統;但要說布萊切利園最偉大的成就,則或許是它曾破解德國的FISH高級電傳打字機密碼。
在布萊切利園透解密所得出的情報,一概被代號為“ULTRA”。這些情報很大程度上使盟軍在大西洋戰役中成功擊沉敵方多艘U-潛艇,也為皇家海軍在馬塔角戰役與北角戰役奠下勝利的基石。
此外,自美國參戰後,英國首相邱吉爾曾同意美國總統羅斯福,讓兩國共享資源。在這種背景下,有不少美國的密碼學家到布萊切利園,與英方專家一同工作。當時英方專家主要負責德國的密碼,而美方專家則主要負責破解日本所用的密碼。
二戰期間,布萊切利園只一次受到直接空襲。在1940年11月20日至21日,敵方在莊園上空投下了3枚炸彈。一般人認為,那3枚炸彈真正目標其實是附近的布萊切利火車站。在這3枚炸彈中,有一枚在宅第的傳訊員入口對出一帶爆炸,強烈的震動使旁邊的小屋4號(屬於學校的海軍情報部)造成輕微移位。不過,由於這些小屋均建於磚塊搭建的柱狀物之上,所以工程人員在把小屋移回原位的同時,室內的人仍可繼續工作。
在布萊切利園以外,英政府亦曾在肯亞啟林迪尼(Kilindini)設立了同類的前線基地,專門破解日本的密碼。在一連串的解密行動,再加上運氣,直至1945年8月,日本商船隊因此總計損失了90%的船隻。
密碼分析
戰時布萊切利園的解密工作一般都是由數學家和解密專家進行。其中,後世最為人所屬悉的專家要算是艾倫·圖靈,圖靈曾對戰時的解密工作提供重大貢獻。
自1943年開始,布萊切利園曾引入一套數碼電子電腦,以解讀德國一套名為TUNNY的電傳打字機密碼系統。這套稱為巨象的電腦由湯米·佛洛亞斯(Tommy Flowers)所設計,並由英國郵政局的郵政局研究站提供器材和承建。
在1945年1月,即解密行動達到高峰期的時候,曾有約9,000在布萊切利園工作,至於戰時亦曾有多達10,000在那裡工作。這些獲招聘的人士一般都具備有獨特的才能,比如說是西洋棋冠軍、填字遊戲專家、精通數國語言的人或數學界權威。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布萊切利園當局曾以《每日電訊報》的填字遊戲作為面試測試,限令面試者要在12分鐘內完成填字遊戲。此外,該報社亦曾被要求舉辦填字遊戲比賽,然後再招攬勝出者參與“一項特別的工作,為戰事作出貢獻”。
戰後狀況
在二戰結束時,布萊切利園內大部份器材與藍圖都被銷毀。而儘管曾經有數以千計的人在那裡參與解密工
作,但他們在戰後都一直保持沉默,一直遲至1970年代,布萊切利園在戰時的解密基地身份才真正為外界所揭露。在戰後,布萊切利園曾為不同機構所占有,當中包括有英國電訊、民航局和PACE(民用房地產物業顧問)。此外,直到1987年以前,政府通訊總部(GCHQ,即改組後的政府密碼學校)仍在布萊切利園設有訓練所。
在1991年,所有機構基本上已遷離布萊切利園,那裡幾近於空置狀態。當時布萊切利園還隨時被發展商重新發展,有夷為平地的風險。就在1992年2月10日,密爾頓凱恩斯自治市鎮議會率先通過把布萊切利園劃作保育地域。而3日後,即1992年2月13日,布萊切利園信託基金即告成立。信託基金設立後,布萊切利園就開始進行工程,改建成一座以解密專家與密碼學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在1993年開始對外開放,至1994年7月,更獲根德公爵殿下以主贊助人的身份,蒞臨博物館主持正式開幕儀式。在1999年6月10日,信託基金與布萊切利園之擁有人達成協定,將該地的主要控制權交予信託基金。
布萊切利園信託基金是一個透過志願者捐款而成立的組織,依賴公眾的支持來營運。在2005年10月,美國富豪悉尼·法蘭克(Sidney Frank)就曾捐出500,000英鎊予信託基金,以資助興建一座紀念艾倫·圖靈的科學中心。此外,現時博物館還有不少熱心人士專門修復戰時的解密器械。
木製小屋
![布萊切利園](/img/b/e91/nBnauM3XxQTNzcTN2czN4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3c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小屋1號—最先於1939年興建
小屋3號—情報用途,專門翻譯和分析使用於陸軍和空軍的恩尼格瑪密碼機系統
小屋4號—情報用途,專門分析使用於海軍的恩尼格瑪密碼機系統
小屋6號—專門對使用於陸軍和空軍的恩尼格瑪密碼機系統進行破譯
小屋8號—專門對使用海軍的恩尼格瑪密碼機系統進行破譯
小屋10號—氣象部門
小屋10號—首幢置有“炸彈”機(Bombe)的小屋
小屋10號—主要的電傳打字機房。
文化影響
有關布萊切利園的事跡在1999年結集成一輯名叫《X電台》的紀錄片。紀錄片播出後,再度使布萊切利園引
起廣泛的注意。
布萊切利園的事跡亦曾被寫成小說,至2001年更搬上了電影銀幕。
BBC第四電台曾有一套名叫《小屋33號》的情境喜劇,故事設定在布萊切利園發生。
盤點密碼學相關知識
盤點密碼學相關知識,密碼學是研究編制密碼和破譯密碼的技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