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山布朗族鄉

布朗山布朗族鄉

布朗山布朗族鄉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東南部,是全國唯一的布朗族鄉。主要山樑有三垛山、囡丫桃、邦嘎、瞭望台山、廣三邊山、悻崗壘山、特棒囡、壘連底法山、諾米差、濃厄山、嘎臘阿波拖各腳等。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鄉政府辦公樓
布朗山布朗族鄉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東南部,東經99°56′—100°41′,北緯21°28′——22°28′,東與景洪市大勐龍鎮交界,南和西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70.1公里,西北與打洛鎮毗鄰,北與東北連勐混鎮。全鄉總面積1016.34平方公里。鄉境東西橫距約38公里,南北縱距28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人。鄉政府駐地勐昂,海拔1220米,距縣城91公里。
布朗山是全國唯一的布朗族鄉。布朗族,歷代稱為“濮滿”、“濮人”等。解放後,國家改“濮滿”為布朗族。截至2008年,全鄉轄7個村委會(勐昂、班章、章家、曼囡、曼果、新黿、結良),52個自然村,6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697人,其中,布朗族11493人,占總人口的64.4%;哈尼族3362人,占總人口的18.8%;拉祜族2424人,占總人口的13.6%;漢族354人,占總人口的2%;其它民族210人,占總人口的1.2%。

地形地貌

全鄉地處山區,境內山巒起伏連綿,溝谷縱橫交錯,平均海拔達1216米,最高點在北部的三垛山,海拔2082米,方園13平方公里,孤峰高聳,可鳥瞰布朗山全境,是南部山系中最高的山峰,南部山系從三垛山開始,向南經廣壩卡一糾相正一舊桑直至中緬交界的瞭望台山止,縱貫布朗山鄉全境,將布朗山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最低點在西南部的南桔河與南覽河交匯處,海拔535米。呈東北高西南低地勢。主要山樑有三垛山、囡丫桃、邦嘎、瞭望台山、廣三邊山、悻崗壘山、特棒囡、壘連底法山、諾米差、濃厄山、嘎臘阿波拖各腳等。

氣候條件

布朗山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1374毫米,年平均氣溫18℃~21℃,全年基本無霜或有霜期很短。一年有乾濕兩季,最大蒸發量出現在3月~4月,最小 蒸發量出現在11月~12月,年蒸發量大於降雨量。冬春兩季多霧,夏季兩季多陰雨,日照只有1782小時~2323小時。夏秋季受來自孟加拉灣的暖氣流控制,冬春季受來自印度半島的乾暖西風氣流控制,加之北部有哀老山和無量山的屏障作用,形成了“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四季如春”的氣候特點。布朗山處於絕對高度多在1000~2200米的中山山地,相對高差500~1000米,形成了明顯的立體氣候。適宜農作物和經濟林木生長。境內曼囡、過賀、拉桿、曼邁、結良一帶氣溫較高,適宜種植熱帶作物。

歷史沿革

2000多年前,濮人首先定居於此,稱“濮滿山”。古時曼桑、曼新屬車裡宣慰使司地,期於屬勐混土司。因以族稱,名布朗山。1950年屬勐混區,1953年設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區,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州)。1958年至布朗山區,1969年設五一公社,1973年為布朗公社,1984年置區,1987年置布朗山布朗族鄉。

經濟狀況

2008年,布朗山鄉農村經濟總收入2401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776萬元(糧豆總產量5643483公斤,茶葉產量562000公斤,甘蔗產量28700噸。),牧業收入427萬元(出欄肉豬 2352頭,肉牛82頭,全年肉產量269559公斤),林業收入12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66萬元。全鄉農村經濟以種植業為主。
布朗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業占首位,是農業的主體。在種植業中,糧食是主要作物,其次是茶葉、甘蔗、蔬菜、水果等。在耕作制度上,布朗族普遍實行水田一年製作一季,秋收後即備用不種。1993年以來,鄉黨委、政府開始實施冬季農業開發,在勐昂、曼囡等村組織實施,被列為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主要種植包穀、青菜、蘿蔔、碗豆、蠶豆、黃豆、木薯、菸葉、西瓜等。種植方法上,布朗族在州、縣有關農業科技人員的精心輔導下,已逐步接受了新的科技知識。在勐昂村一帶,村民已開始採用拋秧、旱育稀植、雙行條栽等先進技術,農戶每年都要參加農業科技培訓。
布朗山養的黃牛多為肉用牛,全部放養在山地、灌叢、草叢和林間草場中,由於地廣人稀,給放養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黃牛的肉質優質,無污染,屬較好的生態食品。布朗山的生態環境良好,發展畜牧業潛力巨大。

基礎設施

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布朗族民眾的水電問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解決民眾飲水、照明、生產問題,1996年—2000年,投入資金48.3萬元,解決了18個村1861戶9583人、4219頭大牲畜飲水難問題;投資65萬元,建水庫1座;投資99.23萬元,挖溝渠30條。經不懈的努力,許多邊遠貧困村寨的民眾通水通電。1998年省委下派的“村建”工作隊積極籌資19.3萬元,幫助解決了7個自然村的人畜飲水困難問題,投資40萬元,解決了過貨、拉桿、帕亮、回黃等4個村的用電問題。投資2萬元,開發了曼囡溫泉。2000年11月,上級部門投資220.46萬元,與勐海大電併網成功,較好地改善了布朗山電力缺乏的局面。至2008年,全鄉自來水受益的有7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通電的有7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通電視的有7個村委會,51個;通電話的有7個村委會,52個自然村。
2008年,布朗山主要鄉村公路有9條,衛東到鄉政府公路,長12公里,路基寬4米(1974年建);章家—布朗山K47公里,長13公里;曼新竜—章家公路,長4公里;章家—布朗山老路,長15公里;曼囡—邦桑,長16公里(1988年建);南很—曼囡,長31公里(1988年建);布朗山路南桔河橋—曼桑,長23公里(1993年建)。勐昂—鄉政府道路,瀝青路面,長600米,路基寬9米,總面積4691平方米。截止2008年底,全鄉已通公路的有7個村委會,51個自然村。

醫療衛生

截至2008年,全鄉有衛生院1所。建有門診樓一幢,面積340平方米,建有業務用房一幢,面積230平方米。有醫護人員11人,設有病床13張。主要設備有B超檢查儀1台,萬能手術床一張,高壓消毒器1台,半自動生化分析儀1台,吸引器1台,開展內、外、婦、兒、生化、B超、心電圖及防疫保健等工作。鄉衛生院下設衛生室,全鄉共有衛生室7間,鄉村醫生24人,鄉村接生員47人。
2008年,全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為14500人,參合率為83%。
在防病治病的同時,鄉衛生院還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組織民眾滅鼠等活動,搞好環境衛生,減少疾病傳染源,從而改善了全鄉各族人民的衛生狀況。

文化教育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布朗山鄉被省列為扶貧攻堅鄉和被國家列為全國少小民族鄉以後,國家和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及各有關部門對布朗山鄉教育事業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心、支持和幫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強了學校硬體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合理設定校點和配備教師,完善教學制度,制定出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條例》,正確處理了宗教與學校教育兩者間的關係。“九五”期間,積極爭取資金,進行了學校硬體設施建設。1997年8月,總投資51萬元(其中由省交通銀行資助33萬元、縣有關部門資助10萬元、鄉上出資8萬元)的布朗山鄉中心國小希望教學樓竣工並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鄉中心國小師生的教學條件和學習環境。2000~2002年,共爭取資金342.8萬元,修建校舍1360平方米,草棚學校由2002年的13所減少到8所,修建學生宿舍908平方米,解決了200多名學生的住宿問題,修建學校(校點)籃球場8塊,使各村委會國小學校建設有了很大的改變。 為重點培養布朗族人才,省民委撥出20萬元專款,對布朗族的困難學生進行補助,這充分體現了黨的關懷和政府的關心,為邊疆少數民族貧困戶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讓布朗族困難學生能夠安心學習,完成學業。1999年底,省委、省政府發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決定》的檔案通知,從2000年起,對全省所有邊境縣(市)的村委會以下國小實行“三免費”(免學費、免雜費、免課本費)教育。布朗山鄉邊境沿線的章家、新竜、勐昂、曼桑4個村委會以下國小及鄉中心國小共18所學校實行了“三免費”教育。2002年9月,開始在全鄉範圍內實行“三免費”教育。由於多方的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強了學校硬體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促進了布朗山鄉教育事業的發展。
2008年,全鄉共有學校43所,其中,九年制學校1所;完小7所;全鄉公有教職工111人,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427人,其中初生182人,小學生2245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