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
“布拉瓦”潛射洲際彈道飛彈的研製應該追溯到1998年。當時,俄海軍已經開始著手為“颱風”級彈道飛彈核潛艇(924級)研製一種名叫“輕舟”的潛射洲際彈道飛彈。根據設計方案要求,“輕舟” 彈道飛彈的發射重量為100噸,可以攜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射程為8000~10000公里,該彈裝備了先進的制導系統,以便突破敵彈道飛彈防禦系統。但是,最初的三次試射均以失敗而告終,因此,遭到了俄國防工業委員會的嚴厲斥責。俄國防工業委員會認為,負責研製飛彈的馬克耶夫設計局是在拿國家的經費開玩笑。
當時的俄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立即對此事做出了反應:決定撤銷“輕舟”研製計畫,以公開競標的形式啟動研製“布拉瓦”新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的計畫。隨後,有兩個單位參加了競標活動:一個是馬克耶夫設計局,另外一個則是專門為俄戰略火箭部隊研製“白楊”和“白楊”-M型洲際彈道飛彈的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
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首先拿出了自己的競標方案:在借鑑研製“白楊”-M 洲際彈道飛彈的經驗基礎上,“布拉瓦”飛彈彈頭的重量將比“輕舟”的輕1/3,射程將與其基本相同,但是,分導式核彈頭的制導性能將超過“輕舟”,能夠突破敵任何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更具有吸引力是,“布拉瓦”具備通用性,即同一種型號發動機既可以用於陸基,又可以用於海基不同型號的飛彈,從而縮短了研製周期和節省研製經費。並且,由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研製的“白楊”和“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試射時的成功率極高,在13次試驗過程中,僅僅失敗了1次。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俄國防部委託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研製“布拉瓦”新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同時,國防部向紅寶石設計局下達了按照“布拉瓦”的設計方案,重新設計“北風之神”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艇的任務。
性能特點
“布拉瓦”戰略飛彈是“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的潛射改進型。“布拉瓦”潛射彈道飛彈潛射飛彈完全借鑑了“白楊”-M型陸基洲際彈道飛彈的研製經驗,具有突防能力強和圓機率誤差較小等特點。該飛彈與“白楊”外形相似,只是射程略微降低,為8000公里。“布拉瓦”潛射彈道飛彈一般可以攜帶6枚分導式彈頭,據稱最多能夠攜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
“布拉瓦”仍然採用三級助推火箭,使用固體燃料作為推進劑。與液體燃料火箭飛彈相比,“布拉瓦”飛彈具有更長的待命時間,在接到發射命令後數分鐘之內便可以發射。新飛彈的發射重量可能略低於“白楊”,“白楊”飛彈的發射重量為47噸,估計“布拉瓦”的發射重量接近40噸。
但是,考慮到軍控條約的限制,當前發展的“布拉瓦”飛彈的載荷為一枚55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為了能夠突破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俄羅斯在設計彈頭時採取了多項措施,如加裝防輻射及電磁干擾的防護罩,增加誘餌裝置等。另外,俄羅斯還為“布拉瓦”研製了分導式彈頭,一般可攜帶6枚,如果減少誘餌數量的話,攜帶分導式彈頭的數量可以超過6枚。“布拉瓦”飛彈彈頭段安裝有PBV(post-boost vehicle)助推系統,由它負責控制投放彈頭,這些彈頭通過自帶的慣性導航系統和“格洛納斯”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定位。據俄方稱,彈頭的命中精度達到350米。
俄軍方正在對此種新型潛射洲際飛彈在進行進一步的研發並對其技術逐步加以完善。該飛彈準備用來裝備將於2010年投入使用的3艘“北風之神”級核潛艇。每艘“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將裝備12枚“布拉瓦”飛彈,飛彈射程在8300公里以上,估計將攜帶分導式多彈頭。利用這些俄軍最先進的打擊平台,“布拉瓦”飛彈能更有效地摧毀全球任何地方的敵方目標。
裝備
“布拉瓦”將被用來裝備955型“北風之神”級核潛艇。
試射
從2003年開始,“布拉瓦”的試驗工作全面展開。2003年12月11日、2004年9月23日和11月23日,俄在“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德米特里 東斯科伊”為號颱風級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艇首艇(編號 TK-208),1981年12月開始在前蘇聯海軍北方艦隊服役)上對“布拉瓦”飛彈進行了3次“彈射”試驗。這些試驗的任務是檢驗發射裝置中彈射飛彈的機械系統,沒有試驗發動機。第一次僅從水下位置彈射了飛彈模型,第二次從水下位置彈射飛彈到應該開啟主發動機的位置,然後對模型彈進行了回收。
2005年9月27日,“德米特里 東斯科伊”號在白海水面以上浮狀態向位於勘察加半島庫拉靶場發射了一枚“布拉瓦”新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這是第一次飛行試驗。前兩階段成功,第三階段失敗。此後的發射都是在白海水面進行,向位於勘察加半島庫拉靶場發射飛彈。
2005年12月21日,“德米特里 東斯科伊”號在水下成功發射了一枚“布拉瓦”飛彈,並成功命中了目標。這是第一次在下潛狀態發射飛彈。
2006年9月7日,“德米特里 東斯科伊”號在水下發射了一枚“布拉瓦”飛彈。據代表俄羅斯國防部的塔斯社報導,因第一階段點火裝置出現故障,飛彈發射後不久便偏離了預定軌道並墜入海中。
2006年10月25日,“德米特里 東斯科伊”號在水下發射了一枚“布拉瓦”飛彈。飛彈在發射後不久偏離了預定軌道並啟動了自毀裝置。
2007年6月28日,發言人稱“飛彈在預定時間內飛抵靶場。”在接受電話採訪時,他又補充說:“沒有出現偏離軌跡的情況,飛彈飛行各個階段都符合構想。也就是說,對飛彈調試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2008年09月18日,“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在水下成功發射了一枚“布拉瓦”飛彈,並成功命中了目標。
2008年12月23日,在俄羅斯西北海岸的白海海域,從“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Dmitry Donskoi)戰略核潛艇發射“布拉瓦”潛射彈道飛彈的失敗,是“布拉瓦”潛射彈道飛彈10次發射試驗中的第5次失敗。
2009年7月15日,在俄羅斯西北海岸的白海海域,從“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核潛艇發射的一枚“布拉瓦”潛射彈道飛彈因第一級火箭工作間斷而自行銷毀。
2009年12月9日,試射的一枚“布拉瓦”海基洲際彈道飛彈在飛行過程中第三級火箭出現技術故障。
2011年6月2日,俄羅斯媒體報導說,俄方將在年底前從白海海域向堪察加半島庫拉試驗場上的預定目標發射5枚飛彈。如果試驗結果理想,那么布拉瓦將於2011年底或2012年初服役。同時俄羅斯國防部公開了2011年5月13日“布拉瓦”試射成功照片。
存在問題
試驗安排不合理
俄羅斯官方一再宣稱,由於“布拉瓦”承襲相對成熟的“白楊"-M,因此只需要8年即可完成研發,正是由於這種自信,導致試驗計畫一再壓縮。但潛射飛彈的發展和試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潛射飛彈在交付之前,一般要進行縮比模型試驗、全尺寸模型彈試驗和飛彈系統飛行試驗。但是在急於實現俄海軍復興而經費又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俄採用了“時間最短、投資最低”的原則。為服從研製進度,試驗計畫和程式不得不做出相應調整。這種方式無疑加大了研製的風險性,最終反而增加了研製時間。也正是由於這種急功近利的作法導致了試驗數據不全面,後續設計參數選取不準確的問題。
飛彈彈體存在缺陷
負責“布拉瓦”飛彈研製的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是目前俄羅斯唯一一家從事彈道飛彈設計的企業。其長期從事陸基彈道飛彈的研製,在研製潛射洲際飛彈方面經驗不足。從俄幾次失敗試射中,俄專家發現:飛彈在水下發射時,易發生飛彈升空後不久墜海,而水面發射則可以避免這一問題,但易發生第三級爆炸。而且這些問題反覆出現,表明飛彈本身設計存在缺陷。
武器生產工藝不高
目前,俄羅斯整個工業界存在著戰備意識不高,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問題,這是“布拉瓦”開發事故頻出的重要因素。目前,米阿斯、克拉斯諾雅爾斯克、茲拉陶斯塔等所有原蘇聯飛彈工廠幾乎都停止了洲際彈道飛彈的生產。2007年6月,俄第一副總理伊萬諾夫在沃特金斯克召開的政府軍工委員會會議上就指出,如今面臨的嚴峻問題是飛彈領域“過於追逐商業化”,重點轉移到為發射各種衛星和“運輸太空遊客”生產運載火箭上面,軍事被冷落。
飛彈控制系統存在問題
從歷次試驗的報導可以看出,幾次失敗都是由於飛彈第三級點火後爆炸造成的,而這些爆炸又都是由於飛彈偏離軌道,地面人員不得不遙控啟動自毀而造成的。俄媒體曾認為,“布拉瓦”飛彈的自動控制系統未能自動校正潛艇的導航誤差是飛彈偏離彈道並墜海或爆炸的癥結所在。但是由於俄羅斯國防工業綜合能力的下滑和經費的不足,需要精密加工技術和人才的此類制導方案面臨設備老化,加工工藝不高和人才流失的問題。
全系統可靠性不高
在當初競標時,莫斯科熱工提出了大幅減輕飛彈重量、並保證大部分部件與“白楊”-M通用,同時射程與現役的“輕舟”相當。由於“布拉瓦”採用了很多“白楊-M”飛彈上的尖端技術,兩者在很多部件系統上也是共用的。但由於俄對海基與陸基飛彈技術通用性面臨的問題估計不足,“白楊”-M的高試射成功率也使國防部對以“白楊”-M為基礎進行新型潛射飛彈的研製過於樂觀。從以後的幾次試驗失敗情況來看,其問題出現在動力系統和飛彈的自動控制系統、指令制導和子彈頭分離系統等多個方面,這說明該飛彈整體可靠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