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巴頓·芬克( 約翰·特托羅飾)是一名具有社會意識的舞台劇作家,從百老匯崛起,新劇很受歡迎,也因此接到來自洛杉磯國都電影公司的邀請,高薪聘請他到好萊塢作電影編劇。巴頓被薪水和優厚的待遇以及事業的野心所吸引,終於來到了好萊塢。他被安排住在一家住在一家寬大而又顯得有點冷落的旅館裡,電影公司要求他在短時間內完成一部摔跤電影的劇本。對於這樣一個陌生的領域,巴頓感覺十分陌生和無助,他在破敗的旅館房間中搜尋刮腸,卻硬是擠不出片言隻字。隔壁房間卻發生了種種怪事,使他有如置身於人間煉獄,腦海中發生種種荒誕可笑的幻象。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約翰·特托羅 | 巴頓·芬克 | |
約翰·古德曼 | 查理·梅多斯 | |
朱迪·戴維斯 | 奧黛麗·泰勒 | |
麥可·勒納 | 傑克·利普尼克 | |
約翰·瑪哈尼 | W.P. Mayhew | |
托尼·夏爾赫布 | Ben Geisler | |
喬·鮑里托 | Lou Breeze | |
史蒂夫·布西密 | Chet | |
巴里·索南菲爾德 | Page calling for Barton Fink | |
David Warrilow | Garland Stanford | |
Richard Portnow | Detective Mastrionotti | |
Christopher Murney | Detective Deutsch | |
I.M. Hobson | Derek | |
米根·費伊 | Poppy Carnahan | |
Lance Davis | Richard St. Claire | |
Harry Bugin | Pete | |
Anthony Gordon | Maitre D' | |
Jack Denbo | Stagehand | |
Max Grodénchik | Clapper Boy | |
Robert Beecher | Referee | |
Darwyn Swalve | Wrestler | |
Gayle Vance | Geisler's Secretary | |
Johnny Judkins | Sailor | |
Jana Marie Hupp | USO Girl | |
Isabelle Townsend | Beauty | |
William Preston Ro.. | Voice | |
Joe James | Mailman | |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 Stage Actress (voice) |
職員表
製作人 | 伊桑·科恩、喬爾·科恩、Ben Barenholtz、Bill Durkin、Jim Pedas、Ted Pedas、Graham Place |
導演 | 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
副導演(助理) | Joe Camp III、Tom Gamble、Randall Newsome |
編劇 | 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
攝影 | 羅傑·狄金斯 |
配樂 | 卡特·布爾維爾 |
剪輯 | 伊桑·科恩、喬爾·科恩 |
選角導演 | Donna Isaacson、John S. Lyons |
藝術指導 | 丹尼斯·蓋斯納 |
美術設計 | Robert C. Goldstein、萊斯利·麥克唐納 |
服裝設計 | Richard Hornung |
布景師 | Nancy Haigh |
( 演職員表資料來源 )
角色介紹
| |
| |
| |
|
( 角色介紹資料來源 )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巴頓房間裡的壁紙只有當約翰·古德曼飾演的角色進入或離開房間時才會脫落。
•影片結尾小鳥跳入大海的鏡頭不是故意拍攝的,而是鳥兒誤闖鏡頭,科恩兄弟非常喜歡,便把鏡頭保留了下來。鳥兒們在《黑幫龍虎鬥》里也同樣幫了導演的忙。
穿幫鏡頭
•巴頓跟查理說完話,走出房間以後,Mastrionotti 和Deutsch警長的屍體有變化。
•巴頓的房間應該在旅館六層,但當他乘電梯下樓跟兩位偵探見面時,電梯經過的樓層數多於六。
•Chet用於阻止鈴響的手前後不一致。
( 幕後花絮資料來源 )
獲獎記錄
年份 | 屆次 | 獎項 | 類別 | 獲獎/提名方 | 結果 |
1991年 | 第44屆 | 坎城電影節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喬爾·科恩 | 獲獎 |
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 | 喬爾·科恩 | ||||
主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獎 | 約翰·特托羅 | ||||
1992年 | 第64屆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男配角 | 麥可·勒納 | 提名 |
最佳藝術指導 | 丹尼斯·蓋斯納,Nancy Haigh | ||||
最佳服裝設計 | Richard Hornung | ||||
第49屆 | 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 約翰·古德曼 | ||
第36屆 | 義大利大衛獎 | 最佳外國男演員 | 約翰·特托羅 | 獲獎 | |
參考資料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巴頓·芬克》的故事來自劇作家克利福德·奧狄斯( Clifford Odets)的軼事,是科恩兄弟是看完電影《嬰兒炸彈》( Baby Boom)的途中寫的,那時他們《黑幫龍虎鬥》的寫作正遇到了瓶頸。
角色來源
1940至50年代的洛杉磯有一個以當時看來很暴力的電視廣告而聞名的汽車銷售商,名字叫"Madman Muntz",片中嫌犯的小名"Madman Muntz"( “瘋人”孟德爾)就是由這名汽車銷售商而來。W.P. Mayhew 的原型是威廉·福克納,福克納跟好萊塢的第一部片約就是一部關於摔跤的電影。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公司名稱 | 國家/地區 |
Circle Films Inc. | 美國 |
Working Title Films | 英國 |
參考資料 |
發行公司
發行時間 | 公司名稱 | 國家/地區 |
1991年 |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 美國 |
1992年 | CBS/Fox | 美國 |
1996年 | Fox Video | 美國 |
1997年,2003年 | 二十世紀福斯家庭娛樂公司 | 美國 |
Abril Vídeo | 巴西 | |
Bac Films | 法國 | |
哥倫比亞三星家庭視頻公司 | 英國 | |
Laurenfilm S.A. | 西班牙 | |
Rank Film Organization | 英國 | |
Transeuropa Video Entertainment (TVE) | 阿根廷 | |
參考資料 |
上映/發行信息
上映/發行時間 | 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 | 國家/地區 |
1991年8月21日 | 美國 | 1992年2月13日 | 澳大利亞 |
1991年9月19日 | 比利時 | 1992年2月14日 | 英國 |
1991年9月19日 | 丹麥 | 1992年3月3日 | 捷克斯洛伐克 |
1991年9月25日 | 法國 | 1992年3月20日 | 西班牙 |
1991年10月10日 | 德國 | 1992年3月 | 日本 |
1991年11月1日 | 葡萄牙 | 1992年12月18日 | 匈牙利 |
1991年11月7日 | 阿根廷 | 1992年 | 智利 |
1991年11月8日 | 巴西 | 1992年 | 日本 |
1991年12月6日 | 芬蘭 | 2005年1月31日 | 希臘(DVD premiere) |
1991年12月6日 | 瑞典 | 2007年6月15日 | 義大利(Naples Film Festival) |
1991年 | 西班牙(Sitges Film Festival) | 2008年2月24日 | 塞爾維亞共和國( Belgrade Film Festival) |
1991年 | 法國(Cannes Film Festival) | 2011年9月21日 | 法國(re-release) |
1992年1月17日 | 荷蘭 | 2013年10月16日 | 法國(re-release) |
1992年2月13日 | 澳大利亞 | 參考資料 |
影片評價
《巴頓·芬克》的超現實色彩和模糊性是科恩作品中表現最好的一部,也帶著科恩兄弟一貫的黑色幽默、諷刺和隱喻相結合的風格,看著讓人感覺心安。這部片子看一遍的時候讓人充滿著困惑和不解,細細品味時就慢慢感受到影片裡的多種隱喻,表面平靜的影片立刻讓你瞠目結舌。影片明顯受了《八部半》的影響,不過在超現實的表現上明顯更超越之,影片中怪異的節奏、晦澀的影像搭配效地傳達、喻示、象徵非理性心理,不留痕跡的表現出一個奇幻的夢境。( 《 今傳媒》評)
影片沒有《赫德薩代理人》中精緻得閃閃發光的雕琢感覺,卻比《血迷宮》時期的生硬艱澀進步了許多,飄忽詭異的鏡頭在幻想、黑色幽默與陰鬱的現實之間自由逡巡。和《撫養亞利桑那》相似,主人公最後也走進了“一切美好”的幻境,把所有現實世界丟在腦後。( 網易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