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雅爾姓

姓氏,巴雅爾,讀音作bā yǎ ěr(ㄅㄚ ㄧㄚˇ ㄦˇ),滿語為“Bayara”],有多種淵源。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滿族,出自海西女真巴雅爾部落,屬於以為部落名稱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巴雅爾氏,滿語為Bayara Hala,漢義“從眾兵中挑選出來的勇敢果斷之人”,世居倭吉(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後期,滿族、錫伯族巴雅爾氏多冠漢姓為巴氏、白氏、嚴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時期蒙古輝特部台吉巴雅爾,屬於以為部落名稱漢化為氏。蒙古族輝特部,是厄魯特蒙古、杜爾伯特蒙古的一個混合分支,實際上後來皆在著名的土爾扈特部,源出成吉思汗第二子孛兒只斤·察合台之後。早先,該部落在西遷至伏爾加河流域之後就改稱輝特部,一部分未西遷者遊牧於雅爾(今新疆塔城),後逐漸分遷在烏蘭古(今內蒙古通遼庫倫旗)一帶屯田,再後又有一部分遷於烏梁海(今蒙古國西北部)。在輝特部貴族中,有以地名為名字者,後來的伊克明安台吉就叫博爾濟吉特·巴雅爾(孛兒只斤·巴雅爾),史稱“輝特汗”,他曾率部遊牧在巴爾庫爾(今新疆塔城裕民)以北的穆壘河源頭地區,與駐牧在羅克倫(今新疆烏可克嶺西南部)的綽羅斯汗博爾濟吉特·噶勒藏多爾濟、安濟哈雅(今新疆天山北麓安集海丘陵地區)的綽羅斯台吉博爾濟吉特·扎那噶爾布為鄰。不久,博爾濟吉特·巴雅爾參與了準噶爾部反清叛亂。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他與異父兄弟哈薩克錫喇(噶勒雜特鄂托克宰桑)及尼瑪等舉起了反清旗幟,進攻洪霍爾拜、扎哈沁(皆在今新疆奎屯)等處的軍營和台站,處死了被押往北京途中的清軍定邊左副將軍鈕祜祿·策楞和內大臣烏朗罕濟勒門·玉保。為了攻打駐紮在濟爾噶朗城(今新疆伊犁)的清軍主帥吳雅·兆惠,並將牧地北遷到烏魯木齊和額林哈畢爾噶(今新疆伊犁東部)之間。乾隆大帝詔令寧夏將軍鈕祜祿·和起率軍出擊,將輝特部擊潰。不久,博爾濟吉特·巴雅爾所部被正黃旗蒙古都統瓜爾佳·富德率軍徹底擊敗,博爾濟吉特·巴雅爾本人被俘虜,於農曆8月被誅殺。

在博爾濟吉特·巴雅爾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巴雅爾氏,漢義“大喜、喜慶”。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巴氏、白氏等。

遷徙分布

巴雅爾氏複姓是蒙古族、滿族、錫伯族共有的古老姓氏,今已很少稱呼,多漢化為巴氏、白氏、嚴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族人大多分布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塔城、伊犁地區,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的克什克騰旗一帶,以伊犁、遼東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伊 犁:伊犁得名於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民族眾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內地息息相關,遠在漢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載入史籍《漢書》。最早見於史冊的伊犁民族是塞族人。伊犁塞組人是一個人數眾多的氏族部落集團,他們有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並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國家性質的集團,伊犁塞人廣泛活動於伊犁河南北兩岸和三大支流為主的河穀草原地帶,大量的考資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區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動區,伊犁塞人廣泛使用青銅器,創造了伊犁青銅器時代的文明,尼勒克縣、昭蘇、特克斯、新源、鞏留、尼勒克、察布查爾等地出土的青銅武士像、三足銅斧、四獸足銅盤、等精美的銅製器皿等說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鑄造技術。伊犁塞人後來與烏孫人相融合,對烏孫的文化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西魏廢帝元年(壬申,公元552年),歷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國在伊犁河城建立。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地區,地理上,環天山而立,與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稱為伊犁盆地。伊犁是草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亞的歷史息息相關,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時期內,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動地域,在清朝中葉以後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作為新疆的軍事政治中心,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伊犁”之名,是清朝時期正式確定的,據《西陲總統事略》記載:“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1755年)年平定準噶爾,定名伊犁,蓋取《唐書》伊麗水而名之。”今天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位於祖國的西北邊陲。自治州成立於1954年11月,管轄塔城、阿勒泰兩個地區和奎屯直轄市全州共有二十四個縣、市,首府設在伊寧市,是中國唯一的既轄地區、又轄縣市的自治州。全州總面積三十五萬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一十萬,有哈、漢、維、蒙、錫伯等四十七個民族,其中哈薩克族占25.5%,漢族占45.2%,維吾爾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錫伯族占0.83%。自治州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第四、七、八、九、十師和新疆礦冶局、天西林業局、阿山林業局、新疆捲菸廠、阿希金礦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區直屬企業。

堂號

遼東堂:以望立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亦稱東歸堂。

歷史名人

巴雅爾·代納

(生族年待考),滿族,著名清朝騎都尉。

巴雅爾·布爾固

(生族年待考),滿族,著名清朝雲騎尉。

巴雅爾·松林

(生族年待考),滿族,著名清朝順天府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